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萬人數據支持阿司匹林防肝癌?前提是你吃對了!

近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新發表一篇重要論文,分析了超5萬名瑞典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數據,其中14205人服用阿司匹林,在中位7.9年的隨訪中,有1612例肝癌新發病例。

阿司匹林服用者肝癌累積發病率為4.0%,而非阿司匹林服用者中這一數字為8.3%。調整其它影響因素後,阿司匹林服用者的肝癌風險降低了31%。

相較於服用阿司匹林3個月-不足1年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服用3年-不足5年肝癌風險降低34%,服用5年及以上降低43%。

這項研究帶來了好消息,因為目前沒有已批准的藥物,可以預防病毒性肝炎患者發生肝癌。對於一些有阿司匹林適應症(中風、急性心梗等)的乙肝患者,不妨瞭解一下阿司匹林降低肝癌風險的潛力。

不同於平民藥物,阿司匹林解鎖的防癌技能屈指難數。

2019年10月,一項來自美國馬里蘭羅克韋爾國家癌症中心的回顧性研究顯示,阿司匹林可以改善膽道癌患者的生存期,包括膽囊癌、膽管癌、壺腹癌、重疊病變(JAMA Oncology)。

2019年4月,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對常規NSAIDs應用與有乳腺癌家族史女性的乳腺癌風險進行了大型隊列研究,顯示前瞻性隊列中,

常規應用阿司匹林與乳腺癌風險降低39%有關,回顧性+前瞻性聯合隊列中風險降低37%(Breast Cancer Research)。

2019年初,一項近1300萬韓國人群分析發現,與未使用阿司匹林者相比,使用阿司匹林5-6年、7-8年和9年,肺癌風險分別降低4%、6%、11%,特別是老年和非糖尿病人群(JAMA Network Open)。

5萬人數據支持阿司匹林防肝癌?前提是你吃對了!


能不能服用阿司匹林防癌?

2016年Ann Intern Med發表了阿司匹林作為心血管疾病和結直腸癌一級預防(病因預防)指南,推薦10年心血管風險≥10%且無出血風險增加的50~69歲人群,應考慮服用阿司匹林來預防心血管病和結直腸癌。

在預防復發方面,2017年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指南建議,早期結直腸癌根治術後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作為癌症二級頂防(阻止已有疾病進展)。

但是,並沒有哪項實驗結果能肯定阿司匹林具有抗癌的絕對功效,對某些癌症的發生率、某些人有作用,針對另外一個人卻不一定有效。因而,不能簡單地照搬,建議每日服用阿司匹林防癌,還為時過早。

哪些人需要吃?哪些人不適合吃?

《2019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中的應用中國專家共識》:用藥前須提前治療消化道活動性病變(包括根除幽門螺桿菌),堅持健康生活方式(戒菸、慎酒、科學膳食及運動),高血壓患者須將血壓控制在<140/90mmHg。

可以考慮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

40~70歲成人,初始評估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10年預期風險≥10%,且積極干預後仍有≥3個主要危險因素控制不佳(如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

不建議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

年齡>70歲或<40歲,正在使用增加出血風險的藥物(抗血小板藥、抗凝藥、糖皮質激素、非甾體抗炎藥),有胃腸道出血、消化道潰瘍或其他部位出血史,血小板減少,凝血功能障礙,嚴重肝病,慢性腎病4~5期。

怎樣吃才規範?

因消化道損傷風險隨劑量加大明顯增加,建議長期服用者保持每日最低有效劑量75~100mg

目前國內銷售的阿司匹林,依據劑型分為2種:

阿司匹林腸溶片,外有一層腸溶膜,使其到達十二指腸鹼性環境後分解,若混在食物內,易增加胃內溶解機會,故空腹服用效果最好;

普通阿司匹林,在餐後服用,可減輕胃腸道刺激。

對於阿司匹林早上還是晚上服用的問題,尚存爭議。

從藥物作用特點出發,其與血小板結合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不可逆,在血小板的存活時間內會發揮作用,故早晚區別不大;

從生理學角度,清晨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時段,且血小板活躍;目前應用的多為腸溶片,血藥濃度達峰需要3~4小時;服用的多為老年人,胃排空滿,藥物作用需要的時間更久。因此,建議晚上服用腸溶片。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長期堅持,不漏服

如何減少出血風險?

2019年,發表在JACC的分析納入了ASPREE、ASCEND和ARRIVE研究,使其成為目前阿司匹林用於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最大規模、最新的結果,顯示阿司匹林組出血性中風和主要胃腸道出血的風險顯著增加,同時胃腸道潰瘍風險增加。

為減輕阿司匹林損害,用藥監護是關鍵。

服用阿司匹林12個月內為消化道損傷多發階段,3個月時達到高峰期,應定期檢查血常規及糞便潛血試驗,尤其是前述出血高風險人群。

有消化性潰瘍史須加強監測,在醫生指導下聯用質子泵抑制劑或H2受體拮抗劑。

當出現血腫、鼻衄、牙齦出血、泌尿生殖器出血,血便、黑便,虛弱、蒼白、低血壓等貧血症狀,應及時就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