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解決陝西1.5億公斤糧食缺口,引全球專家學習,如今87歲高齡逝世

3月15日下午,一個令人悲痛的消息傳來:全國農業勞動模範、中國共產黨黨員、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環學院研究員、原陝西省農科院副院長、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李立科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離世,享年87歲。

他解決陝西1.5億公斤糧食缺口,引全球專家學習,如今87歲高齡逝世

1934年12月李立科研究員出生於陝西省楊陵區南莊村,1959年8月從原陝西省農業學校植物保護專業畢業後,分配到原陝西省農科院工作,歷任陝西省植物保護研究所、陝西省糧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長,陝西省農科院副院長,陝西省農業顧問,省政協委員等。1990年獲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稱號,1991年被評為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李立科,曾經是陝西農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用科技手段解決了改革開放之初全省的糧食缺口難題,著名作家陳忠實曾用整版的篇幅對他進行過人物報道,他的事蹟還被拍成12集電視連續劇《秦川牛》,廣受讚譽。

身患癌症30年,紮根農村50餘年,80餘歲高齡仍奔忙在渭北高原實驗田;愛國為民、無怨無悔,敬業守職、不計得失。全國農業勞動模範李立科,從青絲到白頭,至去世前三年,他一直不遺餘力奮戰在渭北旱原,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一位老共產黨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

與農村、農民結下一世情緣

1957年8月至1959年7月,李立科在原陝西省農業學校植物保護專業學習,武功農校畢業後,分配到陝西省農科院植保所工作。14年武功縣、4年陝北、3年陝南、33年渭北合陽,農村的生活已經佔去了老人生命的54個春秋,從青絲到華髮,從年少到遲暮。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陝西每年糧食缺口達1.5億公斤,為改變這一局面,省上決意在渭北高原開闢"第二糧倉",李立科臨危授命,打起鋪蓋就來到了渭北旱原合陽縣甘井鄉。就在這個當時人均年純收入35元、口糧分不到300斤、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地方,李立科懷著"讓大家能吃飽肚子"的樸素信念,開始了艱難的探索研究。他先是提出了"以磷促根,以根調水"的方案,使小麥畝產由一百多斤提高到四、五百斤,這一技術在渭北旱原的20多個縣被廣泛推廣,此舉使陝西一年增產小麥8億多公斤。

他解決陝西1.5億公斤糧食缺口,引全球專家學習,如今87歲高齡逝世

李立科深知,施肥只是解決了小麥由低產到中產的問題,如何達到高產,關鍵還在水。然而,水,已經困擾渭北旱原幾千年了。李立科萌生了採用覆蓋技術提高糧食產量的想法,他開始著手這項技術的科研試驗。

1995年,他研究提出"留茬免耕秸稈全程覆蓋"技術,試驗田裡小麥畝產達到437公斤,玉米畝產達到600公斤。這項技術不僅使糧食增產,節約了灌溉水,解決了水土流失問題,更給當地帶去了無法估量的變化。

人民的科學家 百姓的"活財神"

"以磷促根,以根調水"技術一舉獲得陝西省科技進步特等獎,"七五"期間,甘井試驗基地的"旱地農業增產技術"被國家列為重點開發項目,國內許多省份的專家和農業負責人紛至沓來考察學習,許多外國專家也來觀摩,立下汗馬功勞的李立科被評為陝西省勞動模範和全國農業勞動模範。1990年,省委、省政府號召全省人民向李立科學習。

"總結李立科同志對北方旱農業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一是使渭北旱原糧食生產連上幾個大臺階,小麥從畝產百餘斤到四百多公斤,玉米畝產從二百多斤到七、八百公斤以上。二是他總結試驗成功的旱作農業耕作技術整體提升了中國北方旱農耕作技術。三是改變了傳統農業固有的舊觀念、舊習慣,使廣大農民群眾和各級幹部的科技意識、發展觀念得到極大的提升。四是他總結的以磷促根、以根調水,氮磷配合深耕施肥技術和秸杆覆蓋技術,不僅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也使農業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一再優化,使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實現了革命性的重大變革,其貢獻是無法用數字來估量的。簡單地說,這項技術的推廣應用使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翻了幾番。"合陽縣領導評價道。

他解決陝西1.5億公斤糧食缺口,引全球專家學習,如今87歲高齡逝世

專家讚譽:"李立科的旱原試驗田產量超過關中灌區,這是陝西農業史上破天荒的奇蹟。"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實地考察後對李立科說:"你的研究對世界旱作農業有指導意義。"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來陝視察時,專門會見了李立科,鼓勵他繼續努力。

合陽的百姓無比感恩:"李院長(大家習慣用以前的稱謂)是我們的恩人,他是人民科學家,是百姓的'活財神'。"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贏病臥殘陽",這是宋人李綱《病牛》一詩中的名句,九十年代,合陽縣甘井鄉的百姓們曾把這兩句詩製成牌匾送給李立科,這句話是對他一生最好的評價。

情深為民 躬耕不止

時光如水般流過,退休對他而言只是名義,他仍然每天工作,沒有過節假日的概念,不是去甘井就是去辦公室。一年中他有十個月都會去甘井,"一踏上這片土地,我就覺得我整個人都活了。"

直到2015年,他還帶著七八名來自學校和合陽縣農技部門的退休老同志,堅守在甘井基地,繼續著試驗示範,統計各類測量數據,撰寫材料,為當地政府提供生產建議。

"80歲的人了,每年都要從楊凌到基地住上五個來月,還是丟不下他的事業!唉,沒人能勸住他。"老伴說。

合陽縣原常務副縣長、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雷哲生在信中這樣深情地評價曾與他並肩奮鬥過的李立科:"李立科同志在甘井基地的四十多年,是執著探索追求夢想和成就夢想的四十多年,是夭志不移艱苦奮鬥的四十多年,是心繫蒼生、為民造福取得巨大成就的四十多年,也是為渭北旱原人民謀幸福、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的四十多年。"

戴著助聽器,口腔裡填充著牙託的八旬老旱農專家李立科曾一字一句地說道:"幾十年的奮鬥,讓我體味了甘苦,更收穫了成功和幸福。黨和人民給了我很多,為此,我無怨無悔!"

後記

時過境遷,飲水思源,今天的楊凌和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不能忘記老一輩科學家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上世紀,科研條件落後困頓,物質條件極其匱乏,各方面與現在相比天壤之別。但老一輩科學家們幾十年如一日,他們艱苦奮鬥,不離不棄,執著堅守,在簡陋的條件下,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和一流的成果。他們心繫蒼生、紮根黃土,把樸素的初心和滿腔的熱情奉獻給了他們熱愛的這片土地,為富民強國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嚴謹求實、一絲不苟的科研作風,不怕吃苦、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不計得失、寵辱不驚的高尚品格,平易近人、謙虛平和的人格魅力,正是"西農精神"的真實寫照,是一筆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值得後輩不斷學習。

李立科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汗水灑進黃土中。不問生前身後事,只求初心天地間。李立科走了,相信他的精神、他的風範自會有後來者追念、敬仰和傳承,"西農精神"一定會代代相傳!

關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招辦"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