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华老师是如何塑造“祥林嫂”形象的?

一、马淑华情况简介

马淑华,女,1946年生于天津。1959年考入天津评剧院少年训练队,从师宋树芳、孙桂君、李宝顺,后来到新翠霞门下学习,工闺门旦、花旦。1966年分配到天津评剧院工作。

马淑华的嗓音条件好,声音明亮、音色甜美、韵味浓郁、表演情真,既继承了刘派刚柔相济,似流水行云的特点,又发展了刘派唱腔清脆、甜美、圆润、俏丽的特长,还吸收了爱派、白派的精华。

马淑华老师是如何塑造“祥林嫂”形象的?

在演唱中,注意以声传情,用细腻的声腔和丰富的表情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形成高亢挺拔、委婉动听、韵味淳厚、华丽多采的艺术风格。擅演身世悲苦、反抗性强的悲剧人物。

她的代表剧目有《祥林嫂》、《杜十娘》、《杨三姐告状》、《焚香记》、《雪玉冰霜》等。其中《祥林嫂》、《杜十娘》、《杨三姐告状》深受欢迎,连续上演300余场。

马淑华老师是如何塑造“祥林嫂”形象的?

二、脱颖而出,饰演祥林嫂

1977年天津评剧院决定排演《祥林嫂》,在选拔主要演员时,碰到了难题。天津评剧院人才济济,当时能胜任祥林嫂的演员就有小花玉兰、李秀云、崔连润、马淑华等不下10人。其中有自报奋勇,要求饰演的,也有被领导提名的,用谁来饰演,是摆在本剧导演孔文才面前的一大难题,怎么办?

为了解决这一最大的难题,孔导苦思冥想,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通过分析剧本,根据剧本内容出了九个小品,让几位演员分头去进行准备,而后根据小品表演的情况,再酌定和分配角色。

这九个小品分别:

1:出场。(祥林死后,祥林嫂的出场)

2:逃跑。(初进鲁府)

3:淘米。

4:被抢。(抢到贺老六家的情景)

5:贺老六死。

6:阿毛死。

7:二次进鲁府。

8:捐门槛。

9:出鲁府。(风雨交加的场面)

马淑华乍一看到这几个题目时,脑子有些发蒙,不知从何下手。以前虽说对祥林嫂这个人物有一定的认识,看过白杨的电影,但戏曲有戏曲的特点,如何按照戏曲的程式来编排小品,这是最为关键的。

她在反复琢磨小品的同时,还不断地向各位老艺术家请教。其中有一个人给了她极大的帮助。这个人就是孔导演的弟子王金章,他给马淑华提出了许多建议,这些建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断地努力,她基本上掌握了祥林嫂这个人物的基本特点,然后又刻苦地一次又一次的排练。

考试那天,领导、编剧、导演和各位老师都在场,马淑华精神百倍,胸有成竹地一口气把准备好的小品都表演了出来。考试后,经过院领导以及编、导和各位老师的综合评议,马淑华一举夺魁,担当起了祥林嫂这个角色。

三、导演严要求,淑华细雕琢

孔导演是个对艺术十分严谨、严肃的人。他对马淑华说:“祥林嫂这个人物难度大,年龄感及人物跨度很大,又是文学大师鲁迅的原著,演员必须有较高的造诣才能胜任。要求脑子里应该有这个角色,不能有空白点,要吃透角色。”

孔导演导戏的构思非常细腻,从人物出发,运用一切艺术手法,如眼神、动作、细节等等来刻划人物。

1、祥林嫂一出场,他要求眼神是宁静的,显示不幸,刚刚死了丈夫,还得表现年轻、干净、利索、漂亮。他亲自背起柴筐给马淑华进行示范。他一出场,侧身往那一站,啊呀!两眼跟两汪水一样,活脱脱就是此时此刻的祥林嫂。另外,他要求,上场要侧身亮相,用眼神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要有一种力量吸引观众,不能傻啦吧唧地往那一站,观众也要跟你散神。在孔导演的耐心启发下,她开始体会、理解,终于找到了人物的感觉。

马淑华老师是如何塑造“祥林嫂”形象的?

2、在排“逃跑”那场戏时,孔导演给祥林嫂设计了一个动作:祥林嫂在祥林家本不愿去,愿意守节。但知道被卖后,不得不逃跑。他要求,在逃跑的时候,要对着祥林的灵牌,深深地一拜。这个动作,恰到好处,十分感人。

马淑华老师是如何塑造“祥林嫂”形象的?

3、在贺老六和阿毛死的那场戏中,孔导演要求得更为严格。当祥林嫂听到“狼来了”的呼喊后,要急下,过一会又上来,虽然同是祥林嫂,但这时候的祥林嫂如同换了个人,要呆傻的上。此时演员的道具是阿毛的小鞋,他要求演员,必须提着鞋带上来,让小鞋的晃动贴合住演员此时的心情。同时,音乐要静,开始只有管子,后来一点声音都不要,静极了。当看到贺老六时,突然一个冷锣“仓”!小鞋和小筐同时落在地上,声嘶力竭发喊出“阿毛爹!”,要出破声儿,要撕人肺腑。此时的舞台上,贺老六躺着,头对观众,祥林嫂跪着,面对观众,台上全黑,只有一束白光照在两位演员的脸上。哭的时候,要面无表情,痴傻呆滞,泪水洒下;手是曲垂的,这场戏在演出时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马淑华老师是如何塑造“祥林嫂”形象的?

4、二次进鲁府。二次进跟一次绝对是不一样的。二次怎么进呢?要痴傻呆滞,还要把人物悲惨的经历表现出来。如果表现呢?关键是通过腿部和脚上的动作来突出。二进鲁府与头进鲁府不一样,头进时,是强健,伶俐,二次进腿要变成曲线。这一变化,一直发展到第九场出鲁府。

四、借鉴其他艺术表现,丰富评剧表演艺术

马淑华在塑造祥林嫂这一角色,还借鉴了京剧、电影、话剧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学习兄弟艺术的长处,以丰富评剧艺术。比如:第九场戏一边是鲁四爷花天酒地的奠祭场面,一边是祥林嫂狂风冰雪中挣扎冻死的场面。这场戏有八十句的大唱段,非常吃功夫。在场景上,一边是个大狮子,伸着大爪子,一边是棵大树,树杈也像几个大爪子一样伸着。祥林嫂唱搭调:“雪纷纷撒满了哇茫茫大地。”唱“地”的时候,走了出来,拄拐杖,此时人物不但腿是曲的,而且走路时,腿还是拉拉着的。为了演好这场戏,马淑华不但在剧院里练,而且回到家中,也拿个破棍子练。此时的祥林嫂与二次进鲁府时又有不同,那次虽然打击很大,但还有一丝生的希望。现在不同了,她绝望了。所以她在这场戏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要象《收租院》中的泥塑。

马淑华老师是如何塑造“祥林嫂”形象的?

五、巧妙借助道具,表现人物内心活动

第九场戏中,祥林嫂柱的讨饭棍子是导演特意安排的,竹竿上节劈开,劈大了不行,劈小了也不行,要求发出一种将要折断的声音,当唱完“吹得我力难支---”,后边是合唱,“倒下身躯---”收音乐,全场静静的。这时的马淑华紧紧地颤抖着棍子,发出噼啪劈啪的声音,反映出祥林嫂不甘死亡的内涵。

马淑华老师是如何塑造“祥林嫂”形象的?

通过编、导、演的共同努力,这出戏的演出非常成功,观众十分认可,大幕拉下很长时间,掌声不停。马淑华出去谢幕时,感情上一直转不过来。孔导演只能大声提醒:“不行,不行,你该出人物啦,这样还行,让观众太压抑了。你该跳出来啦!” 这出戏当年连演二百多场,盛况空前。

马淑华排完《祥林嫂》这出戏,整整掉了八斤肉。但这个戏,给她以后的艺术生涯铺展开了道路。

天津的戏迷都知道,中国大戏院这个剧场,评剧是很难进入演出的,但《祥林嫂》剧组在那里整整演出了一个月,当时任天津京剧院长杨荣环和文化局领导谢国祥等看完演出,激动地说:“这才是完整的艺术!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