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瓷器發展史,一部民族興衰史

關於瓷器的發展,我們首先應該從陶器入手開始介紹,那麼陶器和瓷器有何區別呢?有時二者的確難以區別,但是一般認為,主要區別在於製坯的原料和燒成的溫度。制瓷器的瓷土比較純良,燒成溫度比較高,因而瓷器的坯顏色白淨,質地密緻,不會吸水和滲水。而陶器的坯,則常帶有顏色,有時顏色甚至很深,質地比較疏鬆,能吸水和滲水。還有陶器上有時施釉,有時不施釉,而瓷器則常施釉。

古今瓷器發展史,一部民族興衰史

陶器圖

一、瓷器出現在何時

瓷器是我國古代偉大發明之一。它是由陶器發展而來的。那麼何時始有瓷器呢?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因為瓷器是逐漸發展來的,要確定地說某一個時代才有,是有困難的。殷周時代已有類似青瓷的器物,就其胎料、釉料、燒成溫度及各種物理性質而言,可說是原始瓷或原始青瓷,它是和南方的硬瓷有直接關係。江西清江吳城出土大批原始瓷器,其中最早的屬於商代中期。如果以比較成熟的瓷為標準,那麼可以說,大約在漢朝已開始從陶器過渡到瓷器,而魏晉時代已有很好的青瓷了。

傳世的古代青瓷,相當早的,有太平戊寅款的越窯瓷器。太平是三國時吳國孫亮的年號,那年十月改元永安,所以這青瓷器是十月以前產品,而青瓷發明年代又當在這以前。“瓷”字是到晉朝才有的,但如果因此說晉朝才有瓷器,那是錯誤的。

古今瓷器發展史,一部民族興衰史

古代青瓷

二、古代青瓷

青瓷的歷史是漫長的,歷代都有青瓷出土。就近代說,如1935年以後,浙江紹興發掘不少古墓,墓磚上有黃龍中、赤烏等三國時孫吳年號,發現了青瓷的“魂瓶”(墓葬物的一種),高達47釐米,釉比較厚,綠青色。這是比較原始的青瓷。1954年南京光華門外趙土崗出土青瓷的虎子(即盛尿的夜壺),刻有“赤鳥十四年會稽上虞國袁宜作”文字。這是越窯生產的。1953年在江蘇宜興兩座晉墓中,出土青瓷器27件,這批青瓷的坯和釉,經過化學分析,證明它們已和後世的瓷器很接近,這說明我國人民在晉朝已掌握優良瓷器的生產技術了。

在北方,青瓷的釉色和風格,又和南方的不同。北魏時的關中窯(在今西安)、洛京窯(在今洛陽),都生產白瓷。1947年河北景縣十八亂塚封氏古墓群中出土的瓷器,有青、黃、醬、綠等釉色,年代是483-587年。這些瓷器型制渾樸有力,和南朝產品的細膩玲瓏很不相同。

古今瓷器發展史,一部民族興衰史

古代瓷虎圖

三、唐朝瓷器

唐朝因為鑄錢,需要大量的銅,用銅製作日用器物就受到了限制。同時也因為經濟高度發展,在生活上也要求用高級瓷器。所以那時的制瓷技術,又在舊有基礎上大大地前進了一步。

現在來談談唐朝各地的名窯。唐朝李肇寫的《國史補》說:“內邱白瓷甌(就是杯子),天下不論何人都通用”。內邱,即今河北省內邱縣,當時屬於邢州,所以又名邢窯。這個北方有名的瓷窯,當時和南方的越窯齊名,是唐以後產瓷器的主要基地之一。《唐書》說:“邢州鉅鹿郡,本襄國郡,天寶元年(742年)更名,貢瓷器。”邢州屬縣8個。其中內邱、邢臺、鉅鹿都生產瓷器。而其中以內邱白瓷為最有名。邢窯也產青瓷,瑩淨有似景德鎮窯,因被白瓷聲名所掩,以至湮沒不彰。邢窯的白瓷,胎和釉都潔白,不帶一些顏色,唐朝陸羽說它“類雪類銀”,是當時貢品之一。據傳器底有“官”字或“新官”字的都是質量較好的進貢瓷器。

古今瓷器發展史,一部民族興衰史

唐代邢窯白瓷圖

南方的名窯比較多。其中如越(州)窯(在今浙江紹興),以青器最為有名,也曾為貢品。越窯青瓷歷代都極珍重,但今不多見,近年來浙江紹興古城村,慈溪鶴鳴場,餘姚上林湖等處,都有越窯青瓷出土。江西浮樑的昌南鎮(今景德鎮),以生產白瓷有名於世,今天仍舊是全國最著名的“瓷都”。據說,景德鎮在漢朝末年已開始制瓷。到了六朝,質量已有很高水平。至唐朝時名聲更大了。唐、武德年間(618-626年)昌南鎮的瓷器潔白而半透明,在當時的首都長安稱為“假玉器”。此外,在南方還有婺州窯(在今浙江金華),洪州窯(在今江西南昌),蜀窯(在今四川大邑),嶽州窯(在今湖南湘陰),也很有名。

四、宋朝瓷器

宋朝是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時代,對外交通和貿易也比唐朝進一步旺盛起來,這些都是促進制瓷發展的因素。宋朝瓷業,生產上的分工,比前朝更細。例如“合藥匠”就是配合釉料的工人,“火色匠”是專管窯內火候的工人等等。分工一細,技術易於專精,所以宋容在質量和數量上有超過前朝。據吉田光邦《景德鎮陶瓷生產與貿易》(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70)說:官窯的制瓷作業分十類,工人達1200人。民窯也有相類分工,但官營瓷窯規模較大而更精工。

古今瓷器發展史,一部民族興衰史

宋代鈞窯實物圖

宋朝名窯,除鈞窯已見前外,還有定窯(在今河北曲陽縣),生產白瓷,世稱“白定”。又因瓷器面上的花紋多種多樣,有用刀刻的,有用針挑刺的,還有用陶範印成的,所以又有“定州花瓷”的名稱。汝州有汝窯,以生產青瓷著名。政和間(1111-1117年)在京師建窯,名為官窯。南宋初年,在後苑修內司燒造瓷器,名內窯(在今杭州)。

宋朝瓷技的另一偉大發明是“匣體”的應用。匣體今天還在繼續用著,它是用耐火材料製成的體子,被燒的瓷坯艦放在裡面,再安放於審內。這樣,瓷器受熱均勻而又少和火焰直接接觸,所以成品較好。今天窯業上用匣缽,並不限於瓷器。其它窯器,甚至玻璃器,仍在用它。

古今瓷器發展史,一部民族興衰史

元青花圖

五、元朝瓷器

元朝歷史只有87年,制瓷技術大體上是宋朝的繼續。此時北方諸窯比較衰落,而南方諸窯,特別是昌南窯,則昌盛起來。另一特點是元朝疆域很大,瓷器銷遠而量大。元朝制瓷上有兩大成就,在釉色方面,出現了紅色的“釉裡紅”,這是民窯在舊的制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另一個成就是於釉藥中加鈷的化合物,鈷量少則呈淡青,多則呈深藍。

前代的青瓷,都非真正青藍色,自知道用鈷以後,才有深藍色。元朝用鈷,也是後來明、清兩朝著名的青花器的基礎。在今天,青花仍然用鈷,青藍色的玻璃也用。元朝的瓷器,現在保存的比較少,可能是元朝年代較短,瓷器產量較少而行銷區域又大的緣故吧?

古今瓷器發展史,一部民族興衰史

元釉裡紅雲龍紋環耳瓶

六、明朝瓷器

明朝和清朝初期,瓷器技術達到很高水平,這個時期可說是中國瓷器的一個黃金時代。

江西的景德鎮仍然是瓷業中心。封建宮廷都在那裡建廠,燒造瓷器,供宮廷使用,或頒賜大臣,贈送外國。窯數很多,有官辦和民辦兩類,而官辦的又有“御窯”和“官窯”兩種。宣德年間(1426-1435年),官窯據說有58座,民窯數則更多。據小林氏譯的法國教士所著的《中國陶瓷見聞錄》記載,清朝初年(18世紀初)景德鎮有窯3000座,清初唐英的《陶治圖說》也說有窯2300座。明朝末年大概就是這樣的情況。

古今瓷器發展史,一部民族興衰史

瓷器上的花紋圖畫,在明朝以前一般以單色的為多。到了明朝,因為採用原料更為廣泛,而且又善於利用火候,故能燒出種種顏色來。因此明清的瓷器常有三彩五彩的花飾。

總的說來,明朝制瓷技術遠遠超過前朝,其中最好的一般認為在成化、宣德年間,次之是永樂和嘉靖時代。在釉法和釉色方面,都在舊有基礎上又前進了一步,同時還巧妙地吸收外國技術,採用外國原料,因此尤有特色。瓷拓上施釉,舊時都用蘸法,到了明朝更發明了吹法,就是釉料用噴霧法噴在坯上,如同今天噴漆那樣。

古今瓷器發展史,一部民族興衰史

七、清朝瓷器

清朝前期,景德鎮仍然是全國瓷業中心。清朝政府也繼續在此設官窯。官窯因為不惜工本,質量一般較民窯為好,但民窯也有勝過官窯的,而且民窯數目多,生產量多,能大量行銷國內外。官窯以康熙(1662-1722年)、雍正(1723-1735年)、乾隆(1786-1793年)三朝中的為最好。嘉慶(1797-1820年)、道光(1827-1850年)年間,最初還能維持停滯局面,但道光末年以後。封建統治者昏庸殘暴,社會矛盾重重。再加外國資本主義侵入。大量舶來瓷器傾銷中國市場,因此景德的官窯、民窯便逐漸衰落下來了。

古今瓷器發展史,一部民族興衰史

瓷業的這種衰退趨勢,直至新中國成立,才被挽回,並取得迅速發展。千年來,從開掘瓷土到燒窯工序,除一部分沿用水力外,都是用人力,而解放後則一反這種情況,凡是可用機器的,都用上了機器。這是建國以來,我國勞動人民通過奮發圖強,忘我勞動所取得的碩果。從殷周到明清的瓷器歷史當中,瓷器的發展與興衰,見證了我們整個民族的興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