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应该怎么看 第三篇


电影应该怎么看 第三篇||《认识电影》之剪辑

《杀死比尔》


概念:

“剪辑”这个词可以分开来看,“剪”是把多余的素材减掉,“辑”意为聚集,是把有用的素材按一定的逻辑连接起来。

电影的基本单位是镜头,通过剪辑,可以把大量镜头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压缩或拉伸时空,从而形成一部结构合理、主题明确、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影像作品。

要讲剪辑的发展,就必须先讲电影史,下来就通过五个电影史时期来了解剪辑。

这五个时期分别是:

1.卢米埃尔时期(段落镜头)19世纪90年代末

2.梅里爱时期(连续性剪辑)20世纪初

3.格里菲斯时期(古典剪辑)20世纪10-20年代

4.爱森斯坦时期(蒙太奇理论)20世纪20年代

5.巴赞时期(长镜头理论)20世纪50年代

卢米埃尔时期(段落镜头)

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是电影的发明人,如果你去看他们的作品,例如《工厂大门》和《火车进站》,你会很不服气,这样的电影你用手机也能拍得比他们好。

没错,早期的电影就是这么简陋,当时的摄影机是固定在一个点的,从头拍到尾, 像我们平时用手机录视频一样,没有剪辑的观念


电影应该怎么看 第三篇||《认识电影》之剪辑

《工厂大门》


梅里爱时期(连续性剪辑)

20世纪初,出现了剪辑的观念。电影人发现,如果只拍一个动作的开始和结束,观众会自行脑补中间的部分,例如先拍一个人在起点上车的镜头,紧接着拍这个人在终点下车的镜头,观众就会自行脑补这个人坐车的过程,这样的发现促进了电影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剪辑主要是为了使故事连贯,所以称为连续性剪辑

梅里爱原来是一个魔术师,后来转行拍电影,对电影分拍摄方式进行了很多突破,发明了很多电影特技,通过对不同镜头的剪接、重叠、换背景等方式,创造了很多魔术一般的效果,他的代表作有《月球旅行记》,是最早的科幻片。

电影应该怎么看 第三篇||《认识电影》之剪辑

《月球旅行记》用布景和剪辑创造了很多特效


近几年火起来的短视频,一开始大家发布的是没有剪辑过的视频,后来就开始出现很多特效剪辑视频,很像电影史的重演。那些看起来很厉害的特效短视频,其实一百年梅里爱就在玩了。

格里菲斯时期(古典剪辑)

美国导演格里菲斯被誉为电影之父,是对电影艺术做出最多贡献的人,没有之一。如果把电影镜头比喻成一种新的语言,格里菲斯就是为这种语言制定基本语法的人,他的剪辑语法被称为古典剪辑(classical cutting)。

格里菲斯之前的电影剪辑强调的是时空的连续性,用的是固定的镜头。格里菲斯的剪辑强调的是戏剧性和情感,他把场景分割成全景、近景、特写等不同景别,通过不同镜头的组接来制造气氛、节奏,达到强烈的视觉和戏剧效果。(不同景别镜头的情感效果可以看前面的镜头篇)

格里菲斯也是第一个让摄影机运动起来的人,他通过把摄影机绑在卡车上拍摄来制造动感。

电影应该怎么看 第三篇||《认识电影》之剪辑

今天的电影通过多个摄像机拍摄不同景别、角度的画面,方便后期剪辑


今天的很多电影还是在用格里菲斯的方式拍摄的,古典剪辑是一种符合心理规律的剪辑方式,观众比较容易接受。

一般好莱坞电影约1000个镜头,动作片平均2000个镜头,一般每个镜头5-8秒,惊悚片则2-4秒。镜头的越多、越短的电影,节奏就越快。格里菲斯最著名的是他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也叫做平行蒙太奇,他将不同地点的动作交替切入,从而制造出一种时空的张力,例如一段警察追小偷的戏,一会是小偷跑的镜头,一会是警察追的镜头,交替切入,越到高潮镜头的切换速度就越快,从而制造出一种紧张感。

剪辑除了可以营造气氛,还能够打破现实中时空的限制,重新排列时空,导演可以在镜头中插入“过去”的镜头,还能插入“未来”的镜头,可以倒序拍故事(例如《记忆碎片》),也可以打碎时间线(例如《疯狂的石头》),也可以将不同时空的故事拼到一起(例如《云图》),还可以将头尾相连形成一种循环结构(例如《恐怖游轮》)。

电影应该怎么看 第三篇||《认识电影》之剪辑

《云图》通过交叉剪辑手法,讲述六个不同时代的故事,来表达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关联的


法国导演戈达尔曾说过:“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正是格里菲斯确立了电影的语法,才把电影变成一种艺术。

爱森斯坦时期(蒙太奇理论)

蒙太奇(Montage)在法语是“剪辑”的意思,但今天你可以把蒙太奇理解成艺术性的剪辑

苏联的蒙太奇理论诞生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苏联政府需要把电影作为政治宣传工具,但当时苏联太落后无法生产胶卷,于是苏联电影人就开始研究外国电影的剪辑,还创立了第一个电影学院。

苏联蒙太奇学派的核心观点是两个镜头并列在一起会产生新的意义。简单来说就是1+1>2。例如一碗汤的镜头加上一个面无表情的男子的镜头,观众会觉那个男子此时感到很饥饿,如果面无表情男子镜头前面加上是一个老人死去的镜头,观众会觉得那个男子的感受是悲伤,如果前面加上的是一个性感美女的镜头,观众就会觉得那个男子的此时很“饥渴”。

电影应该怎么看 第三篇||《认识电影》之剪辑

把蒙太奇理论发扬光大的是爱森斯坦,他提出了五种蒙太奇理论,即:

(a)理性蒙太奇:即上面的例子,两个毫无关联性的画面连到一起,在观众心中产生第三个想法。

(b)长度蒙太奇:随着气氛越来越紧张,镜头的长度越来越短。很多高潮戏都是这种手法剪辑。

(c)节奏蒙太奇:配合音乐的节奏和画面的动作来剪辑。可以去看一些电影预告片或是电影精彩瞬间混剪,很多都是用节奏蒙太奇手法剪出来的,随着音乐的节奏踩点剪辑。

(d)调性蒙太奇:将两个或多个色调、主题相似的画面剪辑起来,从而达到强化电影情感或心理含义。例如一场战争戏,把某一方士兵死亡的几个镜头拼接起来,从而渲染一种悲壮的气氛。

电影应该怎么看 第三篇||《认识电影》之剪辑

《和莎莫的500天》通过前后两组蒙太奇来表现男主恋爱前后对summer态度的变化


(e)谐调蒙太奇:(又译为泛音蒙太奇)是长度蒙太奇、节奏蒙太奇、调性蒙太奇三种手法的结合使用。

巴赞时期(长镜头理论)

跟上面提到的影人不一样,巴赞不是一个导演,而是一个理论家、评论家,对电影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批评。

巴赞反对剪辑对现实的过度扭曲,他认为,剪辑师代替观众做选择,替观众决定把注意力放在哪里,这样的电影太自我中心了,是在操纵观众,观众接收到的是导演灌输的思想而不是自己独立思考得出来的。

巴赞认为长镜头的运用能最大限度保持空间的客观真实的连续性,而大景深(镜头虚化少)的镜头保留了这个场景的所有细节,能够让观众自己选择观看的内容和重点,而不是被动接受导演强加给观众的东西。

电影应该怎么看 第三篇||《认识电影》之剪辑

左图为大景深,信息多,右图为小景深,信息少


在巴赞眼中,电影史上的技术革新(有声技术、彩色电影、宽银幕……),都在使电影更接近现实,但巴赞也不赞同电影绝对的写实(这样就跟监控摄像头的录像一样了),他认为,电影应该是介于混乱的现实和艺术想象之间的一个有序的人工化世界。

怎么理解呢?引用我在另一篇文章《什么是好电影?》的话:好的(现实题材)电影,应该是现实的倒模,真实地反映现实社会。电影跟现实社会的关系就像地球模型跟地球的关系一样,地球模型不是地球,但可以反映出地球的样子。

长镜头和蒙太奇这两种手法各有千秋。

长镜头能制造一种沉浸体验感,一般用于艺术电影,国内喜欢用长镜头的导演有毕赣,可以去看一下他的《路边野餐》,有长达42分钟的长镜头。

蒙太奇凌厉的剪辑能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一般用于商业电影,可以看吴宇森拍的电影,例如《英雄本色》、《变脸》等,国外的可以看昆汀的电影。

电影应该怎么看 第三篇||《认识电影》之剪辑

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塑造了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


总之,采用什么样的剪辑方式,取决于电影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单纯为了炫技,技术和内容不能本末倒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