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当时为什么不救韩信,反而和吕后一起设计杀害韩信?他追韩信回来有何用意?

小梁动漫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可萧何成就韩信、间接害死韩信,都不是为了韩信。

从始至终,他都是为了忠于刘邦。

开始挽留韩信、强烈举荐韩信,为的是帮助刘邦成就霸业;后来帮助吕后害死韩信,为的是稳固刘邦的帝业。

从始至终,萧何的选择都和韩信无关。



心理学里,有一个认知平衡理论。

我们把P当成萧何,O当成刘邦,X当成韩信。

萧何刘邦之间是互相满意的君臣关系,既“+”;

萧何韩信之间是友善的同事关系,也是“+”;

刘邦韩信之间是互相不满意的君臣关系,既“-”。

那么他们的关系就是下图:

现在两个“+”,一个“-”,这就是个不平衡状态。

想要取得平衡,就只有两个方法。一个是把“-”变成“+”,让刘邦韩信之间的君臣关系变得和谐;

另一个是把一个“+”变成“-”,萧何必须在刘邦和韩信之间放弃一个。


第一个方法,让刘邦韩信之间关系好转。这恐怕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刘邦做不到,能做到他就不用唱“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了;韩信也做不到,能做到他就不用死了。

那就只剩第二个方法了。无论是从利害(不帮忙,事后可能会被清算),还是从感情的厚度(沛县老乡),萧何都会站在刘邦那边,放弃与韩信的关系。

所以,萧何帮着吕后害韩信,这是必然的。


稚舒笔谈


吕雉能杀害西汉头号开国名将韩信主要是开国宰相萧何的功劳。

萧何这个花甲之年的糟老头子根本无法抗拒四十多岁西汉开国皇后吕雉非凡的美女魅力,刘邦去镇压陈豨叛乱,皇后吕雉与宰相萧何狼狈为奸,应该是吕雉用美人计诱惑了萧何,萧何才心甘情愿帮助她谋杀与自己关系很好的名将韩信。


因为韩信曾经不被刘邦重用,失望离开,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并说服刘邦封韩信为大将统帅汉军。

可以说韩信是非常感激萧何的,没有萧何就没有横扫天下的西汉第一名将韩信。

可以说萧何与韩信之间的关系是情深义重的好兄弟,吕雉凭什么能让德高望重的萧何背叛并陷害好兄弟韩信,只能解释为吕雉利用自己的美貌与魅力把萧何拉下水。

大家不要把吕雉当作守身如玉的圣女,别忘了吕雉曾经在项羽的楚军军营做了两年的俘虏,而古代军队中的女俘相当于军妓,楚军将领士兵们可以任意占有吕雉的身体。

何况吕雉早已经红杏出墙,她作为楚军俘虏的时候就是情人审食其陪伴她,她与审食其通奸给刘邦戴绿帽子。

吕雉与萧何谋杀韩信是在公元196年,45岁的吕雉仍然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而曾经是刘邦上级的萧何年纪应该与刘邦差不多大,萧何此时的年纪应该有60岁左右。

何况萧何曾经对吕雉有救命之恩,刘邦刚刚造反秦朝的时候,吕雉被秦朝官员逮捕下狱,是当时的秦朝县政府官员萧何救了吕雉的命,当时吕雉只有32岁。

吕雉为了报答救命恩人萧何,以身相许勾引他是完全可能的。

西汉头号开国名将韩信遇害的时候只有35岁,可谓风华正茂。

60岁左右的萧何能够狠下心帮助皇后吕雉谋杀这位自己极力推荐的小兄弟,如果不是吕雉利用美人计勾引萧何是绝对不可能的。

萧何口蜜腹剑把韩信骗进皇宫,韩信做梦也没想到这位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大哥会谋杀自己,结果韩信不仅被吕雉下令宫女用乱棍捅死,韩信全家被满门抄斩。

不仅是萧何中了吕雉的美人计, 西汉三大开国名将之一的彭越也是被吕雉的美人计害死的。

彭越是游击战专家,楚汉战争中彭越多次袭击项羽后方,帮助刘邦转危为安。

公元197年,陈豨反叛刘邦,刘邦亲自带兵平叛,刘邦到达邯郸,向彭越征兵,彭越因为生病就派部将带着军队去邯郸,刘邦大怒,把彭越逮捕下狱,流放四川。

彭越在流放途中正好遇到从长安去洛阳的吕雉,看到和颜悦色美若天仙的皇后吕雉,彭越像看到女神一样,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将委屈地大哭起来,向吕雉说自己没有罪,只希望皇后让他回家乡。

人面兽心的吕雉表面上笑语盈盈地答应了彭越,她的含情脉脉风情万种让老将彭越完全放弃了警惕,高高兴兴地跟着她回到洛阳。

但吕雉把彭越带回洛阳以后却要求刘邦不要放虎归山,最终吕雉派爪牙诬陷彭越谋反,彭越不仅被满门抄斩,吕雉还下令把彭越的尸体做成肉汤分给群臣食用。

吕雉的绝色美貌在她死后二百多年还对男人有很大诱惑,据《后汉书.刘盆子传》记载,王莽的新朝末年,天下大乱,赤眉军攻占长安,对西汉皇陵进行盗墓,以盗窃皇陵中的金银财宝,赤眉军发现了西汉开国皇后吕雉的尸体,发现她尸体完全没有腐烂仍然美貌动人,于是这些丧心病狂的赤眉军士兵对吕雉的尸体进行了轮奸侮辱。吕雉去世的时候已经60岁,可见她年轻时更美若天仙。


厚德载物49847


很简单,追韩信回来,是为了让他替刘邦效力;配合吕后杀害韩信,是认为他威胁到了刘邦。

不要跟我说韩信有没有谋反之心。政治不是这样看的。不管他有无反意,他的实力确实对刘邦形成了巨大威胁,他的存在就让刘邦感到不安全,而刘邦的不安全,就是新建的汉帝国的不安全。

况且,韩信现在没有谋反之心,将来呢?过几年呢?你能保证他一直没有反意吗?如果将来有一天,他忽然想造反了,谁能拦得住他?谁能打得过他?

杀韩信,根本不是因为他犯了罪,而是为了保障刘邦与汉帝国的安全。要说韩信冤不冤,唉,楚汉之争的四年里死去的将士冤不冤?

萧何是韩信的知己,了解他的才华,却不是他的朋友,与他没有深厚的感情。萧何的出发点,是刘邦的安全与利益。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韩信是伟大的军事家,却不是伟大的政治家。


栖鸿看红楼


一提到萧何、韩信,首先脱口而出的便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初汉三杰,又用兵如神,然而一生的命运似乎都由着萧何肆意摆布。

那么萧何为什么要这样对韩信呢?

萧何拥戴的是刘邦,月下追韩信也是为了刘邦。

萧何与刘邦是旧相识,萧何觉得刘邦日后一定会大有作为,所以常常在暗中帮助刘邦。

在刘邦妻子吕雉被沛县县令抓捕后,也是萧何周旋解救出来。

等到刘邦推辞不愿做义军领袖的时候,萧何建议抓阄来推选出义军领袖。

萧何写了十个纸团,声称纸团上是十个沛县有声望的人的名字,等到众人从中挑选出一个纸团后,萧何将剩余纸团全部塞进嘴里嚼碎。

而纸团上的名字正是刘邦,萧何高呼“这是天命所归啊!”。

事后,刘邦才知道,那十个纸团上都是自己的名字,因此对萧何感激不尽。我想在刘邦称帝之后,将萧何放在功臣第一位,与这些不会没有联系的。

再到后来,刘邦率军攻入关中,其他人都争着抢着,想要得到金银珠宝,只有萧何将秦朝律令、图书收藏了起来,这些对刘邦日后打败项羽也提供了很大帮助。

由此可见,萧何是真心拥戴刘邦。对于月下追韩信一事,也仅仅是考虑到韩信对刘邦打败项羽有帮助。

韩信居功自傲,惹恼了举荐自己的萧何。

韩信的军事能力很强,但如果得不到重要,始终还是那个受胯下之辱的浪荡子。

天下诸侯中,项羽瞧不起他,刘邦又没看上他,如果不依附这两个人,仅凭他自己又如何能闯出一番天地。

好在萧何慧眼识英才,挽留了他,甚至让刘邦破例封他为大将军。

可韩信却不知好歹,在攻打齐王田广时,因为好大喜功,害死了高阳谋士郦食其。

不仅如此,韩信更是在平定齐国后,向刘邦发难,要求自封为齐王。

而萧何作为刘邦的臣子,又怎么会满意韩信的做法呢?只不过天下未定,韩信尚且还有用处。

除掉韩信是吕雉的意思,更是刘邦的意思,更是萧何保全自己的办法。

公元前197年,陈稀起兵叛乱,刘邦亲率大军讨伐刘邦。

而韩信的下人向吕后告密,说韩信伙同陈稀想要篡夺汉朝天下。吕后找到萧何商量。

萧何自然明白吕后的意思,更知道这是刘邦的意思。

于是萧何将韩信诱骗到长乐殿,将韩信杀害。

萧何又怎么不懂刘邦诛杀异姓诸侯来巩固天下的心思,自己不如化被动为主动,帮刘邦解决这些烦恼,反而可以讨得刘邦欢喜。

最后,萧何也如愿以偿,得到了刘邦的封赏,加封五千户,刘邦也更加信任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桃桃是爱历史的女孩子


都别抢,我来答。

萧何月下追韩信,给我们造成萧何与韩信仿佛关系很好似的,其实不是这样,两人并没有什么私人交情。萧何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伟大,是一个会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

再说论交情,韩信怎么能够和刘邦相比,萧何与刘邦不仅是老乡,而且还是公司创始人之一,后来韩信造反,萧何当然会选择偏向于刘邦。早年萧何看重韩信,并不是两人是什么老相好,萧何不愿这个朋友受委屈。

所以才去把追回来,说到底是不愿这个人才流失,萧何识人的眼光还是不错的,没有他这号伯乐,韩信指不定还得流浪到什么时候。萧何发现了韩信的才能,说他是国士无双,这么大一个人才跑了,皇帝不急太监急。

刘邦没有认识到这个人才的重要性,萧何不能犯这个错误。骑着一匹快马就去追韩信去了,搞得刘邦还以为萧何也投敌叛变了,又派夏侯婴去追萧何。在洁白的月亮下面,三个人纵马狂奔,跟拍爱情剧似的你追我赶。

好不容易追上了韩信,萧何是好说歹说,口水都说干了。夏侯婴追上来以后也跟着劝韩信,萧何这个人很会打感情牌,说:“你回去大王要是不用你,我们三个人一起走。”

左劝右劝总算是把韩信给劝回去了,这一劝就劝出来一个大汉江山。后来韩信准备造反的时候,萧何打的还是感情牌,其实当时韩信如果警惕一点,他可能多半是不会被骗的,不过他太相信萧何了,可能是把萧何当成了自己的朋友。

但萧何可不这样认为,说到底,当初追他,只不过是不愿人才流失,两人的关系仅仅限于同事而已。总之无论如何,萧何当年月下追自己的举动无疑让韩信对他充满了好感,毕竟他其实才是韩信的伯乐,没有萧何,估计刘邦也跟萧何似的不会骑韩信这匹千里马。

许多年后时过境迁,天下太平了,萧何当了宰相,韩信成为了王侯。国家百废待兴,萧何其实也是不愿看到天下再度动乱,吕雉告诉他韩信要反了,萧何还是非常惊讶的。另外也感到事态有些严重,韩信这么一号军事强人。

他要是造反了,估计汉朝还真的找不出几个能够对抗韩信的人。为了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国家,萧何也只能听从吕雉的建议,把韩信骗到宫里来给杀了。他找到韩信的时候,就和当年一年打的是感情牌,说:“我和你是好朋友,我请你入宫,你有什么好担心的?”

这张感情牌还是很有效果的,毕竟你韩信就是人家萧何当初保你上位的,所以韩信有什么理由拒绝呢?就算有,可能也抹不开这层面子,他哪里知道萧何已经决心为了这个大汉江山将他出卖了。

其实能说萧何无情无义吗?

肯定不能,他是刘邦的臣子,当然要为刘邦的江山考虑,且不去谈他和刘邦的交情,光是造反这一项,其实韩信就已经和萧何站在了对立面。而且韩信这么厉害,萧何也知道他如果真的起兵造反了,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所以,如果萧何与韩信关系很好的话,那么这反而是大义灭亲了。

其实换成任何人站在萧何那个位置上,恐怕都会选择出卖韩信,毕竟韩信选择造反的时机不太好。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韩信之所以会选择造反,也是刘邦自己把人家给逼反的。

没办法,刘邦那种出身环境,如今摇身一变成了皇帝,猜忌心就会变得很重,生怕有人把他的荣华富贵给抢走了。所以你看基本上大杀功臣的就只有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布衣出身的皇帝,其它皇帝基本上都是官宦世家出身。

反而很少去杀功臣,可见,出身环境真的很重要,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看到这大好江山,刘邦很是惆怅啊,写了一首大风歌说: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足以看出刘邦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哪里还有猛士,其实都被他杀光了。


围炉谈史


有一副对联是这样评价韩信的: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一知己,指的是萧何。

为什么说萧何是韩信的知己呢?因为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当初,韩信在项羽麾下打工,很不受项羽待见。有本事的人都不会安于现状。于是,韩信跳槽到了项羽的竞争对手刘邦那里。

可是很遗憾,刘邦也不待见韩信。

韩信一瞧,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就打算再次跳槽。不辞而别。

而数次与韩信有过交谈的萧何,深知韩信的本事。听说韩信跑了,便赶紧拍马去追。追回后,在萧何的力荐下,刘邦才重用韩信,这才有了后来的局面。

两妇人,指的是一个无名老太太和吕后。

韩信年轻时,混得很落魄,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有一回,眼看要饿昏了,一个老太太可怜他,给了他一碗饭,救了他。

而吕后呢,就是和萧何一起设计杀他的哪个妇人,所以说韩信“存亡两妇人”。

问题来了,萧何既然是韩信的知己,那么为何后来设计杀韩信呢?

很简单,因为萧何心里只有一个老大,那就是刘邦。

为了老大,别说是知己,就算自己的脑袋,也要随时奉上。

再说了,当初萧何追韩信,与其说是为了帮助韩信施展抱负,不如说是替刘邦留住人才。这件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不在韩信身上,而在刘邦身上。

等到大家功成名就后,韩信对刘邦已经没用了。可是,恰恰又传出了韩信打算造反的消息。于是,刘邦自然就要对韩信下手了。

这时候,摆在萧何面前有两条路,一是继续追随刘邦,二是保护知己韩信。

在刘邦手下,萧何已经位居丞相。就算是韩信造反成功,萧何最多也只能是丞相了。而且,韩信不可能成功。

这么简单的选择题,萧何当然选择继续效忠刘邦了。

于是乎,韩信就悲剧了。

坦白说,从一开始,萧何就不是韩信的朋友,或者说,知己。对于萧何这样的人来说,他不可能有朋友。即便有朋友,也不可能为了朋友两肋插刀。

因为江湖上的浪漫传奇,并不适合在庙堂上演。纵观萧何一生,他的一切决策,都是围绕着刘邦而作。

也可以理解为:身不由己。


趣谈国史


萧何是刘邦的重要谋臣,用今天的大白话讲就是:刘邦是老板,吕后是老板娘,萧何是给老板打工的。

萧何力荐韩信,不是因为个人情感。

当初,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为了给刘邦延揽人才。

萧何对韩信的评价是:

“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决。”(《汉书 · 韩彭英卢吴传》)

说白了,本质上,他是在为他的老板刘邦服务、服好务而已。他有识人的眼光,能为老板选到极其适合的人才,刘邦当然也会高兴和更加信任重要萧何。

只不过韩信确实是军事奇才,因此,萧何才冒着被刘邦骂的风险,去“月下追韩信”。

个性缺陷导致韩信日后的败局

在楚汉之争的过程中,韩信的军事才能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他本人政治上的不成熟、性格上的缺陷也随着军功的日益增大而被放大。

假齐王事件、合击楚军爽约趁机跟刘邦讨价还价事件,韩信一次又一次地透支着刘邦对他的信任。

韩信不断丧失着刘邦对他的信任,但他又没有把事情彻底做绝的魄力(就是造反),对刘邦当初的赏识之恩还念念不忘,心存侥幸。

萧何除掉韩信也不是因为个人恩怨

既然老板都对这个员工丧失了信任,萧何作为心腹员工,自然要顺着老板的心意,对韩信除之而后快。

从萧何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当初他拼命力荐韩信给刘邦,还是日后协助吕后除掉韩信,本质上都是做了他那个位置该做的事而已,而并不是出于个人情感上对于韩信的好恶。

也就是说,当初他力荐韩信,不是因为他本人喜欢韩信、跟韩信关系铁,仅仅是因为韩信这种人才确实是刘邦特别需要的而已。日后,萧何协助吕后除掉韩信,也不是因为他个人讨厌韩信,公报私仇。而是因为韩信本身彻底丧失了老板对他的信任,老板本身就已经想除掉韩信了,萧何只不过是做了老板心里想做的事而已。

为什么说刘邦本身就已经想除掉韩信了?

“高祖已破豨归,至,闻信死,且喜且哀之,”(《汉书 · 韩彭英卢吴传》)

看到没有?刘邦对于韩信的死,有喜有哀。喜的是终于除掉了这个威胁权力的隐患;哀的是确实可惜了韩信的能力。

萧何作为一个政治家,做任何事的出发点都不可能是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一切都是以他的老板刘邦的事业为核心做决定的。


紫色阿尔法


萧何为什么不救韩信,反而和吕后一起设计杀害韩信,与当初他追韩信回来的初衷是否违背?这个应该说是“此一时、彼一时”,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需要站在萧何的角度思考问题。

1、首先要明确,萧何是忠于刘邦的,而非韩信

萧何最初为沛县主吏,与刘邦关系不错,经常接济刘邦。刘邦起兵时,萧何就归附了刘邦,并且对刘邦非常忠心,刘邦外出打仗的时候,一般都是萧何驻守后方,不仅为刘邦筹措粮草,还帮刘邦招募士兵。

所以在刘邦论功行赏的时候,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赏最高。从这个方面来看,萧何对刘邦是非常忠诚的。

而韩信只不过是萧何为刘邦招募的一员大将,能用时,则用;不能用的时候,则废。不能高估萧何对韩信的情义。

2、萧何为什么会去追韩信

据史书记载,韩信归附汉王刘邦以后,感觉不受重用,所以就借机逃跑了,萧何一听韩信跑了,来不及请示刘邦,就去追赶韩信了。

萧何追回韩信以后,就给刘邦推荐韩信,封韩信为大将军,帮助刘邦进攻项羽。韩信果然不辱使命,帮助刘邦平定六国复辟,打败项羽,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为汉朝开创了帝国基业。

3、萧何为什么不救韩信,反而和吕后一起设计杀了韩信

这要从韩信的动机说起,韩信在楚汉战争后期,为自己争了个齐王,但是被刘邦突袭,夺了兵权,后来给改封为楚王。

在韩信做楚王的时候,韩信窝藏项羽的部将钟离昧,并且被人告发要谋反,被陈平设计谋,刘邦假意巡游云梦泽,韩信逼死钟离昧,提着钟离昧的头去见刘邦,被刘邦趁机给拿下,降为淮阴侯。

在韩信做淮阴侯的时候,又想联合自己以前的部将,起兵反叛,结果,消息被韩信一个家臣的弟弟给告发了,于是萧何和吕后就设计,骗韩信说,刘邦打胜仗回来了,召见韩信。

韩信一进大殿,就被吕后布置的武士给拿下杀掉了,并且灭了韩信三族。

结语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被萧何举荐,屡立战功,被刘邦封为齐王、楚王,但后来因为窝藏项羽部将钟离昧,蓄意谋反,被刘邦拿下降为淮阴侯。韩信感觉自己被贬,心有不满,所以又想反叛,可惜走漏风声,被萧何与吕后给设计杀害了。

萧何举荐韩信、杀害韩信,都是为了刘邦夺取天下、平定天下,所以从萧何的角度,韩信如果能为刘邦立功,肯定重用他,但如果想谋反,那肯定要杀了他。所以不能因为韩信而责怪萧何,也不能因为萧何而责怪韩信,您说呢?


管理故事会


古人评价韩信,生死一知己(萧何),存亡两妇人(漂母和吕后),韩信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当年韩信落魄街头,是萧何慧眼识才,将他推荐给刘邦,才有了施展拳脚的机会,韩信对萧何也十分感谢。所以,当萧何骗他进长乐宫的时候,韩信没有觉得不妥,因为萧何对他有知遇之恩,他不认为萧何会加害他。

但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萧何没有救韩信,反而和吕后一起设计杀害韩信?

萧何效忠的是刘邦,而不是韩信

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归到问题的本源,萧何将韩信举荐给刘邦,本质上并不是为了韩信,而是为了刘邦。萧何从始至终效忠都是刘邦,想韩信用他的谋略帮刘邦打败项羽。

如今刘邦已经成功打下天下,韩信便没有什么用了,所以萧何自然没有必要去救韩信。相反,此时天下初定,人心浮动,并且刘邦出征在外。如果韩信有谋反之心,与外部势力里应外合,这刚打下来的汉室王朝便拱手让人。

所以,效忠汉室的萧何,在面对“无用”并且可能具有威胁的韩信,只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将他除掉,才能保证政权的安稳。

韩信真有谋反之心吗?

在我看来,韩信并没有谋反之心,因为他在兵强马壮的时候,没有选择反,有怎么会在自己落魄的时候,选择反叛呢?也有人认为,韩信之前没有反,是念及刘邦对他的认清,但后来随着刘邦对他的忌惮,自身安危受到威胁,才起了反叛之心。

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对于吕后和刘邦而言,韩信有没有造反的想法并不重要,重要是韩信不能有造反的实力,不能对汉室江山产生威胁。

不过刘邦听到韩信死讯的反映就有点耐心寻味了,《史记》记载:“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而《汉书》记载:“高祖已破豨归,至,闻信死,且喜且哀之。”无论是“怜”还是“哀”,都可以看出刘邦内心的复杂,毕竟他并不完全是刻薄寡恩之辈。

刘邦是忘恩负义之人吗?

很多人认为刘邦屠戮功臣,是忘恩负义之辈。但对于雍齿、蒯通之类险些让他丢失性命的人,他却没有秋后算账。

相反他所杀之人,如彭越、英布等人,皆是手握重兵,雄踞一方的异姓王,并不算是刘邦的臣子。只是当时为了对付项羽,许以一定的利益或被敲诈一番后,才收为己用。

刘邦从始至终都没也没有放下这些人,不能保证他们是否可以安稳地待在自己的封地,没有任何想法。刘邦为了后世的安危,只能将这些不安的因素除掉。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算是一种无奈之举。

韩信最后落到这样的结局,还是源于他想当一方诸侯,裂土封王。但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这个片土地上很难再有第二个王了,他的死也是必然的。


大白读史


韩信之所以能被刘邦筑坛拜帅,能够成为刘邦的大将军,统帅千军万马,扫灭群雄,击溃项羽,立下卓著战功,是由于萧何慧眼识才并极力推荐。韩信是千里马,但若没有萧何这位伯乐,恐怕也只能终身埋没于芸芸众生中难于发出耀眼的光芒了。韩信是萧何发现的大材,也是萧何设谋诛杀的对象;韩信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并迈上成功之路是因为萧何,他走向死亡的深渊也是因为萧何,是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据史书记载,韩信是西楚淮阴(今江苏淮安)人,他是个孤儿,家贫无依,备受恶人欺辱。项梁叔侄起兵反秦,率军渡淮河时,韩信挎着把破剑投入到了项梁麾下,只是军中一无名小卒,一直不受重用。后来项梁被秦将章邯击杀,时任执戟郎中的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项羽喜欢繁琐的礼节,用人看出身,对出身卑微的韩信很是不屑,对其计置若罔闻,均未采纳,遂引起韩信极大不满。

听说沛公刘邦礼贤下士,重视人才,他就叛项羽而转投刘邦,后随刘邦到了南郑(今陕西汉中南郑县)。韩信曾犯军法当斩,行刑时,刘邦的亲信将领夏侯婴恰巧路过,韩信对他大喊道:“沛公不是想争天下吗?为何要杀我这样的壮士”!夏侯婴奇其言,遂停下来问了几句,觉得韩信见识不凡且一表非俗,就将他从屠刀下救出,并向刘邦举荐,刘邦也没太在意,随手给了个治粟都尉的小官职让他做。所谓的治粟都尉,是专管军队粮草后勤的小官吏 ,可见刘邦并未见识到他过人的才干。

刘邦的丞相萧何负责汉军的后勤保障,和治粟都尉韩信是上下级关系,两人经常有工作接触,他曾与韩信交谈过几次,认为此人见解超拔流俗,是当世罕见的旷世奇才,内心很佩服,于是多次向刘邦推荐加以重用,刘邦都未重视也不接受。韩信认为自己不受重视,没有发挥才干的坏境,于是找机会溜之乎也。

彼时楚军强盛,汉军正处于低潮,军中开小差者极多,萧何均不为所动,一听说韩信也逃走了,他怕刘邦因此失去一位军事奇才,来不及报告,立刻策马狂追。有人见萧何骑马出营,且脸色慌张,不了解实情,就急忙向刘邦报告:“萧丞相也逃跑了”。萧何一直是刘邦的左膀右臂,是刘邦最依赖、信任的人,当初刘邦采纳萧何的建议来南郑做汉中王,以积蓄实力,待机重新杀入关中 ;想不到如今萧何也弃他而去,对他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损失和雷霆一击。

刘邦觉得萧何太不够哥们了,在关键时刻竟对未来丧失信心,只身逃走了,心里十分愤慨。

两天后,萧何匆匆赶回,去拜见刘邦。刘邦见萧何居然回来了,心里十分高兴,但表面却装作异常愤怒的样子,诘问萧何道:“你为何也要当逃兵呢”?萧何答道:“我不是要逃,我是去追赶逃亡者了”。刘邦又问:“你去追谁了”?答曰:“韩信”。

刘邦一听火冒三丈,斥责萧何道:“已经有几十个将领逃走了,你一个都没追回;你说你去追‘仓库保管员’韩信,谁信呐”!萧何趁机又向刘邦举荐韩信道:“别的逃亡将领,都是普通角色,很容易得到,唯独韩信,实乃旷世奇才,在咱汉军中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了。你如果甘心呆在这鸟不拉屎的汉中、巴蜀之地,长期当汉王,那确实用不着韩信这样的大才;如果您要和西楚霸王项羽争天下,那么就没有人比韩信更值得您依赖了。用不用韩信您看着办”。刘邦说:“我志不在当汉王,当然日思夜想挥军东进争天下,哪愿长期呆在这望不到边的大山里啊”。

萧何见刘邦态度已有所松动,遂乘热打铁道:“你既然有平定天下的雄心,就必须重用韩信这样的人才;如果你不重用他,他迟早还会逃跑的”。刘邦是乱世枭雄,起自草莽,没有文化,但他能听得进善言,有容人之度量,见萧何如此推崇韩信,就说:“好吧,我信你,这就拜韩信为大将”。

萧何大喜,就建议他选择良辰吉日,沐浴斋戒,筑坛拜将,用隆重的礼节拜韩信为大将。萧何解释道:“韩信是百年难遇的军事大才,自然不能以寻常之礼对待,这样他才会认为你发自内心看重他,从此一心一意为你效死力,再也不会离开你”。

事实证明韩信确实是秦末战乱中一个难得的军事奇才,他足智多谋,文武兼具,战功赫赫,国士无双,后来的实践证明了这点,但他被发现和认识有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萧何很早就发现韩信是世所罕见的大才,但他的认识一直没被刘邦接受。在秦末群雄争霸、逐鹿中原的情况下,得人才者得天下,一个人才的得失,往往能决定胜利的天枰最终会倾向于谁或抛弃谁。刘邦没有辨识出韩信之才,萧何认为假如坐等刘邦意识到韩信是个人才,很可能早已经失去了韩信,对刘邦来说,这是个巨大而难以弥补的损失。为了促逼刘邦尽快认识到韩信的价值,他就借韩信因怀才不遇逃跑的机会,一再将刘邦的军,迫使他重用韩信。

从当时的情形看,刘邦虽然接受了萧何重用韩信的建议,但显然将信将疑、有不少勉强的成分,并未完全认知到韩信独一无二的价值。但刘邦之所以能成事,和他虚心纳谏与度量恢廓是分不开的,他答应以隆重礼仪任韩信为大将。有史家认为刘邦是“流氓皇帝”。但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在并未完全认识到韩信的价值时,相信萧何的眼力,尊重萧何的意见,因而挽留住了韩信这一大才,为他以后削平群雄、一统天下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时的萧何,一心一意辅佐刘邦,因此,他不遗余力的推荐韩信,韩信也未辜负他,终于扫灭群雄,帮助刘邦建汉称帝。

但后来刘邦虽然当了皇帝,为了清除一些诸侯王的力量,又开始诛戮功臣,以解决他们对皇权构成的威胁,为继任者铺平统治之路。 刘邦处心积虑的把对皇权构成威胁者、反叛者一个个收拾掉后,他自己也即将油尽灯枯了。

登基称帝时,萧何被刘邦点赞为“论功当属第一 ” 。这位建汉首功之臣被汉高祖任为丞相。

有史家认为,韩信被诛是千古奇冤,但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他铤而走险实属被逼无奈。 韩信是位“上马草军书,下马击狂胡”的全才,可以这么说,刘邦的天下基本是韩信帮他打下来的 。但最终这位军事奇才却落得个“高鸟尽,良弓藏;狐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可悲下场,作为那个风起云涌大时代的英雄人物,韩信的忍辱负重、自强不息以及后来的叱咤风云,甚至成得大功后他的犹疑不决、患得患失、首鼠两端,都很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捕杀韩信或许是刘邦的意思,但具体操作又完全是吕后和萧何合谋进行的,当时刘邦率军讨伐英布,并未在长安。彼时的萧何,贵为丞相,且天下已定,韩信的作用已经不如当初那么重要,为刘汉的江山社稷考虑,一贯忠诚的他不可能站在韩信一边与吕后对抗,于是积极出谋划策,以高祖得胜回朝为由,诱骗韩信入宫庆贺,一举擒拿,后被吕后诛于长乐宫钟室。成就韩信的是萧何,毁掉韩信的同样是萧何。真可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丞相萧何不能不配合吕后擒杀韩信,不管他是自愿的或逼于无奈,反正设计杀韩信的主谋就是他,或许他设谋杀韩信也是为了自保吧 ?他若不协助吕后诛杀韩信,他自己就或许会是下一个被杀的对象。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