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氏盘》中的“夨”这个字怎么读?为什么有人写成“失”字了?

千千千里马



“夨”字在《说文解字-夨部》里与“夭”(读腰)字同意,是侧头的意思,也是早已有之,而不是出土以后新发现的文字。

《说文解字》里面,“夨”的读音读“侧”,是倾头、倾侧,与“夭”意同。“夭”这个字侧右,“夨”这个字是侧左的意思。

根据《说文解字》的对“夨”这个字解释来看,已经与《散氏盘》中的意义大不相同了。

从《散氏盘》到东汉时间跨度将近800年,这800年,汉字经历了篆书到隶书的发展,文字的很多义项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例如“夨”这个字,就是一个例子。


如果按照说文解字的义项来看,《散氏盘》就解释不下来了。

因为“夨”这个字在《散氏盘》中无法成为一个动词。

而且《散氏盘》中有这样明确的词组:“夨王于豆、新宫、东廷”、“夨人有司履田”。

那么,我们就很清楚了,这不是像《说文解字、夨部》解释的侧头的意思,而是一个族群的人,他们的居住范围是“夨”,这里的人,就是“夨人”,他们的王(即长老),就是夨王了。

《散氏盘》里记载的散国,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这个青铜器的断代一般定为周厉王(前828以前)时期。也就是大约在公元前880到828年的这一时期。

至于为什么“夨人”、“夨王”中的“夨”字,成了抬头向左看的意思了,那就又是一个考古难题了。


不过,我前几天写的一篇文章《吴昌硕临摹的散氏盘为什么用石鼓文的笔法》中,真涉及《散氏盘》了,这篇文章发布在头条以后,自动生成了音频,音频里的读音是“则”而不是“恻”,我对此也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夨字的读法是“则”呢?

今天,我在写这篇文章时,打开手机,用“侧”字的拼音居然打出来了,而以前总认为手机里可能没有这个字。但是,不知为什么音频读音却是“则”这可不是声调问题,而是声母不一样。

现在头条的文章中有了自动生成音频的功能,我的很多文章都有音频,有时我也听一听,发现智能音频的正确读音率还是非常高的。

但是,声调问题还不能完全准确,例如“好的”和“爱好”,对“好”的读音都是一样的。再例如“少年”和“少钱”、“银行”和“行书”的“行”字等等,这样一些多音字都会读成一样的。

所以,我很想知道为什么智能音频与手机拼音不一样呢?如果是声调问题,也就无所谓,但是,一个是“侧”,一个是“则”完全不是一个声母。这是一些多余的话了。

不过,你还真别不信,我就试了一下,我们的手机里也有夨字“则”的读音,这说明学者对夨这个字的读音,本来就有两种读音,那么,音频的读音显然是有依据的。

这样的话,我认为可能《说文解字》里的“夨”字和《散氏盘》里的“夨”本来就不是一个字,所以,读音就不一样。

我的看法还是认为我们对《散氏盘》里的“夨”字不要读成“侧”而应该读“则”。因为《说文解字》里的读音和词义与《散氏盘》不是一回事。


《散氏盘》又名“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乾隆年间发现于宝鸡市凤翔县后,一直被私人收藏。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按传统习惯,择文首句中字命名。《散氏盘》是著名的青铜器铭盘,与《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合称晚清“四大铭文”,是国内学者极为难得的大篆书法经典。从书法史的角度看,不但是大篆金文的经典之作,也是隶书的鼻祖。

这个书法作品与西周《虢季子白盘》的风格大不相同。

如果说《虢季子白盘》像楷书,那么《散氏盘》更像是行书或者隶书。


这对我们研究西周书法和书法发生学意义非常重大。

《散氏盘》是一篇烂漫天真的书法作品,用笔自由潇洒,章法有行无列,大小穿插,时而有行有列,时而数字相迭,时而一字占据数字位置,如此大胆自由的章法安排,实在于无意之间,尽情于汪洋恣肆。

《散氏盘》的故事非常多,最有名莫过于“一盘得两总督”的机缘巧合。

1810年冬,嘉庆皇帝颙琰50岁的生日,阿林保将散氏盘敬献给皇上做寿礼。皇上给了他两江总督去当。因而在老古玩界中有“阮元定名散氏盘,阿林保献宝祝寿荣升”的口头传说故事。


由于书法好故事多,《散氏盘》也是书法家竞相争相学习的一个经典。

例如石鼓文大师吴昌硕,还有康有为的女弟子萧娴都临习过这个铭文。


不过,我觉得萧娴和吴昌硕都没有得其神韵,你说呢?

《散氏盘》的内容为土地转让,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 首句“用夨扑散邑,迺即散用田”说明了纷争的伊始:因为夨国偷偷攻打散国的田邑,造成散国损失,于是由夨国割田地二区以为赔偿。


文中两段割地树封的履勘纪录,紧接着是夨人与散氏参与定界的见证名单,末段则为割地后盟誓立契的实景:(在豆国新宫东廷)原属夨人土地第一区的三员首长与第二区的二名主管相继盟誓,确定守约后,将所割田地绘图,交由夨氏执守,史正仲农则执左券以为文书之认证。

附录:《散氏盘》楷书释文

用夨践散邑,乃即散用田。履:自瀗涉以南,至于大沽,一奉。以陟,二奉,至于边柳、复涉瀗,陟。以西,奉于敝城。楮木,奉于刍仇,奉于刍道,内陟刍,登于厂湶,奉诸、陵、刚。奉于单道,奉(封)于原道,奉(封)于周道。以东,奉于棹东强。右还,奉于履道。以南,奉于仇道。以西,至于莫。履井邑田。自桹木道左至于井邑,奉,道以东,一奉,还,以西一奉,陟刚三奉。降以南,奉于同道。陟州刚,登,降棫二奉。夨人有司履田:鲜、且、武父、西宫襄、豆人虞丂、录贞、师氏右眚、小门人、原人虞艿、淮司工虎、孝、丰父、人有司丂,凡十又五夫。正履夨舍散田:司土逆寅、司马单、人司工君、宰德父;散人小子履田:戎、(微)父、教父、襄之有司橐、州就、焂从,凡散有司十夫。唯王九月,辰才乙卯,夨卑鲜、且旅誓,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实余有散氏心贼,则爰千罚千,传弃之。”鲜、且旅则誓。乃卑西宫襄、武父誓,曰:“我既付散氏湿田、畛田,余有爽变,爰千罚千。”西宫襄、武父则誓。厥受图,夨王于豆新宫东廷。厥左执史正中农。


千千千里马


用搜狐拼音可以打出这个「夨」字,普通话读[ze4]:

题主问【为什么有些人写成「失」?】


这个问题隐含了「夨、失」二字很像,所以有些人将「夨」写成「失」。


首先,我不知道那些人写成了「失」,如果写成「失」就是写错了,就这么简单呀。


其次,「夨」跟「失」的楷书字形十分相似,而且是一个十分冷僻的字,有时候搞混淆情有可原。


古文字的「失」和「夨」字形相差很远,我想一般情况下不会搞混淆。


我以篆书为例子:


今文字中没有「夨」这个字,「夨」只出现在古文字中,「夨」字从「大」,像「人倾侧头部」,其实是「倾侧」之「侧」的初文,「夨」与「仄、昃」也是属于同源关系。


民国学者柳诒徵认为「夨」跟「吴、虞」也有同源关系,「叔夨方鼎」中「夨」他认为读作「叔虞」。这就很复杂了,在此不讨论。


《说文》:夨,傾頭也。从大,象形。


也就是说:今文字中,「仄、昃、侧」三字代替了「夨」的职务。「夨」到楷书阶段就废失了,极少会用到这个字,因为「夨」这是古文字的「隶定」。


但确实有些字典收录的「夨」,隶书字典《隶变》有收录「夨」,跟「失」字有点像。


到是元朝的《六书正讹》提到「夨」的俗体写成了形似「箭矢」的「矢」:


综上所述,「夨」和「失」古文字应该不会混淆,今文字容易混淆,实在是太像了,手写体是很难分辨的。


小汉字见大历史


夨读音为cè,古同“侧”。

今天刚好用石鼓文笔意临摹了【散氏盘铭文】,全文有四个“夨”字,开遍有一个“失”字,书写形状相同。

下图是《散氏盘铭文》注解,除了第一个为“失”字外,其余皆作“夨”字。





吕永亮


王弘力先生《古篆释源》把“夨”、“夭“、“吴”三字为同源字,“ 夨“注音为ce、4声 ,意思为侧头。“夨”字,李学勤先生、尹盛平先生考证,早期也应读”吴”wu2声~~正确,狗或狼叫声。


阿里小泰


有的放矢,矢,箭头!


严维权


研究汉字,秦统一的字。

谁字为魂。


用户97062005697


另类君解题^_^

《散氏盘》说的是土地转让的事情,这个字的读音应从院内内容考证,另类君只做推敲探究,由同行批评指正,并不做定论。

《散氏盘》通篇357个字,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形状及封界,最后记载双方和解并签署协议的过程和场面。

此文首句“用夨扑散邑,迺即散用田”说明了纷争的伊始:

因为夨国攻打(偷袭)散国的田邑,造成后者人口和土地的损失,于是由夨国割田地二区为赔偿。文中记载了两块土地丈量测绘以及认定的内容,并有夨人与散氏参与定界的见证名单,最后是割地赔偿后双方盟誓并订立契约的现场实录:原属夨人土地第一区的三个村长、第二区的二名主管相继盟誓,确定守约后,将所割田地绘图,交由夨氏执守,由史官记录此事并有文书之认证。

事情很简单,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夨”字的读音。

读者诸君稍安勿躁,另类君为您细说端详。

这个字读作“侧”,意思是侧着头向上看。

然而“夨”这个字形体太特异,有点像失去的“失”,也有点像无的放矢的“矢”,所以这个字就常常被人读作“shi”,而非本来的读音“ce”。

我们再追本溯源,“夨”字的读音来源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然而《散氏盘》的事情发生于西周,是镌刻在青铜器上的一篇应用文。

我们知道周朝以后就很少有青铜器的生产制作,所以可以断定《散氏盘》发生的时间就在西周,西周时候“夨”的读音,到东汉许慎时,是否发生了变化,很难考证。

就好像另类君目前坐标汝州市的近邻叶县,这里曾发生过《叶公好龙》的故事,而当时叶公这个人是因为提倡变法图强而被奴隶主吐槽的人物,后者编造出《叶公好龙》的故事来群嘲叶公(集体智慧的结晶o(* ̄︶ ̄*)o)。

好吧,现在说内核,另类君现在要说的是,当时叶公的“叶”,读者“she”,叶县这个地方,本来叫“she xian”。

但是时至今日,还有多少人知道叶公好龙的叶公的“叶”,不读“ye”,而是读作“she”嘞?

另类君言尽于此,告辞!


另类文史


【《散氏盘》中之“夨”字应该这样读“ce”】



《散氏盘》名子的来历

一.《散氏盘》,因盘上之铭文中有“散氏”字样,故称之为《散氏盘》。

二.经笔者查阅资料,《散氏盘》高约20.6厘米、口径约54.6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䕫纹,圈足饰兽面纹。



《散氏盘》中铭文内容

一.《散氏盘》内底刻有铭文19行共357个字。

二.《散氏盘》铭文上的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了夨人对给散氏田地的事,此盘中还详细记述了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末尾记载了举行盟誓的过程。



《散氏盘》之“夨”字

笔者经过查阅文献并认为,此盘的制作人应该是“夨”,所以此盘又被叫作“夨人盘”。

《散氏盘》有极高的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价值,此盘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祥禎


夨 [cè]

中国汉字,夨读音为cè,古同“侧”,倾头,倾侧。

见《说文·夨部》。按从大,上象侧头,与“夭”同意。“夭”象右侧,“夨”象左侧。

象形字,象奔走,跑时大跨步,两臂激荡的人形。

甲骨文用为殷先王名,是殷人的祭祀对象。


晨阳语录


查了下资料,分享给大家

夨读作ce第四声,册。

他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头向左侧,一个是西周晚期的国家名字。

散氏盘里面的这个夨人,就是一个国家的名字,译为夨国的人。

书体演变常出现“讹化”现象,比如矢和夨上部分,由于书写的连带常把撇横连在一起,变成竖折,那么矢就和夨写的很像了,只不过一个横长一个短。所以在某些解释中会把夨理解为矢的讹字,当做是一个字,也有他这么解释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