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使诈,趣说春秋以前的诸侯国间的“君子之战”

兵不使诈,趣说春秋以前的诸侯国间的“君子之战”

读过甚至了解过《孙子兵法》的同学都知道,孙子兵法围绕着一个核心思想:“兵者诡道也”!也就是说为了达到战争胜利的最终目的,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无所不用其极。只要能赢,各种阴谋诡计,虚虚实实,离间分裂,坑蒙拐骗敌方那是再理所应当不过的了。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春秋早期和更早的时代,如果一国诸侯在战争中这么做了的话,那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会有多严重呢!会遭到天下其他诸侯国的唾弃,被世人认为是“无信无义”的国家,士族、能人都不屑为这样的国家效力。

兵不使诈,趣说春秋以前的诸侯国间的“君子之战”

相对比动不动坑杀数万、数十万敌人的战国时代,春秋末期以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可谓是“君子之战”,实属战争史上的一股清流。

首先,必须要“出师有名”。没错,就是我打你,还需要给你一个我为什么打你的理由,而且,还必须是“正当”的,至少让围观的世人觉得我是正义之师,是在执行天意、伸张正道。这样其实也没那么难找理由。比如,上古之人重视祭祀。而我就是看你不顺眼要打你,然后我说你祭祀的时候走进祭坛的时候先迈的右腿,实为对神,对上天的大不敬,我要代表神明教训你。你们看,出师有名是不是很简单。当然,这只是淡淡风编纂的理由,不过所谓“春秋无义战”,所以应该也差不离。

兵不使诈,趣说春秋以前的诸侯国间的“君子之战”

战争是要礼仪程序的,出师有名之后,战争发动之前一定要派使者递交战书,传达类似“放学后别走,操场见”之类带有时间地点的约战信息,而对方可能今天被老师留堂,不便准时赴约。于是,双方使者互来互往几遭后,定好最终的时间地点,不来的或者战败的让出利益或者认嬴的做大哥成为其附属势力。当然选址也是有礼数的,要时空旷平坦的郊野,不能伤害敌国的百姓和庄稼,不斩来使也是从这时定下的规矩,战中遇到对方国君要避让和下战车行礼。

春秋时的主要作战方式是车战,双方在平地上列阵交战,步兵只是战车的附庸。

战争开始前,双方先开始列车阵,整个战争过程中完全没有任何阴谋诡计和惑敌战术,“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便已是当时的最顶级的战术了(语出《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不鼓不成列”(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意思是不击鼓向尚未列成战斗阵势、作好战斗准备的敌人进攻。)。双方军队不可能同时布好阵,于是先列好车阵的要耐心等待敌方准备完毕。

双方列好阵容后准备开始交战,要向对面喊话:“我们好了,你们准备好没?”,敌方:“好了!”,“我们过来了啊!”,“来吧!”。整个战争什么迂回包抄、伏击偷袭绝对没有。一旦交战,双方战车在平坦的郊野上捉对互相冲击,交战中车子一旦被撞掉个轮子或者翻了怎么办呢?莫慌!安心下车原地修车或者把车拉回主阵营修理好继续参战(修好后战斗还没结束的话),因为按照礼法这个时候和你匹配的敌方战车是不能趁人之危的,此时他们也不能随便参与别的战斗,搞不好你们修理太慢他们等得不耐烦还会主动帮忙甚至送你两个维修零件。

兵不使诈,趣说春秋以前的诸侯国间的“君子之战”

两军交战,必有一败!由于双方都是战车列阵互相冲击作战,优势一方(战车多的一方,所以当时以举国战车数量作为国力评估标准)冲乱对方阵型后,败方队伍乱掉后很难重新排列,所以很快就能分出胜负,例如城濮之战等著名战役都是在一天内就分出了胜负。

那么大势已定的情况下还有什么战场礼仪呢?必须有,战败一方要逃离战场,胜利一方是否追击得看主帅号令。如果胜方主帅下令追击,那么败方败逃必须逃到及格线方能逃出生天。怎么逃跑也有及格线啊?“五十步万岁”,春秋战争规定,当敌人逃出五十步后,就不准再去追杀了。如果坏了规矩,传出去自有裁判主持公道(犯规的话就会成为别人的出师之名,遭到其他不和的诸侯国群起攻之)。大家一定记得“五十步笑百步”,意为逃出五十步的人笑逃出一百步的人,既已逃出生天,何必要逃那么远。

兵不使诈,趣说春秋以前的诸侯国间的“君子之战”

这里说个春秋中期著名的晋楚争霸邲之战。此战有几处趣事,大家感兴趣可以去做了解。我们只说战势已定,楚胜晋败,楚王命楚军追击败逃晋军的趣事。话说大战从鸡鸣打到中午,即使是胜方,楚军也已疲惫不堪,实在是不想追了啊,但楚王的命令不可违,于是不紧不慢的吊在晋军后面追击,晋军虽疲但不必说肯定是玩命的逃。但楚军追着追着发现不对劲啊,咱那么敷衍的追击咋前方路上还有不少晋军在原地磨蹭呢。

原来,晋军的不少战车陷在了泥泞当中,完全跑不动啊。追上来的楚军看到晋军瞎忙碌的身影,一个劲摇头,“你们傻啊,车都陷进泥里了,这样马怎么拉得动嘛,你们要先把车前面的挡板拆掉,这样马就能把车拉出来啦。”果然,卸掉挡板后,少了泥土的阻力,马顺利的把车拉出了泥泞。正要继续逃跑,马儿们却又原地打起转来不愿意走。楚军士卒见状,又支招:“你们旌旗拔下来放在车辕端的横木上试试,马看见就会跟着走了。”果然,马又得到了控制。在楚军热心的帮忙下,这些掉队的晋军终于又能重新逃跑了,临走前自然不忘道谢,还感慨道“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我们不像你们大国经常败逃,比较有经验。也可理解为讽刺楚国以前老是打败仗,善于逃跑。)

为什么那时的战争那么“君子”呢。我们都知道,所谓的诸侯国都是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后,对其族内亲属及立功大臣进行分封加爵建立的。而古时讲求门当户对,豪门联姻。因此到了春秋初期,各诸侯国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亲属联姻的关系,打仗也会碍于亲戚关系,基本是点到为止。加上当时天子的威信尚在,谁也不敢在大动干戈,即使互有战争也多是荣誉之战或面子之战,战争的目的并非是我们目前所认为的吞并和开阔疆土。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大家庭之间各兄弟亲属之间互相较劲,我把你打败了,你就要唯我马首是瞻,或者依附于我。

顾炎武在研究春秋的战争后说:“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车战之时未有杀人累万者。”

兵不使诈,趣说春秋以前的诸侯国间的“君子之战”

这种“天真纯洁”的战争礼仪直到春秋末期,渐渐的被打破,孔子自言其所处的春秋末期是一个“礼乐崩坏”的年代,想必“君子之战”的打破也是其中崩坏的一个环节。尤其在有个孙子——呃,有个叫孙武的军事家的腾空出世,彻底令“君子之战”在历史长河中一去不复返。在孙武看来,只要取得战争胜利,那么便当不择一切手段,去打击敌人士气,摧毁敌人战争潜力,那么敌国自然也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诡上加诡,也将战争从春秋时代的列国贵族的礼仪化战争,拖向了残酷冷血的战国乱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