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李建成当皇帝,盛唐能避免类似“玄武门”之变的兄弟相残吗?

大马哈鱼12


假如李建成当皇帝,“玄武门”之变这样的兄弟相残惨案有可能避免。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先得说清楚李世民为什么要杀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明明已经占了上风,按理来说,他大可囚禁李建成,不必非得要他的性命。就像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一样,失败者不至于丧命,圈禁即可。

但李世民还是下了杀手,原因很简单:他不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李建成才是,唯有杀了李建成,他才能坐稳太子之位。

如果李建成活着,哪怕他不想和李世民争,依附东宫的臣属也会让他争,天下臣民依然认李建成为国之储君,李渊也不可能更换继承人,反而会对李世民心生忌惮。

所以李世民干脆利落的杀了李建成,造成既定事实,让父皇李渊没了别的选择,只能选他。为了保障这一点,连李元吉也杀了。李渊就算已经认识到了二儿子的狠毒,也无济于事,只有李世民这个嫡子了,难道还能追究他的罪过?

而且,掌控军权的李世民实际上已经掌控了一切,李渊想追究也追究不了,只能非常憋屈的退回后宫当太上皇。

(电视剧中的李世民)

但如果李建成当了皇帝,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他是李渊的嫡长子,天生就是继承人。李渊为唐国公时,李建成是世子;李渊称帝时,李建成是皇太子。可以说他的地位一出生就注定了,哪怕李世民活着,也影响不了他的合法性。所以他没有必要杀害李世民。

说白了,越是心虚的人,越要把事情做到绝处,例如李世民;越是胸有成竹的人,做事情越是留有余地,例如李建成。

如果要在历史上找出被误解的前三名,我相信李建成一定榜上有名。在后世人们的印象中,李建成仿佛是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一再和李世民过不去。

但是,虽然李世民把史书改了又改,刻意抹黑李建成,咱们依然可以从一些蛛丝马迹中看出李建成极其优秀。

反隋前期,李渊虽有心争天下,却一直犹豫不定,李世民、刘文静、裴寂等人多次劝谏,李渊都没下定决心举起反旗,直到李建成从河东来到太原,他和李建成商量后才同意起兵。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李渊心里,长子非常靠谱,长子说这事儿可行,他才敢去做。如果李建成是史书上的那个形像,李渊会这么倚重他吗?怎么可能!

世上都知道,秦王李世民建有不世军功。但事实上,李建成也极有军事天赋,起初招兵,他才是李家的主帅,李世民只是副手。对于他的领兵之能,李渊是非常赞许的,曾说“以此用兵,天下横行可也。”

具体来说,李建成曾率兵攻克洛阳、长安,还以少量兵力多次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那时候李世民只是他手下的将领,他才是横扫四方的战神。

那为什么后来李建成从战场上消失,而李世民执掌了军权呢?

说到底这都是李渊的错,他认为李建成是国之储君,身份贵重,不宜再亲自领兵,而应该逐步接手政事。于是把李建成调回长安,着重培养他的政治能力。

李渊想得很天真,他觉得李世民是李建成同父同母的兄弟,肯定会为兄长保驾护航,所以给了他太多权力。当发现不对的时候,一切已经来不及了,悲剧已经发生。

其实,正是因为李建成过于优秀,李世民正面对抗时无法取胜,他才会发动政变,直接毁灭李建成。

总之,李建成一直没有杀李世民的心思,否则李世民早死了。但李世民想要坐稳皇位,就不能不杀李建成。对他来说,权势的诱惑大于兄弟之情。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当然不能。首先,无论是谁当皇帝,秦王李世民都会反,除了他自己。其次,如果是李建成当了皇帝,那可就不是兄弟相残这么简单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像是避免了玄武门之变。为什么,慢慢分析。

个人原因

唐朝起家是李渊,大家都知道。但细节上可能就没那么清楚了。其实李渊起兵反隋还是因为受了二子李世民的鼓动。那其实从这里看来,李世民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称帝的心了。李渊包括他其他两个儿子可是都没有想到这一茬。所以李世民是一定要当皇帝的。无论是谁都挡不住他。后来他也不是这样吗,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次年改元贞观。

外部环境

晋阳起兵之后,李世民四方征战,大大小小的战役无一缺席。于是威望日盛,进封秦王,加封天策上将。封无可封,只剩一个位置。你再看他的手下们,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从李世民。宰相陈叔达、朝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这就跟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一样的,是你们要我做天子的,况且我也想做。如果李建成当上了皇帝,秦王和他的手下们能受这气,那不得造反啊。血流五步,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天下缟素。



所以说,这一场政变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李世民薨了,他的手下也不会消停。


小林史话


假如李建成顺利继位,唐朝皇族依旧避免不了兄弟相残的惨剧,只不过就不是如同“玄武门之变”那样的小规模政变了,极有可能形成大规模且席卷全国的战争,唐朝在短时间内会分成两半,直到李建成和李世民一方彻底获胜为止。

李世民在李建成被立为皇位继承人后,是有所准备的,除了通过政治手段从李渊那争取扳倒李建成外,还为自己准备了一条退路,也就是在唐朝统一天下时期、由李世民亲手打下来的天下两京之一的洛阳,根据《资治通鉴》中的记载:

秦王世民既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有隙,以洛阳形胜之地,恐一朝有变,欲出保之,乃以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洛阳,遣秦府车骑将军荥阳张亮将左右王保等千馀人之洛阳,阴结纳山东豪杰以俟变,多出金帛,恣其所用。

洛阳和长安是隋唐时期的两大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并且分别代表了不同世家的主要居住地,在长安周边的世家,大多是支持太子李建成的,而李世民既然把洛阳当成自己的老巢,周边世家自然大多是李世民的支持者。

李世民的目的也很简单,身份上他天然比李建成差上一筹,老二就是老二,在以嫡长子继承制我规则的隋唐,这个是没办法更改的,如果正常手段争位失败,就退到洛阳,以军事手段去抢,虽然会引起比较大的动荡,但真论打仗,李世民估计把握还会大一点,“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嘛。

而且,坐在仲裁者位置上的李渊其实也不想亏待李世民,毕竟在唐朝创立的过程中,李世民功高盖世,李渊钦定的唐朝开国功臣“太原元谋十七功臣”中,李世民就是位居第一。李世民也是嫡子,李渊是个好父亲,他不愿意儿子吃亏,所以本来也打算名正言顺的给李世民退路:

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

李渊的想法很可能导致唐朝分成两半,自古以来就没有哪个皇帝主动这么干的,给超级能打仗、且一心争位的李世民一大块地盘,都不知道李渊当时怎么想的,只要李渊的这个设想成功,等到李渊百年之后,始终以皇位为最高目标的李世民是一定会尽起洛阳之兵发动战争夺位的。

并且,李渊的这个决策要是成功实施,“玄武门之变”估计就不会发生了,李世民的所有准备都会变成等待李渊驾崩后的军事准备,不过,到时候李渊已经不在人世,也就不管那么多了。可李建成、李元吉也不是笨蛋,绝不会纵虎归山,他们可没把握在战场上打赢李世民,所以把这事给搅黄了:

将行,建成、元吉相与谋曰:“秦王若至洛阳,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不如留之长安,则一匹夫耳,取之易矣。”乃密令数人上封事,言“秦王左右闻往洛阳,无不喜跃,观其志趣,恐不复来。”又遣近幸之臣以利害说上。上意遂移,事复中止。

被李建成、李元吉阻止后,李世民也不会等死,唯一的选择就是冒险发动政变,于是就有了“玄武门之变”,并且获得了绝对的胜利。如果李建成不阻止李世民去洛阳,政变或许不会发生,李建成也或许能顺利登基,但在洛阳磨刀霍霍的李世民也绝对会起兵夺位,兄弟相残的惨剧依旧会出现,而且冲突的规模会更大,至于李建成能不能保住皇位,那就要看他的军事能力是否够强了。


九头鸟漫谈文史


从正常角度来看,大唐的皇位传承应该是这样的:李渊登基称帝,待他去世之后,由太子李建成继位;李建成去世之后,由他的太子继位……

可大唐的皇位传承却从一开始就极不顺利,原因就在于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不安分,亲手干掉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并逼迫李渊退位,自己爬上了皇帝宝座。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李渊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玄武门之变所带来的悲剧呢?

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只要李渊下定决心,放弃太子和亲王互相牵制的格局就行。

很多人都认为:秦王李世民可以与太子李建成分庭抗礼,完全是因为李世民能力太强、战功太大,以至于无人可以取代李世民的位置,更无人可以分割李世民的权力。

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相关史书遭到了李世民的干预,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水火不侵又无所不能的李世民。

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委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这段史料的意思就是说:李世民说自己想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所以要看《起居》,但史官不给他看,说这样做坏规矩。但李世民非要看,所以房玄龄只能删去一部分,李世民看了就生气,你们要照实写啊,怎么能美化我呢?

从表面上看,这说明李世民非常了不起,但我估计只有缺心眼的人才会相信这一点。

李世民这个举动就是告诉各位史官:别跟我扯什么坏规矩,谁要是敢写让我不开心的话,我一定会让他明白什么叫"规矩"。

如果我们不完全盲从于被李世民"看过"的史书,而是专注于细枝末节,自然会发现一些问题。

李渊起兵时设置三军,左路军元帅是年仅二十八岁的嫡长子李建成,右路军元帅是年仅十九岁的嫡次子李世民;中路军元帅是年仅十四岁的嫡四子李元吉。

六月己卯,传檄诸郡,称义兵,开大将军府,置三军。以子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左军隶焉;世民为炖煌公、右领军大都督,右军隶焉;元吉为姑臧公,中军隶焉。

这段记载的问题太大了:二十八岁的李建成我们可以说他能力强人望高,十九岁的李世民则有些牵强,却也能解释为少年天才,但十四岁的李元吉就更离谱了。

从这个年龄来看,这三人之所以能在李渊的军队中拥有极高地位,绝不是因为他们三个人才华横溢,只因为他们都是李渊的嫡子。

如果用公司创业来类比,在李渊起兵之初,李唐公司就是家族企业: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就是李渊和他的三个嫡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

其它人无论多优秀,都只能给这四个人当助手,这绝不是因为此四人的能力比别人更强,而是因为这家公司就是他们家的。

其实我们只要一对比,自然可以发现其中的荒谬之处。

在传统史书中,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被写得极为不堪,好像他们除了酒色财气之外,根本就毫无本事。

隐太子建成小字毗沙门。资简弛,不治常检,荒色嗜酒,畋猎无度,所从皆博徒大侠。

初,元吉生,太穆皇后恶其貌,不举,侍媪陈善意私乳之。及长,猜鸷好兵,居边久,益骄侈。常令奴客、诸妾数百人被甲习战,相击刺,死伤甚众。后元吉中创,善意止之,元吉恚,命壮士拉死,私谥慈训夫人。

可只要我们关注一个客观事实就能明白:被史书吹得神乎其神的李世民,在十九岁时就成为了大军统帅,而一无是处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居然同时取得了与李世民相当的地位。尤其是齐王李元吉,他当元帅的时候只有十四岁。

史书记载了李元吉的一生,除了失败就是失败,简直是窝囊废物到了极点。可还有一个客观事实就是:当李世民官拜司徒时,李元吉也官拜司空。换而言之,李元吉的地位,始终与李世民相当。

冬十月己丑,加秦王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齐王元吉为司空。

也许有人会说,当时李世民还官拜天策上将呢,李元吉只是官拜司空。

问题是,那一年李世民二十三岁,李元吉十八岁。李世民立下无数战功,英明神武、绝胜千里,却只比一个败绩无数、狗屁不是的幼弟官大一级,大家觉得这样的李世民很牛吗?至少我不觉得。

也许有人会说,李元吉可以这样牛,主要因为他是李渊的嫡子;问题是,李世民可以这样牛,难道就不是这个原因?

李渊起兵时李世民年仅十九岁,在随后的十年时间里,他有大量的时间和机会,去建立大量的功勋,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李世民本人非常优秀,但更重要的原因,显然是因为李渊给李世民配备了大量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和专业人士。

在后来的史书中,这些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和专业人士都沦为打酱油一般的角色,这也是李世民有心塑造的结果。

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李世民取得的各种战功,都是因为他英明神武绝胜千里;才能证明没有李世民,就不会有后来的大唐帝国。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显然不是的。

比如说李靖,如果他一直给李世民当助手,只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他在唐初的军事地位肯定也会一落千丈。

如果李靖一直给李世民当助手,大家一个劲吹捧李靖的军事地位,那么李世民取得的大量战功,到底该算谁的呢?

只要我们能明白这个道理,自然就应该明白:李世民的地位之所以那样高,主要因为他是嫡次子,绝不是因为他英明神武古今罕见。

我这样说,并不是想要贬低李世民,而是希望大家明白,如果李渊只是单纯地想避免玄武门之变,那是非常容易的。

换言之,如果李渊不让李世民过早地介入军政领域,不让李世民有机会构建强大的私人班底,就完全可以避免玄武门之变。

这样一来,太子与亲王之争的基础自然就不复存在了,玄武门之变的危机自然也不复存在了。

可问题就在于:李渊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显然是因为他有着不得已的苦衷。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渊必须得加强嫡子的军政地位,只加强嫡长子的军政地位还不够,还必须加强其他嫡子的军政地位,否则皇权就会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环境中。

太子与亲王互相牵制的权力格局,是当时普遍存在的一种权力格局,虽然这种权力格局弊端很明显(注定会引发类似玄武门之变的结果),但是在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安史之乱前),几乎所有的皇帝都会这么做。

也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当我们翻开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安史之乱前)的历史时,上演最为频繁的经典剧目就是皇族内部骨肉相残,其残酷、血腥的常常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帝逊位被害后,宋之王侯,无少长皆尽矣!然则宋武九子、四十余孙,六七十曾孙, 死于非命者,十之七、八,且无一有后于世者。....宋子孙多不得其死,犹是文帝、孝武、废帝、明帝数君之所为。至齐高、武子孙,则皆明帝一人所杀,其惨毒自古所未有也。

我只援引刘宋一家的史料,因为相关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不喜欢读二十四史,大家也可以翻翻《资治通鉴》。

对于这种客观现实,许多人总认为这是因为那个时代道德沦丧,所以才会不断上演这种人伦惨剧。

实际上,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安史之乱前)之所以会如此混乱,主要是因为贵族政治的遗毒。皇权无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制度来避免这一切,所以只能加强皇族势力,其结果必然是因内讧而强弱失衡。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李渊三个儿子没有实力玩玄武门之变,其结果必然是以某个军头为主角,提前上演"黄袍加身"的把戏,或者在李渊去世之后,把曹魏帝国的命运重现在李唐王朝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