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為何悲觀的人更少失算與栽跟頭?

叔本華:為何悲觀的人更少失算與栽跟頭?

叔本華:為何悲觀的人更少失算與栽跟頭?

叔本華


那種人更少失算與栽跟頭呢?是樂觀的人,還是悲觀的人?

還是魯迅先生說得好啊,“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這是因為,是希望,還是失望,並不是外在的東西所決定的,並非是環境所能影響的,也不是和一個人的遭遇有關的,而是由一個人的內心、內在所決定的。叔本華也說得很精闢,他說:“一件使一個人近乎絕望的事情,會讓另一個人高興發笑。”

叔本華:為何悲觀的人更少失算與栽跟頭?


叔本華是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是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唯意志論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叔本華的哲學充分汲取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西方國家古代哲人的精髓,同時吸取了古代印度文化、中國古代老子、孔子、荀子、《周易》等文化的有益成分,對康德哲學進行改造“升級”,站在古今中外哲學巨人的身上,開創了富有特色的自己的哲學體系。

叔本華:為何悲觀的人更少失算與栽跟頭?


叔本華哲學對薩特、維特根斯坦、尼采等人的哲學,對弗洛伊德、馮特等人的心理學,對托爾斯泰、屠格涅夫、莫泊桑等文學,產生了深刻影響。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他的心理學中“本我”等相關的問題,首先就是由叔本華髮現的。而尼采在閱讀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哲學著作之後,一生都受到了叔本華哲學的影響,並且乾脆寫了一本《我的哲學老師叔本華》的著作,這本書和《權力意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成為尼采哲學的代表作,由此可見叔本華對尼采哲學影響之深遠。

叔本華:為何悲觀的人更少失算與栽跟頭?


根據叔本華的哲學觀點,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情緒,有的人是愉快的,而有的人則是鬱悶的,人們因為情緒的不同、本質的不同對於相同的事物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因而,對於一個人可能會產生近乎絕望的事情,在另外的一個人看來,他可能會覺得很高興,並且會激發其鬥志,以堅定的信心迎接挑戰。

叔本華:為何悲觀的人更少失算與栽跟頭?


對於有的人而言,其接受愉快的能力比較弱,因而即便是一件值得很高興的事情,在他那兒依然必定產生不愉快甚至是悲觀失望的後果。這些人會因為事情當中可能出現的不好的情形而憂心忡忡,即便10個目標當中實現了9個目標,但是他依然會對那個沒有實現的1個目標而煩惱不已,並且即便是10個目標都實現了,他也無法高興起來。

叔本華:為何悲觀的人更少失算與栽跟頭?


而有的人卻相反,他們接受愉快的能力比較強,所以只要有著值得高興的事情,他們就會發自內心感受到愉快,即便是有著許多令人煩惱的事情,但他們能夠正確看待煩惱,好像所遇到的煩惱並不是他本人的煩惱,置身於煩惱之外。這些人如果他的10個目標當中,只要能夠實現1個目標,另外的9個目標未能實現,他也會因為已經實現的那1個目標而高興,而自信。即便是10個目標都沒有實現,他也不會氣餒,而是總結經驗再戰。

叔本華:為何悲觀的人更少失算與栽跟頭?


而在事物的實質上來看,即便我們所遇到的10件事情都是不好的、都是失敗的,但是絕對的失敗是並不存在的,絕對的成功也並不存在。也就是說,事物的好或者壞,僅僅只是相對而言的。並且,“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倚”這個我國漢代《淮南子》中所提出的“禍福相倚”的哲學觀點,也是經過歷史的長河洗刷出來的真理。

叔本華:為何悲觀的人更少失算與栽跟頭?


上述兩種人,一種是樂觀的人,一種是悲觀的人。那些悲觀的人,因為他們凡事往壞處想,並且為此而做好應對壞事的準備,所以他們在人生的旅途當中更少失算和栽跟頭。

叔本華:為何悲觀的人更少失算與栽跟頭?


悲觀一些好,還是樂觀一些好?叔本華認為,悲觀一些是更好的,因為叔本華是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家嘛!


叔本華:為何悲觀的人更少失算與栽跟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