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面對暴雨,為何于禁束手就擒,關羽卻能水淹七軍?

襄樊之戰是彰顯關羽威名的一戰,關羽水淹七軍,俘于禁、斬龐德,圍曹仁等人於襄樊。荊北一帶諸多曹魏吏民紛紛響應關羽,曹操為了避其鋒芒,甚至萌生了將漢獻帝移駕到後方的念頭,一時間二爺成了霸佔各國新聞頭條的男人。

關羽之所以威震華夏,離不開水淹七軍的功勞。

所謂水淹七軍,是指大水淹沒了于禁、龐德率領的七軍人馬,七軍差不多有3萬人。

同樣是面對暴雨,為何于禁束手就擒,關羽卻能水淹七軍?

▲關羽

兒時讀《三國演義》的時候,認為水淹七軍和郭嘉的水淹下邳的計謀相似,屬於人謀。不禁有感二爺不僅勇武,而且深諳韜略。

後來讀史,發現水淹七軍是自然災害導致的,在於禁等援軍到來時,剛好下起十來天的暴雨。隨後進退維谷的于禁,在後面對關羽的水師時,只得束手就擒。這樣看來,關羽貌似只是運氣好,他的戰果是緣於一場及時的暴雨,據《三國志》記載。

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

同樣是面對暴雨,為何于禁束手就擒,關羽卻能水淹七軍?

▲關羽

難道于禁被水淹七軍,真的只是關羽運氣好嗎?現在看來,也並非如此簡單。

樊城位於漢水北岸,關羽率軍在樊城外圍,而於禁等人在樊城以北10裡的地方駐紮。

漢水南岸是峴山,由於接連數日的大雨,漢水水面暴漲,加之峴山也發生山洪。水勢順著山坡匯入漢水,繼而衝擊漢水北岸的樊城。

在這樣的情況下,最先受到洪水衝擊的是關羽部隊,接下來是曹洪駐守的樊城,最後才是樊城以北的于禁、龐德。

同樣是面對暴雨,為何于禁束手就擒,關羽卻能水淹七軍?

▲山洪水勢

可是最後的結果是,于禁等人被水淹,而關羽眾人卻不受影響,還俘獲了于禁的部隊。造成如此差異化結局的背後,是關羽對於天時的把握

當於禁等人前來救援曹仁時已經是秋季,秋季的漢水處於汛期。襄樊一帶自古便時常受到洪水侵襲,防洪抗汛歷來是當地官吏的一個工作重點。

對於漢水的水文特性,于禁、龐德等人不瞭解尚屬正常,但是曹仁駐守荊州北部多年,應當是清楚的。

然而曹仁並沒有提醒于禁等人進行相應的防備,於是洪水來臨之時,不識水性的曹魏援軍,瞬間被打散而失去戰鬥力

同樣是面對暴雨,為何于禁束手就擒,關羽卻能水淹七軍?

▲于禁投降

​反觀關羽,顯然是有所準備,在出徵襄樊時就帶著水戰器具。在暴雨來臨時,關羽已經悉數上船,使得暴雨對他沒有產生多少負面影響,反而藉助水勢擊潰了于禁、龐德的援軍

在曹魏也是有明白人的,揚州刺史溫恢事先就預料到了這一點,他認為曹仁沒有提前做好相應準備,將會深受其害,《三國志》中有如下記載。

今水生而(曹仁)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銳,乘利而進,必將為患。

正所謂,為將者,不識天文,不知地理,庸才也。同樣是面對突發洪災,關羽能夠提前準備、抓住時機,將原本不利的氣象條件轉變為自身的戰場優勢,這也體現出關羽之將才

關羽之所以能夠水淹七軍,不單純是因為運氣好,恰逢天降暴雨,更是由於他對於天時的把握。

(本文參考文獻,《三國志》、《資治通鑑》、《魏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