《歌手·当打之年》还能打吗

从《我是歌手》到《歌手》,这档节目已经进入第八个年头。依稀记得2013年《我是歌手》第一季播出时,引发现象级热议,毕竟当时的选秀节目,还是素人歌手的天下。但这么多年过去了,随着唱片界式微、暌违歌坛多年的唱将也靠参加选秀节目才能让更新换代的观众群体记得他们,《歌手》邀请当红歌手参加竞演的特色优势,好像也不复存在。

《歌手·当打之年》还能打吗

过去几年里,《歌手》请到过韩红、孙楠、刘欢、林忆莲、齐豫,随便哪个都能被冠上“经典”之名,还曾经把邓紫棋捧成华语乐坛的爆款级新生代歌手。已经进入“当打之年”的《歌手》,今年的新赛季,首发阵容有一半左右都是“二进宫”的旧选手,分量也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徐佳莹、萧敬腾、华晨宇第一次上《歌手》的场景,仿佛还历历在目。

可这就能说明,这档节目进入疲态?我只能同意一半,毕竟进入疲态的,并非仅仅是节目本身,颓势乃整个华语乐坛的大势。没上过节目的歌手需要有平台亮相,但上过节目,也需要让观众见证他们的成长。倘若上过一次《歌手》后,就要从此在观众视野里销声匿迹,那恐怕这档节目日后的颓势只能是每况愈下。

《歌手·当打之年》还能打吗

比赛五周之后,赛程呈白热化趋势,节目的豆瓣评分,也较先前有所反弹。因为“奇袭”赛制的引入,让这一季亮相的歌手数量较往年大大增多,而选手类型也包罗万象,有热门网络歌手、有其它音乐选秀节目的人气选手、有00后的新生代创作歌手,他们都借着这个节目,用一种比网络媒介、唱片媒介更立体的方式,以及比演唱会更经济的方式,把作品传播给更多人。

在我看来,备受争议的《歌手·当打之年》,起码有三桩功德——让歌手翻唱自己喜爱的作品、让歌手自己的新作品得以展示、让更多不同类型的歌手同场竞技。前两者更透彻地让歌手流露出他们自己对于音乐的态度和观念,后者则反映市场的真实性。毕竟出道三十年的老将,和出道三个月的新人,面对的是同一个市场,同一批听众。

因为疫情的缘故,《歌手·当打之年》也搞起云录制,于是我们看到在自己卧室里支起麦克风演唱的周深,也看到远在日本自带乐队、并在现场点起一万支蜡烛的米希亚,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透露着演绎者把音乐作品当作一个整体赋予概念的野心。让歌手不再只是单纯的献唱者,而是给他们更大的空间发挥他们的“作者性”,才是当打之年的《歌手》的破局策略,至于这个策略是否能运用到挽救整个颓靡的华语乐坛,则需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