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學習書法心法比技法更重要,講得玄玄乎乎的,是這麼神祕嗎?

weifuren


書法創作兩階段:技法和心法,技法可以練,但心法要從經典中來。

有學者認為,寫經體自由風格的出現,應該追溯到唐代。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候,出現了眾多書法家抄經的局面,並在此時寫經體書家已經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不同的人抄出不一樣的風格,後來隨著佛教勢弱,抄經的數量越來越少,尤其是隨著印刷術的發展,寫經、抄經逐漸被印刷技術取代,後來僅剩下一些僧侶和部分喜歡佛法的書法家在抄經。

那麼從廣義上來說,或者說,今天再來重新理解和定義寫經體的時候,則是指,在原寫經體的基礎上,無論是形式還是風格全都發生了變化。知名書法家王正營認為,寫經體不再僅僅侷限於單純的抄寫佛經,而是在此基礎上還包括《道德經》、《孝經》和《心經》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哲學經典,不同的書寫內容,書法家心境不同,為此也會用不同的筆法去表現。除了史料中記載的隸書楷書外,也出現了行書、標準草書甚至於篆書的書寫形式等等。王正營談到于右任的標準草書便是寫經體的經典代表作品,于右任多才,是詩人,也是書法大師。他尤擅“草書”,被譽為“當代草聖”。他將篆、隸、草法入行楷,獨闢蹊徑,中年變法,專攻草書,參以魏碑筆意,自成一家。

王正營還表示,所謂的寫經其實是在寫經的過程中去讀經、去感悟經典,因感悟經典,才能通過書法的形式寫出不一樣的作品來。從藝術的角度來分析寫經體,分為技法和心法,技法,所有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都可以去練,但心法卻各有不同,不同的人書寫寫經體其風格都不一樣,這就是心法的區別,心法的提升要從經典的感悟中得來,經典,需要去踐行,提高心性,最終心性的高度,將決定於藝術的高度,這是歷代書法大家都會有的感悟。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出版年鑑社社長郝文勉博士主要從事古文字及書法的整理研究,他表示,寫經體有兩大特點,一是工整,二是韻美,其字能打動研習者的心靈,愉快接受經義,更奠定了書法家之基本功。因此,寫經體出現之後,古代的著名書法家,基本上都有寫經的經歷。現在,以寫經體為代表的楷書仍然是衡量書法家的標尺。比如,大家熟知的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唐代的褚遂良、元代的趙孟等等都有非常著名的寫經體傳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宋代馬遠的《王羲之玩鵝圖》,關於這幅作品還伴有傳送至今的“王羲之寫經換鵝”的故事。王羲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被後人譽為“書聖“。其生性愛鵝,據唐代《晉書》記載:“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雲:‘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


中華藝術風采


我的書法很差。

但我一直堅持著練字,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了神秘的力量,當你感覺真不行的時候你就會被他籠罩。

沒有一點能力能突破。

我想學書法好到一定程度上一定會出現一種神秘的東西,說他神秘,因為我們現在不知道,在人腦中一定存在著某種隨機的思維。這種思維會引導人做出難以想象的事情。

不過我相信這種心法只有達到一定境界的人才會有。也就是說在全國能進上100名,200名才有機會有這種感覺。

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寫字差在全國一定能排進前100名,能反推出來,他們確實存在著某種不被人發現的大腦活動。

這些人真幸運。


李銳A


我認為所謂書法的心法就是人的悟性。習書要認真,臨帖要用心體會,起筆、行筆、收筆,特別是章法佈局,筆勢的體現,非用心揣摩不可。


金星753


說實在的,我也沉浸期間多年但也不太明白所謂的書法“心法”一說。書法有筆法、字法、墨法、章法等說法,唯獨這個心法較為少見。估計是哪一位為了體現高大尚將筆意用心法一詞來替代吧!

一般來說,書法三要素為:筆法、筆勢、筆意。

其中筆法和筆勢是屬於技巧方面的內容,而筆意則是屬於神采方面的。

按照提問者所說的“有人說,學習書法心法比技法更重要”。如果按照這一句話來理解,那就是可以解釋為是屬於筆意方面了。說白了,也就是他認為一幅作品的神采比書寫技巧更為重要。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倒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問題是前提不成立。

一幅作品如果書寫者都不能掌握好書寫技巧,即使心中有千千情感,請問如何藉助漢字的造型之美來進行抒發呢?

因此

書法的學習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捷徑,先學筆法,再擇帖臨習,出帖後旁涉諸家進行融會貫通。這是一條古人在漫長的時間內總結出來的正確道路。

書法是提倡創新,但是,只有先繼承後才言創新,若筆下所書連出處都不可見,談創新豈非讓人笑掉大牙。

----------------------------------------------------------------------------------------

我是書法有云,一個書法愛好者,從事書法軟、硬筆基礎教學,偶爾有點瘋,喜歡,就關注我吧。


書法有云


我已是古希之人了,雖然沒有正規的練過字,但從這方面也下過功夫,也受過高手的指導,很可惜整天忙於生計疏於練習。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寫字實際上是天賦和汗水各佔一半,我說的這個天賦就是心法。練字我認為先研習柳公權,練好字體的肩架結構,有了基礎再寫顏真卿,這叫顏蓋柳。我們寫字時要把字體明記於心,寫字時筆隨心動心帶筆行,其實也沒有什麼玄密。


蘆葉767


這個心法還真講到點子上了,寫字靠心,做事用心,這兩者有相似之處,穿針不用心實在難對準針眼,為什麼有時就是穿不進,但要找原因,原來是線頭處理不夠好,線頭修理好了一穿就準,成功力就高。寫字和創作書法都一樣道理。


知不足56


其實心法的問題是隨著技能的提高,有了一定的創作研究水平時,才開始意識其重要性的。

開始學書法時,心抖手顫,集中精力於筆畫不帶鋸齒。接著造型,儘量把字寫端正。綜合筆畫與結構的臨帖,練著練著就是十年。

能獨立創作以後,首先會發現結字能力不足,結筆方式欠缺,需要廣泛學習,在勤奮的基礎上學習掌握一些名家,諸如王羲之、張旭、顏真卿、吳昌碩、《曹全碑》、《禮器碑》的技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不用說自以為是的心裡了。

當你掌握了一些技能以後,你一定會有創作欲。創作的路上,你會發現,書法其實不是鄰居大爺說的“熟能生巧”,而是個“腦力活”。





心連心戰疫


我本人習書法多年,雖是業餘愛好,但具備專業水平。幾十年的書法習練中,多是學習和研究書法的技法。至於你所謂的書法心法,我不知道所指是什麼?是對書法的悟性,還是對書法的想法?宋代書法有“尚意”之說,尚意大抵傾向說書法心法的意思吧,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所說:學書通於學仙,煉神最上,煉氣次之,煉形又次之。”不知這算不算是心法的論述?但從中國文字、書法史上所留下來的關於書法論述,大都是對書法技法的描述,很少關於心法講述的。無論是蔡邕的《筆論》、《九勢》、衛夫人《筆陣圖》,還是王羲之的《筆勢論十二章》、歐陽詢《用筆論》、張懷瓘《論用筆十法》等等,留傳下來古今書法理論和著作大都是對書法技法論述,很少看到關於書法心法的論述,或許我才疏學淺,至今我沒有看到過關於書法心法的理論和著作。所以至於你所說書法的心法與技法哪個更重要?也就不言而愈了。(下面3幅作品是本人的習作,獻醜了)





楊旭創新贏銷


不是那麼神秘,只不過有的人拿著中國漢字點橫撇捺鉤折特點故弄玄虛而已,叫別人看起來有點神秘。書法藝術是黑白線條藝術。書者通毛筆提按使轉、抑揚頓挫的用筆技巧來表現漢字各種書體,呈現出漢字的結構的形象美,供讀者欣賞,也叫視覺藝朮。之所以有點神秘,主要表現在書體狂草上,有人把狂草比作沒有聲音的音樂,戴著鐐銬跳舞,非常直觀形象。就在這種所謂神秘的情況下,有的書法家因喝了點小酒,靈感忽然來了,於是在書法表演中跑了調,走了樣,既不像跳舞,也不像唱歌,竟像個張牙舞爪的神精病患者,寫的字累死人也都不認的;自己還得意洋洋。你看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狂草,叫人越看越願看,光看形式就提精神,讀了內容更興奮。所以,"字如其人",就是這個道理。


魯卡爾


此題問的確是妙,

書法學習心法巧。

臨帖即要背記好,

心裡記熟更重要。

悟記摹背神領超,

書寫結體勢韻耀。

玄不玄乎亦如此,

持之以恆出成效!

本人多次獲全國硬軟筆書法獎,談點淺見,以飱互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