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绿地多元化短期吞食利润绷紧资金链,长期或难逃宿命

警报!绿地多元化短期吞食利润绷紧资金链,长期或难逃宿命


警报!绿地多元化短期吞食利润绷紧资金链,长期或难逃宿命

隔行如隔山,世界商业史上,那些过度多元化的企业,大多没能得到良好的结局,他们不是饿死的,而是撑死的。


文丨顾小白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


1.37亿元竞得南宁5幅产业用地之前,绿地控股在广西南宁已经投资了10个项目,总投资额近300亿元。根据其跟广西方面的相关约定,未来5年内,绿地控股在广西还有1000多亿元的“代缴余额”。


重仓广西大基建是近年来绿地控股的重头戏,基于 “房地产+大基建”两条腿走路之上的多元化转型,也是其目前已然成型的主要姿态。


不过,在房地产行情下行洗牌阶段,在大基建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多元化跨度大等枷锁束缚下,这两条腿走起来有些费劲。


01

跟房企龙头距离越拉越大


中指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19年中国房地产销售额百亿企业排行榜》显示,绿地控股2019年销售金额为3880亿元,排名第6,与第1名碧桂园相差3835亿元。自2012年第一家入围世界五百强以来,7年间,绿地控股跟房企龙头的距离已越拉越大。


近年来,绿地控股的状态显得有些原地踏步。


从销售金额来看,2017年迈过3000亿元门槛后就定下了年销售突破5000亿元的目标。不过,2018年、2019年都没能跨过4000亿元的门槛。其中,在2019年底,曾拿出5000万元作为营销奖励,刺激营销条线冲击4000亿元销售指标,但最终也没能如愿。


数据显示,2016年-2019年间,绿地控股的合同销售额增速分别为10.82%、20.20%、26.42%和0.10%。2018年出现的增速爆发,2019年就跌到了谷底。


尽管房地产行业在2019年增速整体出现放缓趋势,但绿地控股的“退步”在头部房企中显得格外扎眼。


正经社梳理发现,2019年,50家上市房企销售额平均同比增长26%。同期,前三甲碧桂园、万科、恒大的销售额增幅分别为10%、3.9%、9%,均较2018年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但却比绿地控股高得多。同时,在房企千亿阵营中,绿地控股的增速已经是垫底的存在。


02

多元化转型带来的阵痛


正经社注意到,销售规模增速放缓的同时,绿地控股拿地的规模却一直保持着较快增长。数据显示,2016年-2018年,绿地控股拿地面积分别为890万平方米、2125万平方米、4250万平方米,拿地规模分别处于行业第9、第5、第2。


其中,2017年、2018年的拿地面积同比增幅为138.76%、100%。尽管增幅有所放缓,但扩容仍然处于高速状态。


销售规模增速与拿地面积增速出现的矛盾,与近年来的多元化转型有关。2014年开始,绿地控股提出要向“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费”领域转型。按照其自己的说法,当前绿地控股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费以及科创、康养等新兴产业并举发展”的多元经营格局。


不得不说,作为一家房地产驱动的上市公司,这样的跨度半径已经远离了赖以起家的主业。世界商业史上,那些过度多元化的企业,大多没能收获到良好的结局。在总结美国300个企业的倒闭原因时,惠普公司的第四任CEO Lewis Platt说道:这些企业都不是饿死的,而是撑死的。


因为,隔行如隔山,过度多元化,将分散决策者的精力并侵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不过,从营收的组成结构来看,业绩目前仍然主要依靠房地产和基建业务两条大腿。以2019年为例,上半年,两业务分别营收900.91亿元、1077.46亿,分别占比总营收的44.72%、53.49%。


有观察人士告诉正经社,绿地控股这些年已大举进入江苏、陕西、广西、贵州、天津等地的建工领域,虽然是出于转型大基建的需要,还能得到融资、拿地和拿项目等方面的便利,但大基建板投入大、周期长、利润低等方面的特点,又将反过来勒紧公司的资金链。


同时,正经社发现,由于近年来拿到的地很大一部分都投入到了基建业务之中,使其在营收构成中占据了超过一半的比例,这就反过来导致尽管拿地规模高速增长,但销售规模增长却马力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建业务和多元化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绿地控股的毛利率已被拖累。2015年-2018年,毛利率一直维持在15%左右。在此之前,绿地控股的毛利率则普遍保持在40%-80%之间,甚至在2014年实现了115.43%的超高毛利率。


03

低成本拿地的另一面


在房地产行业行情整体下行的情况下,绿地控股的房地产业务也过得比较艰难。


一直以来,绿地控股拿地的成本在头部房企中多处于低价位。正经社统计了解到,以2019年为例,绿地控股拿地面积和拿地金额分别为3577万平方米、804亿元,在整个房地产行业中分别排名第2和第6。简单用金额除以面积计算,绿地控股2019年拿地的平均价格为2248元/平方米。


同期,拿地面积排名第一的碧桂园,2019年拿地面积为4253万平方米,拿地金额为1303亿元,平均拿地价格为3064元/平方米。拿地金额排名第一的万科,2019年拿地面积为2996万平方米,拿地金额为1610亿元,平均拿地价格为5374元/平方米。


绿地控股之所以能拿到成本较低的地块,一方面在于通过帮助政府建设地标性建筑,能够低成本得到政府配比的住宅等用地;另一方面也在于在三四线拿地的规模更为广泛。


这也为绿地控股房地产业务的发展戴上了枷锁。


绿地控股为政府建地标性建筑时,最大的特点是追求“高”。数据显示,自2004年开始尝试超高层起,截至2017年底,绿地控股有49栋超高层项目,包括200米以上45栋,400米以上8栋,基本上做到了“凡有二线城市,皆有绿地高层”。


但超高层的钱景却有些堪忧。除了超高层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与当下经济环境不太相称外,收益率也在下降。第一太平戴维斯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写字楼的空置率分别达到17.5%、19.1%、16.6%、29%。对于2020年的状况,第一太平戴维斯给出的空置率预测基本上皆为“上升”,租金也将呈现下降趋势。


一线和准一线城市尚且如此,三四线的情况就更不容乐观了。业内人士认为,在快速扩张期,绿地控股在三四线拿地规模大,且商办为主,这一情况或将成为绿地控股资金流动的绊脚石。


04

现金流一直不太稳定


种种迹象都在指引吃瓜群众猜想:绿地控股的资金链,还好吗?


2019年底以来,由于拖欠了工程款,绿地控股旗下多家子公司被列为了失信被执行人。


闹得最为沸沸扬扬的,要数中建三局向绿地控股发出的“工程联系函”。这封流传到网上的函件称,因业主欠付巨额工程进度款,被迫即日起对武汉绿地中心项目实行全面停工。不久以后,位于武汉和平大道的绿地青山香树花城项目,也因拖欠工程款争议被曝停工。


2020年1月,绿地控股董事长张玉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称,停工不符合事实,并宣称“这个事情再延伸到国家经济下行、绿地资金链出问题,就更加不对了。重大战略性项目怎么可能随便停工”。


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曾针对绿地控股给出评估报告称:截至2018年底,公司房地产在建规模大,且规模迅速扩张的建筑板块资金需求大,或对公司资金形成一定占用,后续公司将面临一定的资本支出压力。


事实上,绿地控股的现金流一直不太稳定。在2015年和2016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曾大幅为负,分别为-242.39亿元和-43.57亿元。


这一指标在2017年达到近五年最高588.63亿元之后,又呈下滑态势。截止到2019年前三季度,绿地控股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1.27亿元,较2018年前三季度的309.73亿元下降70.53%。


同时,绿地控股的债务也在不断施压。数据显示,2015-2018年,负债率分别为88.04%、89.43%、88.99%、89.49%,一直居高不下。截至2019年9月末,总负债高达9181亿元,负债率达到88.29%,处于行业高位;扣除预收账款后负债率为81.46%,超过了行业80%的控制红线;有息债务接近3000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有息债务达958.91亿元,占有息负债总额的32.04%,远远高出上述现金流量净额,也高出手持的823.77亿元货币资金,短期偿债压力大。


为了缓解债务压力,绿地控股一边发行了180亿元公司债;一边接近清仓地接连减持正值上升态势的雅生活股票,套现了近26亿港元,显得甚为急迫。


除此之外,受到房地产行业融资收紧的影响,许多国内房企将融资触角伸向了海外,绿地控股也没例外。wind数据显示,2020年,绿地控股还有五笔美元债即将到期,共计14.3亿美元,折成人民币共约100多亿元。


债务步步紧逼,房产业务成长出现疲态,基建和多元化业务盘子不断拉大持续分摊毛利,绿地控股资金链的紧绷程度可想而知。


尽管张玉良宣称正在考虑将大基建、大消费、酒店旅游等业务板块分拆上市,但截至目前,外界还没有看到时间表。


或许,等时间到了,拆分业务上市会给绿地控股一个答案。【《正经社》出品】


【本文为“房企活下去”系列第二篇,前一篇为:

年报亮相后市值已蒸发400亿,手握1600亿现金,万科却如芒刺在背】​





#房企活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