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方醫案有感


讀古方醫案,往往驚歎於古人的智慧,今人看似的“疑難雜症”,經過“去偽存真”的精確辨證,“覆杯而愈”的隨處可見!驚歎之餘,不免汗顏,我輩學醫較之前人幾何倍數,緣何醫術精湛者,醫案精彩者屈指可數!?反思之下,幾點愚見供思考:

1、中醫的教育體系:“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此語可見,讀書,讀前人的智慧之書,是成為良醫的必要條件。而現在的中醫院校教育,受時間和科目的限制,普適性的教育方式更像是中醫的科普,缺乏深入細緻的思考,造成基礎不牢,經典不熟,傳承失當。而缺乏好的指導,使所學知識難以“連點成片”,全靠個人“悟性”,增加了成才的難度。

對策:①將經典典籍列為“必修課”而非選修課,重視背誦 ②將中醫學制改為八年,合理設置中西科目的比例,畢業後授予“碩士”學位 ③選擇真正優秀的臨床中醫師作為帶教,學生畢業前實際跟師時間不得少於1年

2、中醫的知識結構:社會的發展,越來越細分化,要求“短、平、快”的生活方式,思維簡潔直接,“眼見為實”,直接導致我們大多數時候思維是“只見眼前,不查全局”。而中醫的思維體系,是在混沌一片的個案中,依靠醫者的思維,需要“辨”,需要“抽絲剝繭”。這個過程,沒有一定的時間積累(這個時間,是生活經驗和工作時間的總和),難以做到。

對策:①中醫院校的錄取,應當少而精,重視古文的應用理解,重視人文歷史的實踐經歷 ②中醫院校的課程,增加醫史醫案的研讀,訓練整體的思維觀 ③研究生的錄取,從有實踐經驗的中醫畢業生中選取,傾向於門診醫生

3、經濟問題:我們對於知識的價值,一直是低估的。中醫看病依賴外界因素較少,體現“合作”的要求不高,不足以讓“同道”“交口稱讚”,不詆譭已經是“良心”醫者了;而低廉的診費,不足以讓中醫過上“闔家安康”的生活,因此,有志於學中醫的優秀學子往往“敬而遠之”。

對策:①提高中醫診療費,讓中醫真正靠技術而不是靠賣藥吃飯 ②鼓勵廣開診所,除了衛生、個人經歷、醫療安全,不再設置其他要求 ③對於診所的建立,在稅收、租金方面給與最大優惠。

4、政策問題:政策的制定者,一定要內行,要理解中醫與西醫的實質區別,制定相對應的恰當的政策,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定所有的規則。在中醫的科研、治療、評價、用藥等方面制定合適的政策,鼓勵中醫走自己的路。

對策:①在保證醫療安全的前提下,不對用藥以化學成分而論,承認經典古方的用藥劑量,精確換算古今計量的差異,允許以個人用藥經驗治療 ②對於確有療效的“驗方”“秘方”貢獻者,給與專利保護,使擁有者獲得實際權益 ③科研方面,鼓勵利用大數據,進行單方的深入研究,爭取將辨證辨病統一起來,以利後學者 ④治療效果的評價,注重綜合評估,不單純以西醫的標準為終點 ⑤完善、精選古方中的各類劑型製作成藥,以利於臨床用藥的時效性、方便性。

以上為讀醫案之愚見,不妥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