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意大利親歷“封國”:華人集體關店,從被歧視到成為“救星”

文 | 倪軼容

在意大利生活了十幾年,王歡歡從未見過這樣近乎魔幻的情景——一夜之間,華人經營的餐廳、酒吧、理髮店等等商店全部閉門謝客。

一直以來,華人在意大利以“吃苦耐勞”著稱,在當地商場只開8個小時的年代,華人的商店就能做到24小時開門,甚至節假日也照常營業。但今年2月,隨著疫情爆發,當地商店照常營業的情況下,華人群體卻紛紛主動關店。

我在意大利親歷“封國”:華人集體關店,從被歧視到成為“救星”

意大利的疫情發展依然不容樂觀:截至北京時間3月16日,該國累計確診新冠病例24747例,累計死亡病例1809例,死亡率高達7.3%,遠遠高於全球平均3.7%的死亡率。

溫州移民王歡歡一家的生活,在疫情之下,完全被顛覆。他們親歷了“口罩荒”、超市搶購潮,見證了疫情下的焦慮、恐懼和希望。

以下,是意大利“封國”前後,王歡歡的親歷口述。

我在意大利親歷“封國”:華人集體關店,從被歧視到成為“救星”

疫情下的意大利

“疫情下,華人比當地人的重視程度要高很多”

我最初是從意大利婆婆口中,聽說新冠肺炎的。去年年底,我們正在閒聊,婆婆隨口說了一句,好像最近中國有一種流行疾病啊。當時,說者無意,聽者也無意。

1月底,國內朋友的微信群裡,關於疫情的話題,被大家提及得越來越多。印象最深的是朋友發來一段武漢封城的視頻,武漢人口1000多萬,和米蘭差不多,一夜之間,說封就封,這讓我深感震撼,也意識到了疫情的兇險——沒想到,僅一個月之後,類似的劇情會在意大利上演。

意大利第一例病例是在2月初確診的,但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意大利這邊不夠重視。當地的酒吧、餐廳、劇院等照常開放,馬照跑,舞照跳,公司基本上也照常上班;而另一方面,媒體傳達的信息是除非真的生病,否則不需要戴口罩。

本來,意大利人就對戴口罩心懷偏見,這樣一來,公共場所戴口罩的人就很少。以前,我先生很環保,我們一般都是坐地鐵上班,如今,望著一車廂不戴口罩的乘客,我們不得不改成自駕出行。

我在意大利親歷“封國”:華人集體關店,從被歧視到成為“救星”

王歡歡和先生Alessandro Marcello

3月8日起,意大利“封國”,但遠沒有國內那麼嚴格——地鐵、火車等交通工具照常運營,人們出行不受嚴格限制,不少商場依然開門,公司是否讓員工在家辦公,也都可以自行決定。

相比之下,華人群體對疫情反應比較強烈。2月,在外面看到戴口罩的,一般都是華人。而意大利出現確診病例之後,幾乎一夜之間,華人經營的商店全部關門。

我爸媽在米蘭有一家開了11年的餐廳,往常生意好到要提前預約,週末要排隊,但疫情之下,說關就關。此外,我姐姐開的酒吧,我弟弟經營的電腦維修店,也全部關了。

對我的家人來說,關店的損失很大。停止營業,意味著不再有收入,但另一方面,高昂的房租、稅費卻依然要交。但為了自己和顧客的安全,短期內肯定不會開門。

在米蘭,我和父母的住所相隔不過20分鐘車程。過去,我們幾乎每天見面,但現在,我已經三個星期沒有見到他們了——自覺隔離,減少聚會,這是華人圈裡的新常態。不過,我每天都會和父母通電話,而他們會不厭其煩地叮囑我少出門,去超市要戴口罩等。

我想,國內的疫情,讓絕大多數華人心有餘悸,因而對防範措施也特別上心。相反,在意大利,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直到“封國”前,不少人還認為,這只是一個大號流感罷了。

我在意大利親歷“封國”:華人集體關店,從被歧視到成為“救星”

超市遭搶購,貼面禮不再

疫情也完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過去,生鮮、蔬菜,我更喜歡直接去超市挑挑揀揀。但如今,我卻開始在網上買菜,即使家門口2米的地方就有個家樂福,也不敢去。

這段非常時期,意大利的超市受衝擊非常大。一方面,超市遭遇搶購,從口罩、消毒水到意麵,全部斷貨;另一方面,網上訂單劇增,直接沖垮了不少超市的後臺系統。以前,顧客可以選擇送貨時間,送貨也準時;但如今,有的超市送貨已經排到了1個月之後。

此前,我比較喜歡在一家意大利本土超市買東西,品種多,又新鮮。但最近,我實在受不了他們處理網上訂單的速度,轉向了另一家超市。

過去,意大利因為線下零售業太發達,電商佔比很低,在歐洲幾乎“墊底”,而我個人認為,這次疫情讓很多人養成了網購的習慣,或將改變意大利的商業生態。

我先生在阿里巴巴意大利辦公室上班,他們從2月底開始,全部在家辦公了,當地這麼做的公司不多。我先生的工作是商務拓展,過去,他總是跑來跑去見客戶,但現在都變成了視頻會談,聽他說,效率還挺高。這種全新的工作方式,最近在意大利被討論得也很多。

意大利“封國”之後,當地人也開始緊張了。一些著名景點關閉了,過去意大利盛行的“貼面禮”,如今很難見到。現在走在米蘭街頭,可以看到大約30%的人戴起了口罩——我的一位中國朋友,還在大街上被人拉住,問口罩是哪裡買的。

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口罩的價格漲得很厲害。藥店是不允許漲價的,早就“一罩難求”,而在亞馬遜等平臺上,部分口罩已漲到了10歐元(約為人民幣78.2元)一個。

我們自己家的口罩,一部分是早在12月底就採購的,另一部分是阿里巴巴意大利辦公室發的“員工福利”。至今,我們家還囤著50個,暫時不用為口罩發愁。而我先生還告訴我,阿里巴巴籌集了180萬個口罩和10萬個病毒檢測試劑盒,捐贈給意大利、西班牙等國。

我在意大利親歷“封國”:華人集體關店,從被歧視到成為“救星”

王歡歡和先生Alessandro Marcello

從被歧視,到成為“救星”

自國內疫情爆發以來,我們華人在意大利的處境就有些尷尬。

我12歲跟隨父母移民意大利,一開始,因為語言不通等緣故,也曾遭遇過一些嘲笑。但整體而言,我覺得當地人是友好的,我的先生也是意大利人。不過,這次疫情下,卻讓我看到了不願見到的一幕:華人受到了歧視。

前段時間,一位菲律賓老人在超市被誤認為華人,遭遇毆打的視頻,在國內社交媒體上被大量轉發。米蘭這邊的媒體,最近也刊發了一位亞洲面孔的父親,帶著兩個孩子坐電車,結果被一位意大利婦女辱罵的新聞。甚至我自己在超市購物時,也聽到一位當地人小聲說:“意大利真倒黴啊,又來了一箇中國人,帶病毒過來。”

但我想說的是,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那輛電車上,幾乎所有意大利乘客都站起來指責那位婦女,認為她太粗魯,中國人或者亞洲人不該為病毒“背黑鍋”。

而在疫情肆虐的當下,我也感受到了同胞抱團的溫暖。

我在意大利親歷“封國”:華人集體關店,從被歧視到成為“救星”

威尼斯,工作人員正在消毒

我是溫州人。在意大利,生活著大約30萬華人,而這其中,溫州人的數量超過20萬,佔比高達70%以上——有個段子不是說,在普拉託這樣溫州人的“海外飛地”,當地交警要會說溫州話,才能上崗麼?

上個世紀80年代,我爸爸前往意大利闖蕩,刷過盤子,睡過公園,最後終於在這裡立足。這大概是溫州人在意大利打拼的縮影——睡得了地板,當得了老闆。而恰如另一個段子所言,溫州人很抱團,只要有一個溫州人在意大利,幾年後,他半個村子的老鄉都會在這裡出現。我爸爸最初是我姑姑介紹出來的,現在,我們家很多人都在意大利。因為溫州人太多,不少意大利同鄉聯誼會不是按城市來舉辦的,而是按村。

疫情下,我們華人更加團結。早在2月,米蘭的華人網站上,就有經營醫療用品貿易的溫州商家,免費送口罩,一人10個。而最近,來自溫州等地的國內馳援物資,以及專業醫護人員也紛紛抵達意大利。

這一切,都讓我們感動。而意大利的社交媒體上,也有不少網友留言,認為中國大國有大擔當,紛紛為中國人的行為點贊。

我至今還記得一批來自中國的馳援物資上,寫著歌劇《圖蘭朵》中一段詠歎調的曲譜,歌詞是——“消失吧,黑夜!黎明時我們將獲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