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圖上有三條彙集“王氣”的“龍脈”,深刻影響了歷史的發展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除了廣為人知的《日知錄》外,他還寫有一本地理鉅著,名叫

《天下郡國利病書》。這本書通過考察中國的輿地山川、戶口強弱和城郭兵防來分析天下郡國的利病。在全書的開頭有一篇總論,介紹中國的地脈、形勝風土,認為它們影響到了國家及歷史的發展,也就是所謂的“王氣”。書中說從地理的角度來看,華夏大地上從南到北,臥著三條龍,是為國家之龍脈,也是“王氣”聚集的地方!

現在,我們去除其中的迷信成分,單單從地理的角度來剖析,這三條山脈的走向是如何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

中國地圖上有三條彙集“王氣”的“龍脈”,深刻影響了歷史的發展

中國地圖上的三條“龍脈”

古人將雍、翼、河、洛稱為“中國”,以此為界限,南方的地區為蠻、北方地區為夷,只有中原才是華夏文明的所在地。

可是自從魏晉開始,出現了衣冠南渡、經濟重心南移的現象。堪輿家認為這是“天運循環,地脈移動”的結果。

古代有一種龍脈理論,說中國的山脈都起自崑崙,自北而南分為三條巨龍往東方的大海方向延伸:

  • 第一條為“北龍”:從阿爾泰山、賀蘭山橫入山西省,又從太行山北延進入遼東內蒙,形成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
  • 第二條為“中龍”:自西番崑崙而來,入趨岷山,經過關中的終南山、華山而為秦嶺,最後北翹為泰山;
  • 第三條為“南龍”:從吐蕃而來,直下麗江,趨向雲南,經貴州過渡,成為兩廣南嶺並連接武夷山;

如果我們撇開“龍脈”的神秘主義成分,就可以看出古人的一種觀念——

所謂的“王氣”就是某一地方的發展水平和潛力;在古人看來,它們跟山脈(地脈)的走向息息相關。

中國地圖上有三條彙集“王氣”的“龍脈”,深刻影響了歷史的發展

“龍脈”與歷史上的國運

古人認為從“王氣”的角度來看,中龍最先出現,而且最盛長,北龍次之,南龍最後才起運。

遠古時代,三皇五帝都生活在中原,夏商周三代也建都於此。秦朝自關中而起,蠶食天下;漢唐定都中原,趨於極盛。可是自從北宋汴梁城被金國攻破後,中龍的王氣也就消散了,代之而起的是北龍。

魏晉時期,五胡亂華,北龍開始與中龍相爭。中華文物隨著東晉政權的南遷,在北龍的壓迫下,中龍的王氣逐漸向南擴散。由於天道反覆,所以這一時期,最終還是由北邊的隋朝統一南邊的陳朝並定都於關中來結束;唐朝延續了隋朝的中龍王氣,結果在中葉遭遇從北方而來的安史之亂,致使王氣損耗。北宋時,中龍已經無力克服北邊的遼國。再往後,王氣完全轉向北龍,最終出現了金朝與蒙古相繼入主中原的歷史,並由元朝來統一中國,第一次把全國的首都定在了北方的北京,標著著中龍的沒落。

南龍是中龍的王氣分過來的,從六朝起,王氣出現了南移的趨勢。靖康之難後,宋高宗南渡,立國百年,奠定了基礎。而在元朝末年,農民軍正是打著大宋的名號來起義。朱元璋最終混一天下,定都南京。當時他曾想把都城遷到開封或關中去,劉伯溫極力勸阻。他認為中原王氣已盡,南龍現在剛剛抬頭,應順應天道,不宜逆天而行。之後明朝又經靖難之役,成祖遷都北京,而仁宗又想還都南京,反覆下來,大明帝國最終形成兩京並制的格局。明朝是南龍初起的時候,王氣未盛,結果又遭反覆,被北方的滿清所取代。清朝末年,又是南方的太平天國和辛亥的相繼發難,民國從南向北,一路北伐,最終統一。再次證明了

現在是南龍王氣旺盛的時期。

基於此,《天下郡國利病書》大膽的預言說:

“故中龍先陳先曲阜,其後轉而關中;北龍先逐鹿先晉陽,後亦轉而塞外。今南龍先吳、楚、閩、越,安得他日不轉而百粵、鬼方也?”

中國地圖上有三條彙集“王氣”的“龍脈”,深刻影響了歷史的發展

為什麼貴州和廣西沒有出現過割據王朝?

中國歷史上,有的王朝起於關中,有的起於江東,有的起於漠北,有的起於遼東,甚至閩廣地區在五代十國時都出現過割據政權。唯獨貴州和廣西一直是苗蠻之地,幾乎沒有一個王朝建都於此。為什麼這裡沒有“王氣”呢?這是因為地理因素起了決定性作用。

江東與川蜀雖然也是山川眾多,但在大都會所在地,都會有廣闊的平原盆地,能夠聚集人煙氣脈,所以形成江寧、益州這樣的大都市。貴州和廣西卻是群山列隊,向東而行,很少有大面積的開闊地能用來建築城池。其次,貴州廣西的山體無法閉水,經常出現水土流失,導致“龍行不住”的難題。

閉塞的形勝環境,使這裡難以形成大都會,而且文明開化較晚、人煙稀少,在歷史上是苗蠻的聚所,卻無王朝建立於此。因此古人認為它們僅僅是南龍的過路之地,沒有“王氣”凝聚。

如果說地脈是影響“王氣”的第一個因素,那麼形勝便是第二個因素,此外第三個因素就是當地的

風土

中國東部的地理風土相差不遠,獨有西南部聚集了許多少數民族,產生多樣的文化。《天下郡國利病書》認為這是因為風土的緣故。東部地區從遼東到廣東,夏季氣溫南北都很接近,獨有冬季溫差較大,但氣節變化都有較為明顯的規律性。唯有西南方不一樣,這裡不寒不暖,夏天不太熱,冬天不太冷,四季不分明。而且“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影響了當地的農業生產與生民作息,導致西南地區的民風與其他地方不一樣。

土地方面,西南地區多山石,水土貧瘠,常常是滿眼荒蕪,百里無人煙,十里無稼檣,限制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因此,所謂的“王氣”之所以不生於西南,是由於當地的地脈、形勝和風土都不適合“王氣”的生長。從這種“地理”與“王氣”關係的分析中,我們認識到熟悉山川地理對於治國理政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