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幸福需要勇氣,也需要畏懼

按|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國哲學家。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他的磚頭書《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到今天沒讀完,可他談人生、談讀書的短文確實可以一讀。認識人、認識自己是人一生的功課甚至說是事業,叔本華在這方面是個不錯的“幫手”。他是一位對“人為何物”有獨到認識的人。有閒的短時光,你與叔本華一起喝杯茶,或一杯咖啡,隨意聊聊天,一定是個不錯的私享體驗!


哲學家叔本華也喜歡音樂並對音樂進行哲學思考。他對那種將音樂僅僅看作是詩歌的裝飾或附屬品的觀點予以了批判,他的音樂觀與由貝多芬所喚起的古典音樂的概念相一致。作曲家是具有最深刻智慧的人:例如,一部貝多芬的交響樂“可信且近乎完美地接近於世界的本質”(《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62頁)。他認為:音樂是情感的世界性語言,比概念化的語言更易於即刻為人所接受。


叔本華:幸福需要勇氣,也需要畏懼

叔本華吹奏的長笛(藏法蘭克福歌德大學叔本華檔案館Schopenhauer-Archiv at Goethe-Universität Frankfurt-

叔本華有一隻名叫“阿託姆”(意為宇宙精神)的白色捲毛狗。他模仿哲學家康德的生活方式,20多年來,生活極有規律:早晨喝一杯濃咖啡作早餐,上午學習或寫作3個小時;去餐館吃午飯,飯後吹一陣長笛;下午閱讀;傍晚在小狗的陪伴下散步。晚上經常去劇院或歌劇院;睡前閱讀一會兒。房間裡有大量藏書。書櫥上有康德半身塑像,牆上掛著歌德、莎士比亞畫像。地上鋪著一張熊皮褥子,那是“阿託姆”的臥鋪。

叔本華:幸福需要勇氣,也需要畏懼

Arthur Schopenhauer 魏韶華|繪

勇氣與畏懼

叔本華

對於我們的幸福,勇氣是一種非常關鍵的、僅次於聰明睿智的素質。

當然,我們無法給予自己這兩種素質——前者我們得之於父親,而後者遺傳自母親。但是,不管我們具備這兩種素質的程度為何,通過決心和練習都可以增進它們。

在這一個“鐵造的骰子決定一切”的世界,我們需要鐵一般剛強的感覺意識,作為承受命運、防範他人的盔甲武器。這是因為人的一生就是一場戰鬥。我們所走的每一步都引起爭鬥。

叔本華:幸福需要勇氣,也需要畏懼

伏爾泰說得很對。“在這世上,我們只有挺著劍前行才能取得成功;我們死去的時候,手上仍然緊握著武器”。因此,一個人如果看見天空——或者只是在地平線上——出現了陰雲,就沮喪氣餒、怨天尤人,那這個人就是膽怯、懦弱之輩。

我們的格言應該是這樣的:“在邪惡面前不要讓步,應該勇敢無畏地面對它。”(維吉爾語)就算是一件有危險的事情,只要它的結局仍然懸而未決,只要還存在得到一個更好結局的可能,那我們就不要膽怯、猶豫,而應該努力抗爭,正如我們只要還看到一小片藍色的天空,我們就不應對天氣感到絕望一樣。

的確,我們應該這樣說:“就算世界倒塌了下來,一片的廢墟也不會改變他的臉色。”

叔本華:幸福需要勇氣,也需要畏懼

別說生命中得到的各樣好處,就算是整個生命,也不值得我們為它如此心驚膽戰:

所以,他勇敢地生活,英勇地面對命運的打擊。——賀拉斯

但是,這有可能變得過猶不及:因為勇氣會釀成冒失放肆。

一定程度的靦腆畏懼對於我們在這一世界的生存是必需的,懦弱只是畏懼超出了限度而已。培根對於畏懼所作出的語源學上的解釋比保存下來的普盧塔克的論述更進一步,他的表達令人讚歎。他從“潘”——這擬人化的大自然——中引出這一點。

他說:事物的本性使所有的生物都具備了畏懼,這使他們得以躲避災禍,保存生命。

但是,這一本性卻不會懂得節制有度,它總是把無用空洞的害怕和那些有益的害怕混合在一起,所有生物(如果我們能夠窺見其內心),尤其是人類內心因此都充滿了這種大自然所共有的畏懼。

另外,這種大自然所共有的畏懼的典型特徵就是它並不清晰地意識到生髮這種畏懼的根據,它對這些根據是假設甚於認識。的確,萬不得已的時候,畏懼本身就成為畏懼的理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