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看到的就是枯燥古板的墨團,懂了!看到的是豐富張揚的人性

我們已經很明確地把書法和其他的藝術門類如音樂、繪畫、雕塑、戲劇、詩歌等等藝術並列在一起,稱為一門獨特的藝術,而且是中華民族文化精髓所在的藝術門類了。但是,我們發現,書法和別的藝術表現形式不太一樣。但至於怎麼不一樣法,又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來。

很多人內心裡並未把書法當作藝術,總感覺他單調乏味,可能感覺書法和日常的生活工作太過於密切吧,儘管離不開書法,但要說書法好,但又不知道他好在哪,總感覺歷代的書法大師們的作品,也是大同小異,而書法大多也是黑白相間,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的藝術欣賞水平,似乎也看不到書法的美在哪裡。

為什麼書法讓我們感覺和其他的藝術門類不太一樣呢?

首先,書法的美在含蓄。

不懂?看到的就是枯燥古板的墨團,懂了!看到的是豐富張揚的人性

書法不像其他的藝術品種那樣,直觀、明顯、張揚,書法並不是以觀賞為目標的,也不是以創造新穎獨特的藝術形象來作為目標的,他是一種完成人、表現人的一種手段。

書法畢竟是以書寫為目的的。書法的表現形式再特別,如果脫離了書寫表達意思這個形式,那就不是書法了。

其次,書法美在特別。

不懂?看到的就是枯燥古板的墨團,懂了!看到的是豐富張揚的人性

由於書寫者各有各的個性特點,不可能寫出來的作品千篇一律,但是,現在很多書法比賽,衡量書法的標準往往是“出貼”,練了貼,還要脫離貼,形成自己的風格,這種標準,往往也是為難了很多書法練習者,甚至也直接影響了整個書法的繼承與發揚。很多人覺得無所適從。

其實,如果以獨創性為標準的話,歷史上除了少數書法家之外,絕大多數書法家都沒有獨創性可言,那麼,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書法家,他們憑的是什麼讓作品流傳千古呢?

王羲之,飄逸之美。

柳公權,剛健之美

顏真卿的氣勢磅礴,雍容華貴之美。

還有張旭(張癲)懷素(狂素)等等,這些個性鮮明的書法家,給後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喪亂貼》、《祭侄稿》,這些自由揮灑,悲情躍然紙上的個性化,讓我們後世人,看了也跟著感動,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第三,書法美在個性

不懂?看到的就是枯燥古板的墨團,懂了!看到的是豐富張揚的人性

書法的個性化,就像人與人的差異一樣,面貌各不相同,不一定是他長得標新立異,而是因為他是一個真正的人,是有七情六慾的人,這才是真實的人,如果把這樣的真性情寄託於書法,用書法表達出來,那可想而知我們會對這樣的書法作品如何珍愛,就像看到他把自己的精神生活融進了書法作品當中,軀體不存在了,精神仍躍然紙上。

所以,書法如果要寫得感動人,並且讓人通過他的作品得到感動力量的話,就必須要有豐厚的學識與積累,才能把他的生活經驗和精神品質通過作品展現出來。如果他的為人是諂媚的,狹隘的,那他所表現出來的氣質也必然是相似的。

不懂?看到的就是枯燥古板的墨團,懂了!看到的是豐富張揚的人性

書如其人,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正是因為書法藝術所具有的這些特點,我們需要客觀地對待書法,對待書法家。

畢竟,作為書法作品,是很有可能要流傳下去的,我們是要把自己最有特色的一面,通過書法作品表達出來,所以也是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與節奏,如果時隔多年,自己看到曾經的書法作品,也許技法不是很純熟,但體現了當時的心態,那種心情,那種散發出自我的真性情,才是感覺彌足珍貴的。

也許,我們再也體會不到古人書寫時候人書合一的那種境界了,畢竟我們現在已經不把毛筆當作文字表達的主要工具,毛筆已經成為書法的專用工具,作為業餘愛好的一種書寫方式了,因此,那種全身心的表達流於筆端的感覺,我們可以去體會,但真的不會如古人那般純熟。

所以,對書法多一點寬容,少一點規則吧,讓每個人的個性,都能通過書法傳承下去,讓每書寫者的精神,得到延綿不斷地張揚起來。

也許,這才是書法的本源吧。

如果沒有認識到書法的這種特點,忽略書法的特點去與其他的藝術品種進行比較,那將是不懂書法,孤立書法的表現。非常不利於書法的傳播與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