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处的“小香港”——洛南“三线”卫东厂的前世今生【2】

谢谢大家关注。接上期继续“三线”军工企业洛南卫东厂的故事。

深山里的“小香港”

卫东镇东湖村80多岁的张南方老人,无法忘却卫东“四厂一院”曾经繁华热闹的过往。如今,对所有来到这里寻访昔日繁华与神秘的人们,老人都要一遍又一遍地讲。和卫东许许多多曾见证过卫东“四厂一院”前世今生的村民一样,这里的一切已经刻进了他们的记忆深处,这里曾经让他们第一次感受到都市的气息。

老张头说,那时候,这儿的人口差不多有2万。白天街道上人来人往,繁华得很,晚上路灯一字排开,街道就跟白天一样。“这儿通电的时候,洛南县城还经常点煤油灯呢”,老张头自豪地说。提起“卫东百货商店”,老张头显得格外自豪:“这百货商店,当时在整个商洛地区货物都是最全的,一天到晚不关门,县城里的人都跑到这儿买东西,百货商店里的东西不仅全,而且洋气,洛南县城里没有。这旁边灰色的高楼,是当时的银行、食堂、粮站、旅社,当时人们都称我们这是‘小香港’。”


秦岭深处的“小香港”——洛南“三线”卫东厂的前世今生【2】

办公楼下的灯光球场

我大学毕业工作后的第一双皮鞋就是在卫东商店买的。我清楚地记得,当年要去西安开会,没有像样的鞋子,想买一双自己想要的皮鞋,但是走遍洛南县城没有买到,恰好我的同事王兴林的哥哥就在卫东商店工作,我们就骑着自行车赶到卫东,果然在爱那儿买到了我想要的鞋跟高、鞋头尖的时尚牛皮鞋。

说起当年的406卫东医院,村民们同样充满自豪:当年,这医院的医生水平就是高,医院的条件太好的,连县城都比不了,就连县城、商县的病人都托关系到卫东医院住院看病。

在那个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岁月,卫东人却在感受着连洛南县城人都不敢想象的潮流生活。他们能够经常看电影,许多人是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传说中的电影。60多岁的村民杨社民记得,每到周末或节日,4310厂的灯光球场上经常放电影,甚至有洛南县城和商县的人都要赶几十里路来卫东看电影。

这里拥有着当时商洛地区的许多个第一:第一个灯光球场,第一个影剧院,第一个建起职工子弟学校,第一个建起设施一流的职工医院……


秦岭深处的“小香港”——洛南“三线”卫东厂的前世今生【2】

曾经热闹非凡的影剧舞台


被改变了生活与命运的卫东人

在卫东厂区的一面墙上,一块写着《卫兵职责》的黑板,现在依然清晰无比:

一、按照规定着装并佩戴武器弹药。

二、熟悉任务和警卫区域内的地貌、地物等情况,熟悉并正确使用口令、信号。

三、时刻保持警惕,严密监视警卫区域。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守岗位。武器不得离身,严禁无辜(故)上膛。

四、精神饱满,姿态端正,不得有任何影响卫兵形象和警务任务的行为。

……


秦岭深处的“小香港”——洛南“三线”卫东厂的前世今生【2】

现在依然清晰看见的《卫兵职责》

这块黑板曾经是厂外的人们无法看到的。当人们看到这块牌子的时候,才知道厂子大门口曾经站岗的警卫人员手里的武器不是用来唬人的,而是真家伙,荷枪实弹。

的确,对于卫东村民来说,卫东四个厂子是那么神秘的。不知道生产什么,生产的东西运往哪里,用在什么地方;他们只知道这是关系到国防安全的国防厂。60多岁的村民杨社民说:“那时候,厂子管得非常严格,村民不得入内,具体生产啥,十分保密,生活区只有等到开放时才能允许厂外人进出。”

但是,他们知道,这神秘的国防四厂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乃至命运。

荒草丛生的山沟,鸟不拉屎的荒坡,缺水干旱的田野,贫穷衰败的村庄,在短短几年间变成了城市的摸样,宽阔的水泥街道,夜晚灯火璀璨;高高低低的楼房,应有尽有的商店,还有学校、医院、旅馆、国营食堂、国营粮站、邮电所、派出所……卫东,俨然成为洛南县另一个经济、文化、体育和商业中心。他们祖祖辈辈谁想过,突然之间他们就走进了城镇,就成了这个城镇的一员,分享着城镇所能够带来的一切。


秦岭深处的“小香港”——洛南“三线”卫东厂的前世今生【2】

“四厂一院”当时的旅馆

“四厂一院”建成后,给村民带来了机会。过去不起眼不值钱的蔬菜、核桃、柿饼乃至洋芋、大豆等土特产,有了市场,他们也便有了收入。

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极为困难。卫东厂给卫东的人们供菜、供粮。厂子从外地购回的、让村民们万份稀罕的大米、各类蔬菜以及各种水果,都会时不时地给村名供应。许多村民是第一次吃到他们没有见过的香蕉、橘子等水果。70多岁的刘大妈说,她吃到过厂子供应的橘子,又酸又甜的,这辈子第一次吃到。

因为有洛南条件最好的医院,当地人看病不再是个难事。刘大妈说,他的眼睛不好,看了多少年没有看好,在卫东医院看好了。

而当地孩子也不再为上学发愁。这里有厂子的子弟学校“向阳中学”,有子弟小学以及当时洛南县城都少见的幼儿园,孩子们在这里可以接受到当时最优质的教育。


秦岭深处的“小香港”——洛南“三线”卫东厂的前世今生【2】

现在依然高耸的厂区大门

虽然是在深山沟里,但是时尚潮流的生活并没有缺席。卫东当地的年轻人不仅可以看到气质优雅、打扮时髦又说着标准普通话的漂亮女孩、英俊小伙,耳濡目染,举手投足随之被改变,而且还可以尽情地融入潮流。到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的流行音乐、喇叭裤、太阳镜是从这里开始的,外面世界丝丝缕缕的精彩是从这里走进大山的。因而,对于许多洛南人来说,卫东当地村里的那些小伙子,虽然也是农民,但是总觉得穿着打扮洋气,有气质,说话得体。

建厂要征用土地,一些村民的房子少不了拆迁。被征用了土地或被拆迁房子的人家,其子女就被招进厂里成为国防厂的工人。今年81岁张拴娃,他家的地和房子就被征用。1969年10月,“853”厂开始投产,由政府出面,按“家属工”政策,张拴娃被正式招工进了厂子。与他一起招进去的还有10个人。他清楚地记得,他第一个月的工资是42块4毛1分钱。

张南方老人的儿子张耀锋也是被招进厂子的正式职工。张耀锋说,当时很多村民被招去当了工人,家里经济好转了,当地小伙子也学起了城里人赶时髦,穿上了喇叭裤、板儿鞋。张耀锋无不自豪地说:“那时我们一家人经济比现在吃商品粮户口的还好。”

张南方老人说,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正是外村人生活艰难的时候,卫东人的日子却是最舒坦的。村里小伙子当工人挣钱,村民种地卖农副产品也能赚钱。曾经担任西湖村会计的周道荣老人说,东湖和西湖村共有村民1800多人,过去穷,小伙子娶不起媳妇。“四厂一院”建好后,许多村民在厂里当工人做副业工,家里经济好转了,盖起了房子,娶了媳妇。

在卫东人的命运因卫东厂而改变的同时,洛南青年的命运也被改变。人们以进国防厂做个工人而自豪。704、卫东厂的身份对洛南年轻来说是多么令人艳羡。因此,上个世纪70年至80年代,许多干部职工子女在初中或高中毕业后,毅然放弃考中考、高考,而是以招进国防厂做个工人作为第一选择。

卫东人的生活与命运因卫东厂而改变。

原创作品,选自本人长篇系列散文《千里走洛河》。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