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報!綠地多元化短期吞食利潤繃緊資金鍊,長期或難逃宿命

警報!綠地多元化短期吞食利潤繃緊資金鍊,長期或難逃宿命


警報!綠地多元化短期吞食利潤繃緊資金鍊,長期或難逃宿命

隔行如隔山,世界商業史上,那些過度多元化的企業,大多沒能得到良好的結局,他們不是餓死的,而是撐死的。


文丨顧小白 編輯丨杜海 來源丨正經社


1.37億元競得南寧5幅產業用地之前,綠地控股在廣西南寧已經投資了10個項目,總投資額近300億元。根據其跟廣西方面的相關約定,未來5年內,綠地控股在廣西還有1000多億元的“代繳餘額”。


重倉廣西大基建是近年來綠地控股的重頭戲,基於 “房地產+大基建”兩條腿走路之上的多元化轉型,也是其目前已然成型的主要姿態。


不過,在房地產行情下行洗牌階段,在大基建投入大、回報週期長、多元化跨度大等枷鎖束縛下,這兩條腿走起來有些費勁。


01

跟房企龍頭距離越拉越大


中指研究院日前發佈的《2019年中國房地產銷售額百億企業排行榜》顯示,綠地控股2019年銷售金額為3880億元,排名第6,與第1名碧桂園相差3835億元。自2012年第一家入圍世界五百強以來,7年間,綠地控股跟房企龍頭的距離已越拉越大。


近年來,綠地控股的狀態顯得有些原地踏步。


從銷售金額來看,2017年邁過3000億元門檻後就定下了年銷售突破5000億元的目標。不過,2018年、2019年都沒能跨過4000億元的門檻。其中,在2019年底,曾拿出5000萬元作為營銷獎勵,刺激營銷條線衝擊4000億元銷售指標,但最終也沒能如願。


數據顯示,2016年-2019年間,綠地控股的合同銷售額增速分別為10.82%、20.20%、26.42%和0.10%。2018年出現的增速爆發,2019年就跌到了谷底。


儘管房地產行業在2019年增速整體出現放緩趨勢,但綠地控股的“退步”在頭部房企中顯得格外扎眼。


正經社梳理發現,2019年,50家上市房企銷售額平均同比增長26%。同期,前三甲碧桂園、萬科、恆大的銷售額增幅分別為10%、3.9%、9%,均較2018年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但卻比綠地控股高得多。同時,在房企千億陣營中,綠地控股的增速已經是墊底的存在。


02

多元化轉型帶來的陣痛


正經社注意到,銷售規模增速放緩的同時,綠地控股拿地的規模卻一直保持著較快增長。數據顯示,2016年-2018年,綠地控股拿地面積分別為890萬平方米、2125萬平方米、4250萬平方米,拿地規模分別處於行業第9、第5、第2。


其中,2017年、2018年的拿地面積同比增幅為138.76%、100%。儘管增幅有所放緩,但擴容仍然處於高速狀態。


銷售規模增速與拿地面積增速出現的矛盾,與近年來的多元化轉型有關。2014年開始,綠地控股提出要向“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費”領域轉型。按照其自己的說法,當前綠地控股已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了“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費以及科創、康養等新興產業並舉發展”的多元經營格局。


不得不說,作為一家房地產驅動的上市公司,這樣的跨度半徑已經遠離了賴以起家的主業。世界商業史上,那些過度多元化的企業,大多沒能收穫到良好的結局。在總結美國300個企業的倒閉原因時,惠普公司的第四任CEO Lewis Platt說道:這些企業都不是餓死的,而是撐死的。


因為,隔行如隔山,過度多元化,將分散決策者的精力並侵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不過,從營收的組成結構來看,業績目前仍然主要依靠房地產和基建業務兩條大腿。以2019年為例,上半年,兩業務分別營收900.91億元、1077.46億,分別佔比總營收的44.72%、53.49%。


有觀察人士告訴正經社,綠地控股這些年已大舉進入江蘇、陝西、廣西、貴州、天津等地的建工領域,雖然是出於轉型大基建的需要,還能得到融資、拿地和拿項目等方面的便利,但大基建板投入大、週期長、利潤低等方面的特點,又將反過來勒緊公司的資金鍊。


同時,正經社發現,由於近年來拿到的地很大一部分都投入到了基建業務之中,使其在營收構成中佔據了超過一半的比例,這就反過來導致儘管拿地規模高速增長,但銷售規模增長卻馬力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建業務和多元化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綠地控股的毛利率已被拖累。2015年-2018年,毛利率一直維持在15%左右。在此之前,綠地控股的毛利率則普遍保持在40%-80%之間,甚至在2014年實現了115.43%的超高毛利率。


03

低成本拿地的另一面


在房地產行業行情整體下行的情況下,綠地控股的房地產業務也過得比較艱難。


一直以來,綠地控股拿地的成本在頭部房企中多處於低價位。正經社統計瞭解到,以2019年為例,綠地控股拿地面積和拿地金額分別為3577萬平方米、804億元,在整個房地產行業中分別排名第2和第6。簡單用金額除以面積計算,綠地控股2019年拿地的平均價格為2248元/平方米。


同期,拿地面積排名第一的碧桂園,2019年拿地面積為4253萬平方米,拿地金額為1303億元,平均拿地價格為3064元/平方米。拿地金額排名第一的萬科,2019年拿地面積為2996萬平方米,拿地金額為1610億元,平均拿地價格為5374元/平方米。


綠地控股之所以能拿到成本較低的地塊,一方面在於通過幫助政府建設地標性建築,能夠低成本得到政府配比的住宅等用地;另一方面也在於在三四線拿地的規模更為廣泛。


這也為綠地控股房地產業務的發展戴上了枷鎖。


綠地控股為政府建地標性建築時,最大的特點是追求“高”。數據顯示,自2004年開始嘗試超高層起,截至2017年底,綠地控股有49棟超高層項目,包括200米以上45棟,400米以上8棟,基本上做到了“凡有二線城市,皆有綠地高層”。


但超高層的錢景卻有些堪憂。除了超高層投入大、週期長的特點與當下經濟環境不太相稱外,收益率也在下降。第一太平戴維斯數據顯示,2019年,上海、杭州、南京、蘇州寫字樓的空置率分別達到17.5%、19.1%、16.6%、29%。對於2020年的狀況,第一太平戴維斯給出的空置率預測基本上皆為“上升”,租金也將呈現下降趨勢。


一線和準一線城市尚且如此,三四線的情況就更不容樂觀了。業內人士認為,在快速擴張期,綠地控股在三四線拿地規模大,且商辦為主,這一情況或將成為綠地控股資金流動的絆腳石。


04

現金流一直不太穩定


種種跡象都在指引吃瓜群眾猜想:綠地控股的資金鍊,還好嗎?


2019年底以來,由於拖欠了工程款,綠地控股旗下多家子公司被列為了失信被執行人。


鬧得最為沸沸揚揚的,要數中建三局向綠地控股發出的“工程聯繫函”。這封流傳到網上的函件稱,因業主欠付鉅額工程進度款,被迫即日起對武漢綠地中心項目實行全面停工。不久以後,位於武漢和平大道的綠地青山香樹花城項目,也因拖欠工程款爭議被曝停工。


2020年1月,綠地控股董事長張玉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應稱,停工不符合事實,並宣稱“這個事情再延伸到國家經濟下行、綠地資金鍊出問題,就更加不對了。重大戰略性項目怎麼可能隨便停工”。


聯合信用評級有限公司曾針對綠地控股給出評估報告稱:截至2018年底,公司房地產在建規模大,且規模迅速擴張的建築板塊資金需求大,或對公司資金形成一定佔用,後續公司將面臨一定的資本支出壓力。


事實上,綠地控股的現金流一直不太穩定。在2015年和2016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曾大幅為負,分別為-242.39億元和-43.57億元。


這一指標在2017年達到近五年最高588.63億元之後,又呈下滑態勢。截止到2019年前三季度,綠地控股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91.27億元,較2018年前三季度的309.73億元下降70.53%。


同時,綠地控股的債務也在不斷施壓。數據顯示,2015-2018年,負債率分別為88.04%、89.43%、88.99%、89.49%,一直居高不下。截至2019年9月末,總負債高達9181億元,負債率達到88.29%,處於行業高位;扣除預收賬款後負債率為81.46%,超過了行業80%的控制紅線;有息債務接近3000億元,其中一年內到期的有息債務達958.91億元,佔有息負債總額的32.04%,遠遠高出上述現金流量淨額,也高出手持的823.77億元貨幣資金,短期償債壓力大。


為了緩解債務壓力,綠地控股一邊發行了180億元公司債;一邊接近清倉地接連減持正值上升態勢的雅生活股票,套現了近26億港元,顯得甚為急迫。


除此之外,受到房地產行業融資收緊的影響,許多國內房企將融資觸角伸向了海外,綠地控股也沒例外。wind數據顯示,2020年,綠地控股還有五筆美元債即將到期,共計14.3億美元,折成人民幣共約100多億元。


債務步步緊逼,房產業務成長出現疲態,基建和多元化業務盤子不斷拉大持續分攤毛利,綠地控股資金鍊的緊繃程度可想而知。


儘管張玉良宣稱正在考慮將大基建、大消費、酒店旅遊等業務板塊分拆上市,但截至目前,外界還沒有看到時間表。


或許,等時間到了,拆分業務上市會給綠地控股一個答案。【《正經社》出品】


【本文為“房企活下去”系列第二篇,前一篇為:

年報亮相後市值已蒸發400億,手握1600億現金,萬科卻如芒刺在背】​





#房企活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