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的尊嚴


前兩天,我花了85元,在先鋒書店上參與了一個盲選的活動。


活動的內容,是你給書店留下隻字片語,工作人員會據此給你選兩本書籍,選哪些書,要等你收到才知道。每次支付85元,而你收到的兩本書的標價,要大於或等於88元。


這個活動的緣起我想也是因為疫情對書店的衝擊。但活動發起人並沒有任何的表態說:我們活不下去了。他們只是發出了一張方艙醫院裡,在病床上躺著看書的年輕人的照片,告訴大眾,恐慌面前,我們還有書籍,還有閱讀。


理性如我。幾天前單向空間的眾籌中,我因為看到其中一個眾籌8000元卻只包括6000元的充值卡,我便覺得這不過是一次“大眾情懷”的預支。很多事情透支了還是要還的。


當然,活下來比什麼都重要,這也是人家自救的一種方式。


但是,先鋒書店的盲選卻讓我覺得真誠。


因為,活不下來是你的事情,你的經營、你的策略、你的現金流出了問題,為什麼要別人用情懷來埋單。


很多時候大聲的吶喊顯得愚笨,毛毛小雨卻能讓人感覺潤物細無聲。


回到書店的本質——它是精神食糧的提供地,而非情懷販賣的文人空間。專心、真誠地賣書,還是會有眾多信徒來膜拜這座殿堂。


經過這次疫情,看了幾家書店各自的做法,我才感覺讀懂了愛爾蘭最大的二手書書店店主肖恩·白塞爾寫的那本《書店日記》了。


肖恩·白塞爾在18歲那年,第一次在蘇格蘭小鎮威格敦看到這家名叫“書店”(The Book Shop)的書店。他看到堆滿書籍的櫥窗,便對朋友說:“這家店到年底一定倒閉。”


這家店當年並沒有倒閉。而是十三年後,待肖恩重回小鎮時,前主人因經營不下去,說服肖恩貸款買下了這家書店。


那是2001年。亞馬遜等在線圖書商已經在互聯網上站住腳跟。


不過,即使一直受著互聯網的衝擊,如今這家“書店”也已成為蘇格蘭最大的二手書書店。肖恩與朋友們每年秋天在當地組織圖書節,而這座小鎮也成為遠近聞名的“書城”。


書店的尊嚴

蘇格蘭的“書店”


這本《書店日記》裡,記錄了各種各樣奇葩的客人以及背後的故事,包括每天遲到、在便利店的垃圾箱撿甜點、成天穿著滑雪服“像個走丟了的天線寶寶”的古怪店員妮基(這家書店到現在其實還是請不起專職店員);各種奇葩的顧客,包括身患阿爾茲海默症、明明可以網購卻始終支持實體書店的迪肯先生、每次打電話來都要找十八世紀的神學書卻從來不買的威爾士“女人”等;以及丟下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職位,從洛杉磯來到蘇格蘭小鎮陪伴他的作家女友(不過,這位女友最後也和他分手了)……這本書有趣之處,是展現了一個豐富的世界,這裡面,有著極度的自我主義、戲謔的生活態度,以及高傲不可一世的精神潔癖,終生人等,皆在此書中活靈活現地出現。


它真實地告訴我們,書店的世界並非一曲田園牧歌,但書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這個世界,不同人的內心,以及他們心中的理想國。


書店的尊嚴

“書店”店主肖恩·白塞爾


在日記裡,肖恩還專門提到了寫過《一九八四》的作家喬治·奧威爾對書店的一番評價,後者說,“上門來的許多人不管跑到哪裡都是討人厭的那一類,只不過書店給了他們特別的機會表現”。


現實社會里,我們有著各種面孔,性格各異。但書店是燈塔,是殿堂,是心靈慰籍,也是尊嚴可以安放的地方。


所以,它即使因自身貧困、經營活不下去了而需要發聲,也必然會有它的方式,而非赤裸裸地求助。這便是我的感悟。


在特殊的時期,在病毒肆虐的空間,我竟然,讀懂了書店存在的意義。


故記錄之。


PS: 除了參加先鋒書店的盲選活動,我還購買了某在線借閱創業公司的年卡,對方的舉措是買一年贈送一年。雖然我想要的書在這個平臺上面搜了幾本都沒有,但我還是購買了。因為我覺得它對書、對閱讀是尊重的。沒有因疫情之名推銷,而是做了讓人覺得合適的商業舉動。還有我喜歡的西西弗書店,以及挺看好的言幾又書店,他們各有難處,但也在努力渡過難關。此前我都有購買它們的充值卡,希望它們也都能撐下去,或者,逆勢擴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