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县城光辉岁月


地名,是城市发展的脉络,是历史的活化石,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也有事过境迁的烟雨沧桑,是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记。

在没有影像

甚至没有地理坐标记录的年代

地名成了历史的见证者

简单而又浓缩地记录着这座城的过往

长垣县城光辉岁月

因黄河不断迁徙,泛滥成灾,明洪武二年(1369年),县丞刘彦昭将县治从旧城附近移于古蒲城(今治)。初筑城仅三里有余,正统十四年,知县萧翼展拓城周八里,高二丈,建四门:仁和、义正、悦来、拱极。成化初,知县孙刚建门楼。成化十年(1474年)知县王辅筑城高二尺二丈,厚三丈,周两千九百二十九步,开挖护城壕,于四门外各建石桥一座。正德十年,知县张治道加高城墙。创修瓮城,敌台各四座。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夏秋,大雨三月不绝,城中水泛滥,无道可疏,城若故墟一般。三十九年知县黄国华修之。四十二年知县柴宗义重修,更提四门东曰放晓、西曰留晖、南曰向离、北曰拱极。崇祯十年冬(1633年)知县王虚自始筑砖城,增高加厚,用砖漫顶,遍砌两层。城里流水沟一百二十道,全用砖灰修砌。女墙外垒垛口,留炮眼,内修拦马墙,四瓮城外通改为砖,四门楼各加高四尺。建新窝铺六十四座,并筑四门马道。清雍正元年(1723年)知县赵国麟在护城壕外修筑护城堤一道。

长垣县城光辉岁月


长垣县城光辉岁月

至此长垣城,始臻完备,计周长九里十八步,高三丈五尺,根阔四丈五尺,顶宽二丈三尺,护城壕四丈六尺,深一丈五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知县吴钢重修城身,三十七年工竣,题四门东曰景晖、西曰义正、南曰承熏、北曰迎恩。此时长垣县城,门楼高耸,巍峨壮观。垛口炮台,排列有序。城池坚牢,固若金汤。1938年2月,曾利用瓮城痛奸日寇60多名。自明初至民国500余年间,城垣修葺达26次之多,耗资无数。长垣城的建成是无数劳动人民用血汗浇灌的成果。

长垣县城光辉岁月


长垣县城光辉岁月


长垣县城光辉岁月


明、清时期,长垣城内四街牌坊林立,祠庙星罗棋布,名胜古迹遍布大街小巷。1945年9月1日,长垣县城第一次解放,根据军事需要,组织长垣、卫南两县万余民工,拆除了城墙。从此长垣城墙逐渐变成了土城。1986年县政府将古城墙长4500米,根洞40米,面积18万平方米作为重点保护区。1995年前后,根据新城建设需要,将土城墙大部拓为内环路城,只留西南隅约长1公里。2001年由城关镇政府组织开发700米为仿古商业街。现古城墙仅存300米。

长垣县城光辉岁月

这张图为现在新时代的长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