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方医案有感


读古方医案,往往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今人看似的“疑难杂症”,经过“去伪存真”的精确辨证,“覆杯而愈”的随处可见!惊叹之余,不免汗颜,我辈学医较之前人几何倍数,缘何医术精湛者,医案精彩者屈指可数!?反思之下,几点愚见供思考:

1、中医的教育体系:“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此语可见,读书,读前人的智慧之书,是成为良医的必要条件。而现在的中医院校教育,受时间和科目的限制,普适性的教育方式更像是中医的科普,缺乏深入细致的思考,造成基础不牢,经典不熟,传承失当。而缺乏好的指导,使所学知识难以“连点成片”,全靠个人“悟性”,增加了成才的难度。

对策:①将经典典籍列为“必修课”而非选修课,重视背诵 ②将中医学制改为八年,合理设置中西科目的比例,毕业后授予“硕士”学位 ③选择真正优秀的临床中医师作为带教,学生毕业前实际跟师时间不得少于1年

2、中医的知识结构: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细分化,要求“短、平、快”的生活方式,思维简洁直接,“眼见为实”,直接导致我们大多数时候思维是“只见眼前,不查全局”。而中医的思维体系,是在混沌一片的个案中,依靠医者的思维,需要“辨”,需要“抽丝剥茧”。这个过程,没有一定的时间积累(这个时间,是生活经验和工作时间的总和),难以做到。

对策:①中医院校的录取,应当少而精,重视古文的应用理解,重视人文历史的实践经历 ②中医院校的课程,增加医史医案的研读,训练整体的思维观 ③研究生的录取,从有实践经验的中医毕业生中选取,倾向于门诊医生

3、经济问题:我们对于知识的价值,一直是低估的。中医看病依赖外界因素较少,体现“合作”的要求不高,不足以让“同道”“交口称赞”,不诋毁已经是“良心”医者了;而低廉的诊费,不足以让中医过上“阖家安康”的生活,因此,有志于学中医的优秀学子往往“敬而远之”。

对策:①提高中医诊疗费,让中医真正靠技术而不是靠卖药吃饭 ②鼓励广开诊所,除了卫生、个人经历、医疗安全,不再设置其他要求 ③对于诊所的建立,在税收、租金方面给与最大优惠。

4、政策问题:政策的制定者,一定要内行,要理解中医与西医的实质区别,制定相对应的恰当的政策,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定所有的规则。在中医的科研、治疗、评价、用药等方面制定合适的政策,鼓励中医走自己的路。

对策:①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不对用药以化学成分而论,承认经典古方的用药剂量,精确换算古今计量的差异,允许以个人用药经验治疗 ②对于确有疗效的“验方”“秘方”贡献者,给与专利保护,使拥有者获得实际权益 ③科研方面,鼓励利用大数据,进行单方的深入研究,争取将辨证辨病统一起来,以利后学者 ④治疗效果的评价,注重综合评估,不单纯以西医的标准为终点 ⑤完善、精选古方中的各类剂型制作成药,以利于临床用药的时效性、方便性。

以上为读医案之愚见,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