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個客死異鄉的文藝皇帝!雖身負亡國之辱,然卻是輸在大勢所趨


他是個客死異鄉的文藝皇帝!雖身負亡國之辱,然卻是輸在大勢所趨

  公元978年,大宋太平興國三年,李煜死於北宋京師汴梁,據說死時相貌慘烈,全身蜷縮,痛苦異常。

  關於他的死因,大多人持的態度是一首詞,也就是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據說趙光義看到詞後勃然大怒,認為李煜有重整旗鼓的意思,所以就派人下藥毒死了他。假如我們看這首詞,這的確是一首懷念故國的詞,但因為這個原因就毒死李煜,似乎也有點不對勁。

想讓李煜死,他很早就已經死了,不會活到現在,況且一個客居宋朝京都的投降皇帝,這是一張非常好的政治牌,他還能翻起什麼浪嗎?不能的!國在時尚不能,現在國已經失去,他還能重整什麼旗鼓?這類政治牌,一般都是當做宣傳來用,比如他寫出這樣的詞,可以讚歎其忠厚仁義,思念故國,所以這種罪名是可有可無的。

他是個客死異鄉的文藝皇帝!雖身負亡國之辱,然卻是輸在大勢所趨

  那他為什麼會死呢?這是因為李煜的性格,他優柔寡斷而牢騷滿腹,這是文人的通病,李煜身上有文人氣質。他原本最喜歡的女人是周娥皇,但他又把自己的小姨子給笑納了,人們稱作大小周後。他投降宋朝後,趙光義就把這個小周後給搶走了。

  故國失去,心愛的女人失去,李煜這抱怨是要抱怨的,但他忘了自己生活在什麼樣的時代,也忘了他是個投降的國君,一次倒沒什麼,天天這樣,這不是自己氣死自己嗎?

  所以,李煜之死並不是單單一篇短詞的原因,而是個長期積累的結果。今天,咱們就來說一下這個文藝的悲劇皇帝。

他是個客死異鄉的文藝皇帝!雖身負亡國之辱,然卻是輸在大勢所趨

  一、生不逢時

  如果把李煜的頭銜給整理一下,大概有這麼幾種:詞人、詩人、畫家、音樂家,這些中以詞成就最高。所以我們看他的這些身份中,沒有什麼政治家,也沒有軍事家,他的愛好和所長都是特別文藝的這些。但是,這個治國當皇帝可一點也不文藝。假如他沒有生在皇家,他也許會成為一個流傳千古的文學家,而不是什麼亡國之君,加上他生活的時代,所以我們說他生不逢時。

  李煜出生於公元937年,其父是唐元宗李璟,按道理說輪不到李煜當皇帝,因為他是李璟的第六個孩子,上面還有五個哥哥呢,但是這五個哥哥都早死,李煜等於是白撿了一個皮夾子。

  但處在地樣的時代,這個皮夾子裡裝的不是錢,而是炮仗。李煜自身有點毛病,但卻為人仁孝,名聲是很好的。歐陽修在《新五代史》裡說他:

  煜字重光,初名從嘉,景第六子也。煜為人仁孝,善屬文,工書畫,而豐額駢齒,一目重瞳子。

他是個客死異鄉的文藝皇帝!雖身負亡國之辱,然卻是輸在大勢所趨

  牙齒有畸形,而且一目雙瞳,假如有得選擇,他是不夠當皇帝的,因為古人認為相貌對於一個皇帝來說非常重要,不能望之不似人君。可是,如此之下的李煜因為沒有早死卻當上了皇帝。

  這是他一生悲劇的開始!

  李煜從登基就一直向北宋朝廷納貢保平安,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國力。我們不能因為他後來亡國了,就直接說他是個昏君,其實他還是有一些能力的,也想要奮發圖強,但他這個人最為人稱道的還是仁,也就是心慈面軟。

  他這個皇帝當得一直都是戰戰兢兢,一直都非常小心的想要維持,但其實他內心明白大宋不會因為自己的小心就放過自己,但他又想不出別的辦法,只能一直低聲下氣的裝可憐,裝弱小,希望能將自己的國運延長一些時間。

  而在宋朝方面,一直都在積極的準備將這些小國收拾了。李煜的得過且過夢不會持久,而宋朝也不會因為他刻意的示弱就置之不理,之所以一直沒有動他,是因為還顧不上。

他是個客死異鄉的文藝皇帝!雖身負亡國之辱,然卻是輸在大勢所趨

  二、國廢投降

  開寶四年,趙匡胤滅掉了南漢,這嚇壞了李煜,他趕緊派自己的弟弟李從善去向大宋表示自己願意去除唐國號,改稱江南國主,趙匡胤同意了,但卻把他弟弟給扣留在了京都,這讓李煜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繼而就明白了,同意也是暫緩之計,和南漢相同的命運,早晚會落到自己的頭上。上表求把自己的弟弟放回來,卻被拒絕。到了開寶五年,李煜又一次自降儀制,希望取悅趙匡胤,讓他知道自己對宋有多尊敬。

  開寶六年,李煜上表求得宋的冊封,給我個爵位,還讓我呆在這裡,我保證老老實實的,但卻被拒絕。 

  開寶四年,煜遣其弟韓王從善朝京師,遂留不遣。煜手疏求從善還國,太祖皇帝不許……五年,煜下令貶損制度

  到了開寶七年,趙匡胤派人通知李煜到京城來玩,李煜本來就害怕,一聽邀請自己就更加害怕了,他哪裡敢去啊?他怕自己去了就回不來了,所以他趕緊說自己病了,又是感冒又是拉稀的,實在是去不了。

  其實,這個時候已經非常明朗了,就是讓他投降,李煜一方面這皇帝當得戰戰兢兢,另一方面卻在幻想著能夠維持,他本人對於榮華富貴還是挺貪戀的。宋方面一看邀請他他還裝病,於是就發兵南征,李煜上表求宋,但宋方面根本不回覆,反而加強了進攻的速度。

他是個客死異鄉的文藝皇帝!雖身負亡國之辱,然卻是輸在大勢所趨

  開寶八年,宋兵克唐都金陵,南唐名存實亡,到十二月,李煜正式投降。

九年正月,投降的李煜被押到了宋都城。李煜有多害怕?他恐懼的事非常多,但最大的恐懼是自己的命運,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將會是什麼樣的命運,他不知道自己將要面對什麼樣的新生活,所以這一路走來,李煜一定在後悔自己為什麼會是個皇帝。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到了汴梁後,趙匡胤並沒有殺他,還封了個候,但這個封國是回不去了,等於被軟禁在了汴梁。

  按道理說,這樣的日子對於李煜來說其實也不錯,他本來就不是有大志的人,到了汴梁後還是活得好好的,而且他的老婆也都還在身邊,雖然不及在金陵時那麼舒服了,可亡國之君還有什麼可奢求的呢?能活著就不錯了!

  但是,李煜先倒黴在生不逢時,又倒黴在趙匡胤之死。開寶九年,李煜被押到了汴梁。同年,宋皇宮深處發生了千古疑案“燭影斧聲”,趙匡胤駕崩,弟弟趙光義繼位。從趙光義繼位後,李煜的生活就不再那麼舒服了。

他是個客死異鄉的文藝皇帝!雖身負亡國之辱,然卻是輸在大勢所趨

  三、一個文人皇帝的悲哀

  趙光義繼位後,改元太平興國,太平興國三年,李煜死。關於他是怎麼死的,其實也是個疑案,《宋史》中的記載也是語焉不詳:

  太宗嘗幸崇文院觀書,召煜及劉鋹,令縱觀,謂煜曰:聞卿在江南好讀書,此簡策多卿之舊物,歸朝來頗讀書否?煜頓首謝。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廢朝三日,贈太師,追封吳王。

不止是《宋史》這樣寫,正規的史書不見有李煜被毒死的記載,所以我們說這是個疑案。但是,李煜的鬱鬱寡歡是真實的,他在汴梁所受的羞辱也是真實的。他原本是個皇帝,雖然國小,但是也是個皇帝,受人尊敬,但到了汴梁後他就啥也不是了。他原本有漂亮的妃子,但到了汴梁後也不歸他自由支配,他能開心得起來嗎?

  最為重要的是,他身上有濃重的文人氣息,這些打擊對一個文人來說是致命性的,文人大多多愁善感,大多敏感多情,李煜也不能例外,否則他就寫不出那樣流傳千古的詞來,他的內心世界很豐富

。可如此豐富的內心世界,突然碰到冷如冰霜的現實,他受到了折磨是常人無法想象的。這處折磨不是身體上的,而是心理上的。

  身體折磨頂多讓人受傷或者是外傷而死,而心理的折磨則會摧毀一個人的意志,並且殺人於無形之中。

他是個客死異鄉的文藝皇帝!雖身負亡國之辱,然卻是輸在大勢所趨

  李煜是個悲劇,他悲在生不逢時,悲在生不逢地,如果出生在平常人家,他會成為一代詩詞大家,順利過完一生。如果前面五個哥哥沒有早死,這個皇帝輪不到他做,那樣也許會好一點。繼位之後,他處處小心,天天裝孫子,可是還是沒有逃脫被滅國的命運。還是那句話,雖然他是亡國之君,但他不是昏君,他的國亡亡在實力太弱,亡在大勢所趨,宋的腳步無法抵擋,等待他的只有死或投降。

  那樣的國力之下,換成誰也會是這樣,並不是李煜的昏庸把國家搞弱,而是原本就弱!

  他的早死也是他性格和心理原因,皇帝不過是一個符號,是一張龍椅,上面坐著的人必須心如磐石,李煜沒有這樣的性格,他愛好廣泛,性格敏感,對文藝有著特別的天賦,所以他做不好一個皇帝。皇帝就不能有別的愛好,愛好廣泛就容易闖禍,容易誤國,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同樣。

  如果李煜不是皇帝,那該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