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备听诸葛亮的话,是否可以中兴大汉?

书友会


纵观整个三国的历史,实则就是士族地主阶级想独立登上政治舞台,却又被外部力量所阻挡的这么一段历史。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样的客观规律是无法改变的。最能决定天下格局的并不是那些历史上的带头人,而是天下百姓和时代格局。在中华大地这个相对密闭的地理环境下生存,人们的生存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满足才是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一个农业大国,最根本的就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最需要的就是环境的稳定以保障农作物生长。试想一下在动荡不堪的时局下,人们好不容易播下的种子还没发芽就被破坏了,哪还能有安稳,哪还能有繁衍,哪还能有发展,哪还能有国力。所以动荡和分裂战争是不允许长期存在的,潜移默化的生存需求决定了政治时局的变化,根本不是刘备听不听诸葛亮能够决定的。

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业开垦的规模就要加大,用于生产的土地资源就更少,又没有西方工商业文明那种对外探索的环境和文化传统,必然内部对土地抢夺的事件会演变为战争和再一次土地分配,这就是合久必分的原因。

结论:刘备也好,诸葛亮也罢,那也只是所属地域中人民群众对于生存的需求和文化延续里的法人代表而已,其本质上不是谁能改变得了历史的,能改变历史的就是人民群众。





街道办事处工作者


首先,历史没有假如,所有的偶然都是由必然的因素堆砌而成。


刘备再怎么听诸葛亮的,荆州丢掉已经是必然,这个不需要讨论。


刘备和诸葛亮的分歧最具体的起点是关羽死亡。


此时,我们大可以认为,刘备并没有被仇恨冲昏头脑,而是有机会,有战略地备战东吴。


那么我们该想的是,他为何要如此?


荆州一失,天下大势重新排列。


曹魏占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兖州、徐州、司州、凉州及豫州等九州之地。


东吴有三州,扬州、荆州和交州。


而刘备只有益州,


此时打天下的关张都死了,往外扩张的实力大大减小。



而荆州在刘备的统治下也算是对其好感不少,荆州的丢失,意味着刘备想北伐只能走汉中等地,道路崎岖不说,粮草供应成了极大的问题。


他能不急,所以趁孙权立足未稳,还没有彻底将荆州打造成铁桶一般,现在攻取荆州绝对算得上一个机会。


可惜,刘皇叔自大,没把陆逊放在心上,加上其半吊子兵法和不合天时的出兵时机,被陆逊一把大火给烧了个精光。


可以说,刘备的精锐大多数在一战给打没了。


不但如此,就连他老人家不久之后也给挂了。


就算此时听了诸葛的没去打孙权,战略依旧北伐。


那么我们可以看看,刘备此时已经60岁左右了,按照那时的寿命来算,孙权71,赵云76死亡已经算是命长,刘备充其量还有十年可活!


而此时,他只有益州一地,不打荆州,就打曹操。


我们不用对比,此时曹魏人才多于蜀汉,而荆州人才也是多于蜀汉。


从地盘看,蜀汉最弱,从粮食,人口,矿产看,蜀汉最弱。


这么发展下去,三家的势力差距越来越大。


此时更没有弱小诸侯让他去吞并,去占便宜,所以这三家的战斗都会是此消彼长的。


而蜀汉失败后的打击最大,恢复最难,


他经不起多次大败,而其他两方这方面要好的多。


所以,就算刘备听诸葛的,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历史三说


如果说刘备当初听诸葛亮的话早早接管刘表的荆州,养精蓄锐,不会有关羽走麦城,曹操也不敢前来就范,蜀国的统一之路会提前好多年。可是刘备妇人之仁,看不清形势,延误了时机。

诸葛亮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赤壁把强大的魏国打退,才广积屯粮,招兵买马,而且发展的核心还是在成都,派关羽首荆州,久而久之,关羽刚愎自用,断送了荆州。刘备觉得东吴无人,心里不免有些膨胀,加上魏国曹操已死,司马家争权夺利,所以刘备有些自大了,如果听了诸葛亮的话,我觉得未必不能中兴。





一剑桃花邓太阿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是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构想,当时刘备还寄身于刘表,无一郡之地。不了否认,卧龙是天纵之才,取得益州以后,他的设想已经实现了大半。可惜关羽败走麦城,刘备为兄弟报仇不听诸葛亮之言,夷陵之战的惨败终结了蜀国统一的希望。但我们深入分析,

即使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话也无法中兴大汉!

隆中对本身就存在战略漏洞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跨有荆州、益州,结好孙吴,北抗曹操,这个构想看似有希望实现但存在一个致命的漏洞:占有荆州与结好孙吴之间不可协调的矛盾!

荆州对吴国的意义,可以说比魏国和蜀国的意义都要重要。可以说荆州构成了吴国的立国之基,无荆州则吴国不足以自保,亦不足以立国。

荆州是构成整体防线的龙头,在南方保持自方独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江绵延万里,是南北双方的天然地理分界线,也是南方维持战略守势的心理边界。南方要想对北方展开攻势,必须要推进到淮河一带。而以长江天险形成的防御线一般是以三峡为始,直至长江入海的一个相互呼应的整体。荆州地处长江上中游,正是长江整体防线的龙头。

北方打击南方,一条路线是从正面进攻,即横渡长江,这种办法,一般是在南北力量对比悬殊,北方占绝对优势时采用,如,隋灭陈。第二条路线是从侧翼进攻,形成对东南经济文化中心的战略包围,一般在南北军事力量形成动态上的均势时采用。而从侧翼进攻的路线又有两条:一是先占四川,自东向西展开进攻,二是占据荆襄,顺势而取江南。前者一般很少采用,在历史上也没有太多实证,而后者则被多次附诸实践。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元灭,当时的元朝统治者已有襄樊乃宋之咽喉,取喉则宋自毙的认识。元通过占领四川,云南,逐渐形成对南宋的战略包围,总的来说都很轻松,但与南宋争夺却达数十年之久,损兵数十万之众,其战况之惨烈。而占领襄阳后,南宋就几乎没有了抵抗能力。这一战例充分证明了荆襄之地对于东南之地战略防御的重要性。

荆州是东吴与魏蜀达成力量均势的关键

三国所以能够鼎立,其原因在于力量均衡(均衡当然不是说实力相等)而经济文化发达,物产丰饶的荆州又是一个维持力量均衡的中心,所以又是一个力量冲突的中心。东吴与魏的力量对比不用多说了,如果魏占领了荆州,则东吴只能坐以待毙。而蜀国一旦占有荆州(特别是南郡),在疆域面积,人口总数、经济和军事力量上都将达到或超过吴国,并构成对吴国统治中心的直接威胁。所以荆州既不能让魏国得到,也不能让蜀国得到,只要蜀国占有荆州,蜀吴翻脸是必然的。

关羽的死使刘备陷入两难抉择

关羽的死表面上仅仅是蜀国失去了荆州,实际上改变了蜀国的格局,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后果。

如果说诸葛亮是蜀汉智谋的代表,那关羽就是武力支柱。五虎上将中马超不得信任、赵云更多是偏向于护卫、黄忠太老、张飞只是一个将才,刘备真正信任依仗的只有关羽!桃园结义一生相随的关羽是无法被他人取代的。关羽的死间接引起了张飞的死、刘封孟达的叛逃。刘备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的名望,在当时那个崇尚忠义的时代,刘备不可能不为他的兄弟报仇,所以征讨东吴的决定上刘备是没有选择的!

我们之所以说刘备陷入了两难不是说是不是和东吴开战,而是和东吴开战到什么程度

刘备并不是一个没有战略大局的人,他一定明白和东吴开战与隆中对的战略不符,那他为什么坚持呢!首先刘备的年龄很大了,而阿斗年龄太小了,当时刘备已经62岁了,而阿斗只有16岁,刘备急切需要一场大胜来为权利的过度做铺垫,临终托孤看似真诚,实则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并不是完全信任。其次,刘备明白即使夺回了荆州,与吴国的隔阂已经发生了,凭借两州之地是无法同魏国抗衡的。所以刘备的征讨东吴不仅仅是为兄弟报仇,也是刘备的孤注一掷,以此为名义如果能够占据江东,完成南方的统一,是可以与魏国分庭抗衡的。

蜀国的失败,大汉无法中兴关键不在于刘备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战略,而是大势所趋。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三国鼎立已经是诸葛亮为刘备争取到最好的结果。参考中国历史的统一,除了明朝都是自北向南,在魏国内部不分裂的情况下综合实力决定了蜀国的失败!只能说"卧龙虽得其主,未得其时"。


诡狐w


关羽被杀之后,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东征,想要夺回荆州,最终却失败了,间接的搭上了自己和张飞的性命。如果刘备没有讨伐孙权,结局会是如何呢?

首先刘备打孙权并不一定是因为关羽被杀,毕竟刘备东征距离关羽被杀已经快两年了,而诸葛亮阻止刘备东征也很可能是演义中杜撰的。

当时蜀汉的情况是这样的,经过数年的经营,刘备认为自己可以有和孙权一战的实力了,打算夺回荆州,因此才出兵东征。毕竟在军阀混战的时候,弱肉强食,有实力了就要去攻打别人,才能夺取更多的资源。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回到题目中的假设,如果刘备没有讨伐东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刘备和张飞不用死这么早,刘备在西蜀积攒的部队也不会什么有损失。

那么刘备就只剩下北伐或者继续卧薪尝胆这两条路了。这里有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如果刘备不讨伐东吴,孙权会不会归还荆州?荆州对刘备的重要性是很大的,有了荆州,刘备就可以两路大军北伐。

当时曹操已经死了,如果孙刘两家可以像之前一样共同讨伐曹丕,完全有可能赢得最终的胜利,再赶上司马懿被曹魏的内部打压,曹丕手下拿不出什么领兵的将军,而刘备这边还有张飞、黄忠、赵云,再加上诸葛亮,基本上还是刘备巅峰时期的阵容。

再看孙权。当时孙权手下和曹丕一样,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大将,黄盖、程普、甘宁、凌统都先后病死。打下荆州的吕蒙也英年早逝,周瑜,鲁肃等人也不在了,唯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陆逊还是孙权和吕蒙在打荆州之前发掘出来的。

所以说,当时的刘备看见这种局面有点膨胀也是正常的。不过当时的吴蜀联盟已经破裂,不可能再次合作。事实上当时的刘备似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再不打等过两年赵云、黄忠老了,蜀汉的战斗力就会直线下降。所以如果不打孙权,那么一定会打曹丕,而且还是刘备独自对抗曹丕。

结果显而易见,就算前期有优势,北方兵多地广,完全能耗死刘备,刘备也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持重兵一口吞下荆州)。而且就算之前打下来的地盘,刘备也守不住,最后只能退回汉中。





小柒柒说


如果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话,也不能中兴大汉王朝。因为:诸葛亮劝刘备联吴抗曹。而孙权这个人未必和刘备的一心一意,再加上魏国若使用离间计,联吴抗曹终归是貌合神离,达不到心如磐石。2. 蜀国的用人条件很苛刻,选不了多少牛逼人才来用,选出的人才水平又不在吴国和魏国的人才之上,如何能复兴大汉。3.蜀国人口少,兵不足,无法吞灭吴国魏国,诸葛亮和姜维的多次北伐就是证明,所以根本无法建立新的大汉王朝。



时史照我前行


如果刘备听诸葛亮,是否可以中兴大汉?

我个人认为刘备听诸葛亮的话,中兴蜀汉还是可以的,中兴大汉那就算了,不是一个级别的。

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英雄无用武之地,后三顾茅庐,诸葛亮的隆中对给刘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一个得遇明主一个得遇贤臣 两人也恨相遇太晚,自孔明出山,所提建议基本纳谏,直到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未听从诸葛亮谏言,攻打吴国以致大败,蜀国元气大伤,吴蜀联盟彻底破裂,使胜利的天平倾向魏国。

如果刘备听从诸葛亮的谏言,未攻打吴国,保存实力学习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化悲痛为力量,继续联吴攻打曹魏,打着为二弟报仇的旗帜,士气可用哀兵必胜,吴国内心羞愧必然全力配合进攻,两线进攻使魏国疲于应付。

刘备听从诸葛亮之言便不会早死,在看人选拔人才方面,那不是诸葛亮能比的,就在临死前说马谡不可用,可见眼光独到。这样诸葛亮就不会给累死,他可以在他擅长的领域发挥更大的才能,使三国鼎立延长更多的时间,中兴蜀汉。而因为综合国力、人才储备、生产力等等的不足是无法实现大汉的中兴。

(图片采用网络)


闵游记


历史不能假设,但正因为历史恰恰只存在了一种客观结果,也就为其他的可能性给后人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也许也是研究历史的魅力之一吧。

题主的这个问题得有一个背景,即在什么时期刘备没有听从诸葛亮的话。纵观刘备一生,从初遇诸葛亮起便重用有加,虚心纳谏,二人唯一一次可能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应该就是不听诸葛亮劝阻,以为关羽报仇攻打吴国而被大败于夷陵了,直接导致蜀国的主力遭遇了几乎全军覆没的结果,而这些将士大都为从荆州起兵起就追随刘备的百战之士,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事无巨细励精图治花了数年时间才勉强恢复蜀国元气。

假如刘备听从诸葛亮劝阻,不意气用事,韬光养晦,东联孙权,一心抗曹,中兴汉室虽有可能,但也绝非易事。毕竟关羽大意丢荆州之后,蜀国已无从荆州平坦之地兵锋只指北方曹操的可能,即使出兵也只能像日后的诸葛亮一样由祁山进军,道路艰险,粮草不济,加之本身与曹魏的实力差距,都使得中兴汉室变得困难重重。




亦之丶


如果他从一开始就听诸葛亮的,刘备集团的发展就不会那么慢了。刘备不听诸葛亮的话辞荆州(原因不忍夺同宗基业),后来艰难的从曹操手里取得荆州,这就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失去百姓的民心,因为百姓只要有饭吃,时间长了对什么复兴汉室是没有任何兴趣的。同理,取西川也是如此!更重要一点,取西川不听庞统的话,逼得庞统弄死自己!失去一个奇才!最后他又不听诸葛亮的话出兵伐吴,大败而归!我想按诸葛亮的隆中三策,是可以一统天下的


天狼星下5


答案很简单——肯定不能!

对于历史,虽然它已经不存在“假设”,但我们仍然可以适当的“推断”。

现在我们就推理一下:第一、刘备为什么会死的那么早?答案很简单:因为当他的二弟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刘备一心要为关羽报仇(虽然这件事诸葛亮极力反对),结果伐吴失败,羞愤而亡。

由此,我们大致可以暂时得出第一个“推论”:那就是刘备的一些举措在某些方面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诸葛亮恢复汉室计划的障碍!

其次,我们再推理一下:对于诸葛亮而言,在刘备身前与死后,哪个阶段他(诸葛亮)所实际掌握的权力更大?不言而喻,自然是刘备死后。因为在刘备死后,即便不说刘备的儿子刘禅是个庸碌无为之辈,就算他是个有为的君主,他的威望也远不可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由此,我们又可以得出第二个“推论”:那就是刘备一死,能够在国家大政方针上给他制造麻烦和障碍的人也就不存在了。换句话说,此时的诸葛亮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也更“放得开”了。

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结果又如何呢?

通过此后数十年的历史事实,却“无情”的回答了我们,即使在没有了像刘备这种只讲义气,不顾全局的君主的“误导”,即使诸葛亮后来真正掌握了蜀汉更大的实权,匡扶汉室、一统天下依然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欲而不可求。那么咱们再反过来思考一下:当刘备还在世的时候,就算他什么都听诸葛亮的,又能够有中兴汉朝的那一天么?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