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者到东北开荒种地,当年不能收获粮食,他们靠什么生活?

钢都大海


没想到大家这么喜欢我写的!重新编辑下

我姥爷带着姥姥去闯关东,最后落脚于吉林省德惠县饮马河边一个叫陈家湾的村子,村里闯关东的都是山东人,我母亲也在那里出生。据母亲回忆说,刚到东北的人,走到哪个村子,哪个村子里的人就会问是哪里来的,如果是老乡就尽量帮衬一下。有亲戚可以投奔的,就套马车送他们一程去投亲戚。没有亲戚的,就问人家愿不愿意留在这里。愿意留在这里,大家就帮着拖坯建房子,东家送点粮食,西家送只鸡,有大方的还抓个猪仔送。不愿意留下的就套上马车继续往北送一程,到人口稀少的地方让他自己去开荒,但是鉴于同乡,大家都会送点粮食什么的帮初来者站住脚。

那时看到拖家带口的新来者,路过村子,已经立足的这些人就会说:“关里来人了!”在把这些人引进村子休息时,再打听得知是自己同乡,就改称:“老家来的人!”然后一帮人就围着“老家来的人”打听老家的状况。听到老家有些地方又遭了灾,死一些人,活着的开始逃荒时,就哭声一片;当听到老家这几年光景还行,就是人多地少,地不够种,还是吃不饱时,就有人托回去探亲的人给老家的人带话,让他们来东北。

不管听到的消息是好是坏,作为同乡能帮的还是尽量帮,帮不了大忙的,管顿饭还是管的起的!

东北的黑土地肥实,地广人稀,无主的荒地谁开出来就归谁,只要人够勤劳就饿不死。

就这样一家带一家,一户领一户,慢慢很多山东人就去了东北讨生活。




紫心勋章87302858


吉林抚松有个砬子河村,座落在长白林海,没有通往外界的道路,解放以后的森林调查才被发现。清朝,民国、日伪都没有统治过,没有人能说清它始建于何年。1965年我曾经住过村里搞林业调查设计,当时已经公社化,是北岗公社砬子河大队,村里仅有50余户,没有地主、富农全村仅有少量耕地,有养老院。我曾了解这里的人们主要从事鱼猎,种参,所需粮食由北岗乡供给。这个村的历史就足以说明当年闖关东第一年甚至人口还不多时,打鱼狩猎就可以满足吃饭的需要,那时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帮助,没有交易,没有必要囤积,剩余的猎物会腐朽。森林中的动植物资源很多,也不会被大量猎取。


韵律183131816


如果闯关东者在开春前来到北大荒,那么现开垦的地当年就有收成,且产量不低。当年的地称头荒,第二年耕种的地叫二荒,第三年耕种的地叫三荒。头荒地(假如二亩),当年吃的和第二年的种子都够用了。二荒产量又上一大截,三荒地产量最好。头三年的地叫生荒地,三年后的地叫熟地。头五年的地是不用任何肥料的。

东北平原是世界上少有的几块黑土地之一,土地肥沃,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如果当年有两亩好地就能生活的非常舒适,

如果闯关东者错过了春季的播种季节,还可以种土豆和各种秋菜,由于满清政府的封闲管理,使的东北地区野兽众多,有东北虎,香獐,狍子,糜鹿,梅花鹿,四不像(驯鹿),狼,猞猁,狐狸,紫貂,野免等……

鸟类当然更多,尤其野鸡,野鸭和天鹅及各种中小型鸟类更是不胜枚举。

池塘,小河小溪里到处都是鱼,当时有一句顺口溜叫“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只要人勤劳,就不会挨饿,反而活得很滋润,因当时地广人稀,也没有官府的苛捐杂税。所以许多南方省份的人前赴后继,竞相闯关东。

另外,东北人热情好客,不排外,豪爽大气,对待涌入的外地人不欺生,不欺负。都尽可能的给予帮助。

凡事都应客观地看,关内的人来到东北,也加速了北大荒的开发,为我国的边疆农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综上所述,我们的先人当年闯关东来到北大荒,是他们克服了别人想不到的许多困难,顽强地生存下来。同时也应感谢这片黑土地养育了他们,接纳了他们。



清风徐徐888


回ii:到东北去,先期去的在吉林,辽宁多,后期到黑龙江多,

:没解放前人很少,从鲁西走到山海关要半月,从山海关坐火车到哈尔滨。在往北到北安,当时日,日寇被打败,国党没有占,嫩江与东,松花江以北地区,当时去的一大家人,清明一过,用镐头刨地,一家人能刨2万平方到三万平方,五月=十几号种,土豆,大豆,玉米,大豆也叫黄豆,种六十天还家,那时种生长期长品种不行。种小麦到夏天,当地水气大,壮家长出应,一种雾气叫丹落到壮家上不长,

:来到当地大部份老家山东人,借点种子,农具都护相邦住。很有老乡情缘。

i〈我家到的事黑龙江北安盛家屯。靠近先锋水库北岸开了两垧多地,当年开荒当年收粮,那时小麦能产三百来斤,黄豆产=百斤左右,。

;开荒在春季,上边化下边冻,草皮一抱一章,好开荒,用性口,落二遍地,就可扬上麦种,用树枝做的捞子。捞一遍就行黄豆用大犁扣,一人点种。一人用犁扣上。沒有性口可根老乡,亲属借用一下。


种植老农人


当时是有发放安家费跟过冬物资的!按着清朝时期闯关东的人按人口发放物资的数量是,每人10两银子,150斤的谷物(含壳),还有5亩的宅基地(荒地自己去整平),然后荒地是自己开垦多少去官府报备领种子,所种植出来得农作物则官府负责收购,免税免徭役。这也是闯关东初期的行政措施,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会有那么多人愿意远走他乡去闯关东了。

开放关东实际上是一种不得已的军事行动。由于沙俄割占了东北大量土地,派出大部队陈兵边界。这使得清军的边防压力非常大,在闯关东以前,清军黑龙江将军的兵力只有1.3万人,除了负责的防区多达300万平方外,对面的沙俄军队则多达3万人,这使得清军也不得不增兵东北。但是呢,由于地理位置,东北地区的粮饷根本就供应不上更多驻军,这使得清政府不得不采取各种鼓励来进行移民实边。这些花费会被直接计入到军费里,在年度预算的时候就被提前划拨出来了。

当然,随着清朝的国力衰弱跟闯关东人口的增加,这种鼓励跟补贴额度被不断降低,到了后期,补贴的安家费基本上就到不了手了,都被各级办事搞事给贪墨掉了。


优己


原本清朝开国之初,也曾经大规模从山东往东北移民,而且用的就是“韩信招兵”的方式。

就是你从关内带一百户人口以上,你要做文官,可以给你授个知县,若是做武官,可以给你守备。所以实际上在清初就已经有很多关内百姓在辽东繁衍了。

但是由于关内的农民过去之后,东北适合种地,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导致了和渔猎的满人以及游牧的蒙古人大规模的冲突。

这使得清廷开始担心破坏了满人的风俗传统,并且都开了荒,上哪打猎去啊?这部分早期移民后来也基本迁到了大连、丹东、锦州等地。这些城市后来也成了后来新移民主要投靠的城市之一。

康熙7年(1668年),清廷为了在关在保留一块“自留地”,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而且开始对关东实行封禁。这一封禁就近200年。

一直到咸丰10年(1860年),在黑龙江将军特普钦的建议下,清廷才开始对关东局部开禁放垦,一直到光绪23年(1897年),清廷才全面开放关东。

然而民间实际上于咸丰5年(1855年),由于一场罕见的洪灾袭击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大量破产的农民就被逼着“闯关东”了。一场延续近百年的人口大迁徙,就此打开序幕。百年间,据不完全统计,闯关东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次。

“闯关东”的人最难的是初到关东之时,如何立足的问题。都说东北人好客,不排外,所以才能够接纳这么多移民,其实也不尽然如此。

原本世居在关东的满人、蒙古人,还有原先的“流犯”,对待闯关东的山东移民态度并不好,“土客冲突”也非常大。

毕竟关内关外已经隔绝了近200年,无论文化还是经济,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交流。

并不是闯关东,到了那随便开荒,就可以种地。关东的荒地很多,土地肥沃。的确“棒打狍子,瓢舀鱼”,但也不是不种地也饿不死。因为这些地并非无主之地。虽然地价很便宜,税赋很低,但是也是需要花钱置地,才能种植的。

所以这部分最初的“非法移民”到了关东,只能去做最艰苦,最危险的事情。到老金沟去挖金子,比如给当地人当雇农。

积累了一点资本之后,再去置两垧地,盖个房子,慢慢再将家人接过来。这些在《闯关东》里都有具体描述。

东北的地最大的优点就是肥沃,适合农业种植,种子掉在地上都能长出庄稼。全世界就四块黑土地区,分别为东北平原、乌克兰平原、密西西比平原、潘帕斯草原。

所以基本上当年种植,当年便可有收成。所以担心的并不是有了地,第一年日子该怎么过?而是第一批人如何能够在关东站住脚、立住户。再来的有了投靠,日子相对会宽松得多。

粮食有收成以后,还得把房子修结实,要盖上炮台,防止胡子。

张学良晚年回忆说,东北到了晚上上炮台放枪的都是女人,因为男人要休息。热河来关东当胡子最多,无论山东的移民还是当地人都防着他们。

但是经过百年的融合和历史变迁,如今的东北热情好客,也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炒米视角


当年不能收获粮食?这个论调不知您以那听说而来!东北土地肥沃,当年翻地播种,当年就能收获。我的祖父就是从山东闯关东的。当年想收获就得多费劳力,种子播下去了,苗长出来了,草也就着长出来了。你就得马上锄草,比如说玉米长到20公分…你就得趟地,起垅。三伏天最热你又得褥草…直到秋收,三年内不用施肥…。黑土地救了多少关里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及山西等省。人多地少,难以为济。尤其是灾年更甚!黑土地养育一批敢闯敢为中国人,记住清晚~民国百年间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感恩这一辈老人的功德,把你代到这希望的沃土。发一件赏玩:





如鑫天先阁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

东北人烟稀少,但是土地肥沃,当年虽然开垦播种了,但是不能接着就收获粮食。所以在这个时期闯关东者,所有的食物可以说是天赐的!那他们都能吃什么呢?

1.野味

狍子,是东北地区最常见的野生动物之一。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东北经常会说“傻狍子”,就是指的狍子的性格呆萌。

狍子的傻表现在:受到惊吓后尾巴上的白毛会炸开,变成白屁股;被猎人追赶时,会把头埋到土里,以为这样就不会被发现。狍子是经济价值比较高的动物之一,狍子肉质鲜美,肉营养丰富,是瘦肉之王。肝、肾等均可食,有温暖脾胃、强心润肺、利湿、壮阳和延年益寿之功能。

当年的闯关东的人,都是直接拿雪煮狍子肉吃,再配上一棵人参,简直完美。除了煮狍子肉,也可以烤,味道同样鲜美。

2.山珍

蘑菇也是东北地区最有名的特产之一,蘑菇生于灌木丛中,或柞树林中。品种相当丰富,人们较为熟悉的有榛蘑、松树蘑、鸡爪蘑、雷蘑、大腿蘑、白香菇等几十种之多。山蘑都是纯野生自然生长的,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晾干后食用。东北非常出名的菜——小鸡炖蘑菇,正宗的必需是用农家笨鸡和野生蘑菇,十分美味。再有就是菌汤,也需要与鸡肉一起炖,既可以吃肉,也可以喝汤。

蘑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自古以来就是食材中的佳品,高蛋白、低脂肪,是富含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糖等营养成分的健康食品。

3.晾干菜

东北到了冬天温度是非常低的,在这种条件下想吃上新鲜蔬菜有些难度。于是人们就把蔬菜晾干,撒上盐保存好留到冬天食用。后来又发明来腌酸菜、辣白菜等。

干豆角炖红烧肉在东北是一绝,虽然现在的菜品十分丰富,但是干豆角炖红烧肉仍然是东北特色菜,家家基本都会做。

4.烧酒

当年闯关东的人,抵御寒冷的法宝之一,就是烧酒。东北人能喝好喝全国闻名,主要是因为东北的冬天,黑夜长,而且温度低,所以晚上喝点酒打发时间,更能驱寒保暖。

将大米或者玉米(高粱)磨成面,加上酒曲和水以后,发酵半个来月,就可以烧了。刚烧好的酒有80来度,但越往后,度数就越低了,到50度基本就不能烧了。

总结一下,当年第一批去闯关东的人,完全也不用担心会饿死,因为东北除了粮食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天然食材,完全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


史之鉴


东北地区,过去是满族所谓的龙兴之地,等满族入关占领中原以后害怕以后汉族人口造反,他们还要出关生活,所以就派人看守住自己的老家东北,也就是所谓的清朝对东北地区的封禁政策,限制南方的汉族人口不得随意移民东北,封禁政策持续了200多年,造成东北大树参天,野生动物成群,以后,随着东边日本对东北地区的觊觎,满清害怕了,与其被外人日本占了去还不如招募汉族人口移民开发,这才有了公开的移民政策,当年,你带来的移民多了,政府甚至给你一个小小的官职,意思是授权你管理你带来的这些人民。初期的移民可以在政府申请种子,借口粮,等明年收获了归还,所以一旦开禁以后,山东的移民大量迁入,也缓解了山东的土地压力。


大飞狼998


闯关东,去的时候在关内,是以山海关为关内,实际是以山东往南的人,去东北,以山东为例,过完年在山东北上,一路上乞讨,一个月到四十多天既能到黑龙江省地区,那时东北地区还没有到耕种时,才化冻,先找个地方住下,东北人特好,看你人不坏,有不住人的地方会叫你住下,然后这段时间,你一边做开荒准备,一边乞讨,有时东北人会借给你,你就慢慢在那种上地,到秋天,就有吃的了,东北地广人稀,那时只要能干,二三年是吃穿不愁。本人老一辈是闯东北的,在双鸭山一带,现在山东定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