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增長的起落》摘要

作者羅伯特·戈登,美國西北大學教授,知名經濟學家,師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索洛。

《美國增長的起落》摘要


作者把從1870到2015年的145年分成了三個階段:在第一個50年,美國結束了內戰,經濟開始穩定增長;在第二個50年,美國經濟進入了史無前例的高速增長階段;第三個階段,是 1970 到 2015年,這45年裡,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只有上個階段增速的1/3。

作者把1870—1970年這一百年稱為“特殊世紀”。愛迪生髮明瞭電燈和發電站,改變了人們用明火照明的歷史。同時,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修建了自來水、下水道、燃氣、集中供暖這樣的公共基礎設施,抽水馬桶也發明出來了。另外,貝爾發明的電話逐漸普及,家用電器也開始普及,到了1970年,冰箱、洗衣機、電視、電話,它們在美國家庭的普及率都超過80%,空調普及率也接近40%。

在1870年的波士頓,平均每5個市民就有1匹馬。這麼多的馬,在城市街道上排洩了成千上萬噸糞便,也招來了成群的蒼蠅;馬的屍體如果倒在了大街上,往往要過好幾天才會被拖走。整個城市臭氣熏天,經常爆發傳染性疾病。內燃機和汽車的發明改變了這一切。1900年,美國家庭的汽車普及率只有0.1%。到了1929年,這個數字就達到了90%,這意味著,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一輛車(因為福特引進流水生產線把汽車價格削減了70%以上,以及分期付款這種消費方式開始普及)。1950年代,噴氣式飛機的出現,讓民航業務快速增長,安全性也不斷提升。現在還很常見的波音737機型,在1969年的時候就出現了。

除此之外,這一百年裡,美國醫療水平進步巨大。嬰兒死亡率下降了90%,青黴素等抗生素和疫苗的出現,基本消滅了急性傳染病,大大提升了人們的預期壽命。到了1970年,化療和放療手段已經被廣泛運用到癌症治療。

然而,1970年之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紅利逐漸消失,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始登場。第三次工業革命基本上只涉及到了娛樂、通信等少數領域,佔GDP總量很小,它的影響範圍和強度,遠遠比不上第二次工業革命,對生產率的拉動作用並不明顯。

“特殊世紀”的輝煌產生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技術進步,除了技術進步之外,最重要的加速力量,就是大蕭條以及隨後的二戰。

在“特殊世紀”中,有一個時間段特別引人矚目,這就是1928—1950年。這一時期美國勞動生產率暴漲,短短22年間翻了一番,可謂是空前絕後。這段時期也被稱為“大跨越”。“大跨越”時期正好包含了美國曆史上的兩個動盪時期,也就是大蕭條和二戰。

1930年代是美國最為進步的10年,擁有最多的重大發明。

1930年代,設備投資出現了強勁增長,像電動機床、手持電動工具這樣的生產設備,性能得到不斷提升,汽車馬力也顯著增加,這一切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它們發生的原因是因為大蕭條。因為羅斯福新政、高關稅政策和限制移民,勞動者工資得到提高,資本相對於勞動變得更便宜。於是資金便投向了減少勞動力的方向,即加大對設備的投資,設備的效率提高以及新設備的出現使得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

進入1940年代,二戰成為了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個更強大的引擎。戰爭期間,美國不僅為自己的軍隊生產,還要為所有同盟國生產。龐大的戰爭需求,徹底解決了困擾整個1930年代的失業問題,訂單供不應求,所有工廠都開足馬力生產。於此同時,政府實行了嚴格的戰時經濟管制,耐用消費品被禁止生產,幾乎所有生產商都必須轉去生產軍用物資。在極大的生產壓力下,生產商們不斷改善生產流程,引入新技術設備。同時,媒體也在用愛國主義激發工人的工作熱情,激發了生產潛能。(這個效果是相當顯著的。比如,1942年的時候,美國造船廠要用8個月才能造出一艘貨輪,但第二年,幾個星期就能完成。福特工廠從1942年研製生產出第一架B-24轟炸機,到了1944年每一小時便能生產一架)

如果不是戰時生產的緊張壓力,這些企業的勞動生產率無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急劇提升。更重要的是,這些提高生產率的方法一旦學會就不會消失,長期有效。戰爭一結束,這些生產商馬上開足馬力,生產各種民用消費品,這就讓戰後的生產率依然維持了高增長。在這期間勞動者的工資進一步提高且由於戰時經濟管制錢都存了起來,戰後管制一放開,就行成了供需兩旺的市場,這便是一段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

然而,美國經濟的高增長到了1970年代就戛然而止。之後的增長速度大大回落,只有之前50年增速的1/3。1970年之後,出現了一系列阻礙經濟增長的因素,其中,日益加劇的不平等就是最大的阻力。

1970年之前,美國的社會階層結構像一個橄欖,“兩頭小、中間大”,也就是說,中間階層的數量非常龐大。因為技術進步讓所有人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顯著改善,哪怕是最底層的人群。在1917—1948的31年裡,由於羅斯福新政使得工人工資增長,底層90%民眾的收入增長率是頂層10%人群的2.5倍。1865年,聯邦政府頒佈《莫里爾法案》,促成了州立大學的誕生,這是一個由國家政策支持的公立高等教育體系。州立大學對本州學生收費很低,底層家庭完全可以負擔。這便形成了一種教育平等化,加速了底層向上層的流動。

然而,這種趨勢在1970年之後發生了逆轉。頂層10%人群的收入保持高增長,這個群體的實際財富在1983—2013年間翻了一番。而底層90%民眾的實際收入和財富值竟然是負增長的。

頂層人群收入激增有幾個原因。一是超級巨星效應。全球化帶來的一個顯著效果就是贏者通吃。二是企業高管,特別是首席執行官的收入暴漲。CEO的薪酬,在1973年是普通工人的20倍,2013年的時候,這個數字變成了257倍。三是減稅政策。“大壓縮”時期,美國政府曾經對頂層收入群體,徵收了90%的邊際稅率,而里根總統時代又取消了這種高累進稅。

頂層收入激增的同時,底層90%人群的收入卻停滯不前。造成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是美國製造業的萎縮。製造業崗位曾經能給美國工人階級提供高工資和高福利保障,這些崗位大量消失,工人群體只能轉向一些典型的低工資崗位,比如商超、酒店、物流和快餐行業的服務人員。與此同時,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水平還在不斷降低。1972年以後,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補貼越來越少,大學學費直線上升,是整體通脹率的3倍以上。美國大學生必須靠高額的助學貸款才能完成學業,這給貧困家庭學生造成了沉重的負擔。而且,出身底層的學生,就算完成了大學學業,也很可能找不到一份體面的工作,製造業的萎縮造成了大量“中產階級工作”的消失。

收入的不平等跟教育的不平等,造成了美國日益嚴重的貧富分化和階層對立。社會矛盾積累,失業、酗酒、吸毒、犯罪等問題越來越嚴重,這是未來美國經濟增長的最大阻力。再加上人口老齡化和政府債務膨脹等其他阻力,作者對美國未來的經濟增長持悲觀態度。他測算,2015到2040年美國的實際人均GDP增長率,將維持在0.8%這樣的低水平。


(以上是我盡我所能地客觀闡述作者的觀點,接下來是我自己的一些不同看法)

我的不同看法集中在作者認為大蕭條以及隨後的二戰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如果僅僅在作者所描述的1928—1950年,這種觀點無可辯駁,但是如果放在大歷史下來看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在我看來,大蕭條時期發明的井噴是由於之前的積累加上特殊時期的刺激,以前的積累才是最主要的因素,在這一點上不能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羅斯福新政使得勞動者工資大幅上升,尤其是製造業工人的工資,這個工資水準其實是不適應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的,雖然一時繁榮了起來,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也為之後美國的製造業大量外移,工人被大幅裁員,經濟發展緩慢埋下禍根。至於二戰,美國利用當時自身的有利站位大發戰爭財,生產商在資本的強烈刺激下,人民在愛國主義的激發下形成了強大的生產熱情,社會資源絕對集中的用於擴大軍用生產,工人的工資進一步提高,美國似乎就此成為了最大的贏家。但是對此我想到的卻是《紅樓夢》中賈府的極盛,烈火烹油,不久就是急劇的走衰。在我看來二戰恰恰為美國種下了最致命的種子,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這顆種子已經發芽,它的根正在吸取這個國家的生命源泉。為什麼這麼說?二戰時期最大的獲利者無疑是軍火工業集團,並且也是由於二戰,戰爭結束後美國金融資本有了相當大程度的發展和擴張,由此便直接導致形成了今天軍火工業集團和金融集團主導下的國家資本主義的美國。這兩大集團控制了今天的美國,我說他們是今天美國的毒瘤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反對,它們對美國的影響還會持續多久誰都說不準!政策的制定,國家的管理規劃必須要考慮很長很寬,人也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到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