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司马迁作为汉臣,为什么把项羽的次序排在刘邦前面?

小蓝读史


我国的史书有很多种体裁,比如编年体,这是以时间为主线来记录的,比较有名的著作有《春秋左氏传》、《资治通鉴》;还有国别体,这是以单独的国家依次来记录的,其中《战国策》就是这种体裁;而官方所奉为圭臬的正史为纪传体,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即为纪传体史书的开山鼻祖,在其后所著的“二十四史”中的其他史书均已《史记》为体例,进行编纂。

“本纪”在史书中是专门记录帝王级别事迹的专有名词,它始自《史记》,我国历史上对《史记》的评价颇高,作为“前四史”中的开山之作,历来的史学家都将其奉为史学界的瑰宝,由于秦汉交际之时战祸连年,丢失和破坏了很多史料,所以《史记》也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非常可靠的资料,尤其是司马迁著《史记》之时,正值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期,司马迁的很多观点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离经叛道之说,尤其是西汉期间,在经学的正统地位影响下,《史记》中那种言语自由奔放的表达方式是受到批判和排斥的。

但是《史记》所绽放出的光彩依然不是哪个人或者哪个皇帝就能将其掩盖的,随着后世的发展,《史记》开始大放异彩,并成为编撰正史的范本。

咱们言归正传,回到题目,司马迁作为汉臣,为什么把项羽的次序排到刘邦的前面?

《史记》的体裁虽然是“纪传体”,但是也是有着详细的分类,《史记》中一共存在着五种纪传体结构,分别是本纪、世家、列传、表和书,而这几种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本纪”来展开的,而《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十二本纪”之一,属于个人系列的单传。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尽管《史记》是“纪传体”,但是本纪作为主线,太史公也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叙的,在《史记》开篇中,第一个记录的是《五帝本纪》,就是黄帝、颛顼、帝喾(ku)、尧和舜,随后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分别依次为《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帝本纪》、《孝景帝本纪》和《孝武帝本纪》。

通过简单地描述,我们可以直截了当的看到,本纪的排序是有时间因素的,秦之后便是楚汉争霸,在刘邦建立大一统的西汉王朝之前,项羽是一家独大,虽无皇帝之名,但已有皇帝之实,同时,司马迁本人对项羽这个人物非常欣赏,所以项羽列入本纪无可厚非。

说句题外话,吕后作为一个女流之辈也入了本纪,这是因为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掌权,她执行了刘邦的治国之策,国家在她的治理下是一步一步向上走的,并且,太史公对吕后治国的能力也是颇为赞赏,吕后也是历史上可以堪比女皇武则天的人物,只是没有称帝而已,列入本纪无疑,万不可因吕后和戚夫人之间的斗争而抹杀吕后对于历史的功绩,她和戚夫人之间的恩怨属于宫廷内斗,无伤国运。

关于太史公撰写《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的一些浅谈:

《史记》的完成时间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此时的太史公因替李陵求情,而被处以宫刑,这部书是他在人生最大的逆境和屈辱中完成的,可以说太史公受刑这件事激发了他自身的极限,才有了这流传万世的史学巨著。

(李陵看到苏武)

尽管太史公官职并不高,但是太史公是祖传的史学世家,其家族自先秦时期开始一直都以史学传家,后世也是能人辈出,司马家族最有名的史学家有两位,一位是司马迁,另一位就是《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同时还出过皇帝,结束三国混乱的司马懿家族也同太史公共祖。

从太史公的家世我们可以看出,其有丰厚的文化功底和知识储备,以及对待历史事件的一个专业态度,但是《史记》为什么能够在史学界有这么高的地位呢?主要原因就是太史公对待历史事件是以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完成的,不偏不倚,但是在进行点评和描述的时候又饱含了其个人的主观性,且文采奕奕,笔锋激扬。

太史公关于《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的描写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明明项羽最后兵败自刎,可太史公却偏偏乐于将项羽的形象描写的非常高大,在太史公眼中,项羽是个百战百胜的将军,而高祖刘邦呢,虽然他是最终的胜利者,可是太史公却过于记录刘邦在战争时期的窘态,什么抛妻弃子,不敢出战之类的屡见不鲜,而就算项羽在死的最后一刻,其形象也是非常高大的,尤其是其退至乌江和乌江亭长的一席对话,令人充满着惋惜和敬佩之情。

在《项羽本纪》中,项王退至乌江边上,亭长备好船欲载其退回江东再图霸业,可项王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随后又将宝马赠与亭长:“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随后便与汉军死战,以一当百,战到最后一刻,已经无力回天,看到已经投降刘邦的曾经部下,还对他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随后自刎,真的是非常地悲壮。

而对于刘邦的成功,太史公更多的是对其充满政治智慧的赞许和评价,而对其品格的描写则是通过一些事情让人心里对刘邦充满鄙夷,在司马迁眼中,刘邦抛妻弃子,当皇帝后另寻新欢独宠戚夫人,欲废长立幼等等,但是司马迁作为史官是非常严谨的,对于刘邦的功绩也是做了非常客观的评价和记叙。同时,关于刘邦的成功,太史公也不乏有天命说的观点存在,他认为刘邦的屡次逃生,不是有高人相助,就是有老天爷帮忙,这也反映出太史公受到了其自身的主观性影响,和项羽相比,刘邦的形象显而易见略显低下。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可歌可泣的大英雄形象,他的一句“彼可取而代也”不知激励了古往今来多少豪杰,成就了一代霸业,同时太史公自身命运多舛,他着力描述项羽这种对命运的抗争也许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暗寓,之所以项羽能入本纪,除了其个人的历史功绩外,更多的可能就是司马迁本人对项羽的惋惜和敬佩之情吧,而他本人也是如此,处在西汉武帝时期,好友李陵被迫屈身匈奴,蒙受耻辱,他因替友发声,而惨遭宫刑,但是为了自己的志向又不得不委曲求全的活着,他赞扬项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也是在激励自己,但是最终又不得不服从命运的安排,尽管他深知自己无法跳出这心灵和身体的牢笼,但是还是对项羽精神大加赞扬。

尾语:

在《史记》中关于项羽和刘邦的排序,是太史公依据时间顺序来进行记述的,但是看完《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后,又深深的感到太史公如此安排更有其个人意味在其中,太史公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项羽命运的惋惜,也正因为太史公的褒赞,才有后世那么多文人墨客对项王进行诗歌歌颂。

探究历史变化之真理,研究人物的兴亡成败一定要读一读《史记》,最后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来结束这篇问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如果您认可本人的文章和观点,请您高举贵手点一下关注,或者点一个赞也是对本人最大的鼓励!谢谢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