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是個開國皇帝,可為何會繼續沿用“漢”做國號甘願做繼位皇帝?

Avrola™


劉秀是開國皇帝,建立的王朝仍為“漢”,史稱“東漢”。在河北稱帝時,劉秀就以光復漢室為目標,尊奉漢元帝為皇考。從此,劉秀便以“漢”的名義消滅各路亂軍。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

正如劉秀的摯交鄧禹杖所說:

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

這番話恰恰切中了劉秀的心思。以漢為旗號,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招攬天下英雄;二是順應民心民意。

事實上,劉秀一開始也是這樣做的。早在宛城起兵時,劉秀就打出“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得到了大批豪強地主和農民軍的響應。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我們知道,漢代實行“推恩令”,逐步稀釋各諸侯王的封土和爵位。到了劉秀父親劉欽這一代,只謀得了一個濟陽縣縣令。儘管官位低微,但仍屬於名門大族一脈。

劉秀姓劉,這是前提,也是先天優勢。

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劉秀也不得不這麼做。劉秀起兵前,王莽改制已經得罪了大多數人,引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這大多數人中誰最有發言權?肯定是以士族大姓為代表的地主豪強。相對於新莽政權,他們更希望回到儘管腐敗但日子相對好過的西漢。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漢朝畢竟統治了數百年,大家心裡多少都會有所感情的。

這是大勢。生逢亂世,如果不順勢而為,就是作死。很多人都懂得這個道理。

當時起義主要分綠林和赤眉。綠林軍擁護建立的更始政權,更始帝劉玄是漢景帝時長沙定王劉發之後;赤眉軍擁立建始帝劉盆子,劉盆子是漢高祖時齊悼惠王劉肥的後代。他們都屬於西漢宗室,都可以打出恢復漢室的口號,甚至都有皇位繼承權,也都會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

但是,劉秀與二者又有所不同。劉秀更懂得協調與地方世家大族的關係,他不斷招引人才,最終形成了光武集團;也更懂得謀篇佈局,打出了很多類似昆陽之戰那樣以少勝多的戰績,這是劉秀的過人之處。

綜合來看,劉秀以“漢”為國號,順時順勢更順人心。所以,最後他成功了。劉秀成功後,一再宣稱繼承了西漢皇帝的法統,推動了很多與西漢類似的政策。從此,歷史上以“中興”開端的東漢便固定下來。

一百多年後,一個叫劉備的人物橫空出世,他也自稱漢室宗親,並以漢為旗號,到處奔走呼號,最終建立蜀漢政權。歷史的相似之處著實讓人驚歎不已。


史趣


劉秀是個開國皇帝,可為何會繼續沿用“漢”做國號甘願做繼位皇帝?

  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稱帝,建元建武,國號為漢,史稱“東漢”,也稱後漢。劉秀為什麼會沿用漢做國號呢?

  其實原因並不複雜,我簡單說說個人的看法。

  首先是因為劉秀的出身,他真的是漢室後裔。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他是漢景帝第六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和其他宗室一樣,劉秀的先祖,因為遵行推恩,遞降到他父親劉欽這一輩,只有濟陽縣令這樣的小官可當了,劉欽去世,劉秀兄弟們就都依靠叔父劉良撫養,成了徹頭徹尾的平民。(網絡圖)

  劉秀雖是平民,但畢竟姓劉,祖先是真正的闊過,和後世劉淵之類的冒稱,完全不同。如果漢家天下仍然是劉姓當家,他也許就一直做著小百姓,可王莽篡了漢,建立新朝,劉秀等宗室子弟起來和王對著幹,也就正常了。

  其次是漢這個旗幟好用。咱們中國人,行動先講究個名分,王莽行不義之事,天下人人得而誅之,但哪個名號,都沒有“漢”好用,因為王莽欺負人家孤兒寡母,奪的,是劉家的天下。人們心裡,對“漢”依然有著強烈的親和感。

  劉秀是個聰明人,也是個謹慎人,據《東觀漢記》載“上深念良久,天變已成,遂市兵弩”,公元22年十一月,“光武遂(從宛)將賓客還舂陵”,會同大哥劉縯,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舂陵正式起兵。

  更始元年即公元23年,宗室劉玄被綠林軍的主要首領擁立為帝,建元更始,複用漢朝旗號,籠絡了一大批人,劉縯及南陽劉姓宗室雖不滿,但只能靜觀其變。這支隊伍其實和東漢末的聯軍有點像,但為什麼沒有一開始就崩?一來是強敵在前,二來是漢的大旗不能隨便反。劉秀兄弟屈居其下,甚至是劉縯被劉玄殺掉,在力量還沒有到達優勢時,他也不能反。

  後來,劉秀甩開劉玄單幹,鄧禹勸他“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雖然劉秀在當時的處境並不好,各處都有稱帝的小政權,但是相較而言,劉秀的個人能力最出色,最能找最能扛,運氣也相當不錯,所以,最後,他取得了成功。

  劉秀起兵,劉秀軍對抗王莽,都是秉承一個原則,那就是重興漢室,所以,劉秀雖是東漢開國之君,卻也是沿續漢室,恢復漢家榮光,他的成功,固然離不開個人出色的能力,但與“漢”的號召力可分不開,所以,他以漢之名立國,是順理成章的事。

  個人淺見,拋磚引玉,期待朋友們的關注。


葉之秋


無他,名正言順耳!

劉秀,高帝劉邦九世孫,景帝劉啟第六子長沙定王劉發六世孫,高祖舂陵節侯劉買,曾祖鬱林太守劉外,祖鉅鹿都尉劉回,父南頓令劉欽,譜系清楚的漢室宗親,比劉備那種“漢室宗親”名頭靠譜得多。

劉秀本支,因武帝“推恩令”,自劉外開始,便沒有了爵位,成為平民,但是家世還是顯赫,世代為官,舂陵侯國自湖南零陵北遷至河南南陽後,舂陵子弟大都是南陽豪族,地方實力派,與地方其他豪強聯姻,不是沒有根基的普通人,劉秀母族樊氏就是當地數一數二的豪族,地方上有人犯事,逃到樊家,官吏都不敢上門捉拿。

 劉秀出生時,父親劉欽是濟陽令,後遷南頓令,好歹正兒八經的縣級官員,皇室宗親,雖然在劉秀九歲時就去世了但是劉秀兄弟依靠外家及擔任蕭縣令的叔父劉良,生活也是比較從容的。年輕時,劉秀就前往長安,成為太學生,學習“尚書”,並通曉大義。

漢末,元成哀平漸次疏於政事,荒嬉無度,朝政日益衰敗,諸帝昏聵不堪,多委政母族致使外戚逐漸掌握大權,其中成帝母族王氏最終獲得政爭最後的勝利。外戚王莽掌權之後,經其多年掩飾、沽名釣譽之下,終於在初始元年十二月(9年1月),自皇太子劉嬰手接受“禪讓”,奪取皇位,建立“新朝”,改元始建國。

王莽稱帝后,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史稱“王莽改制” ,其中有利有弊,而弊多利少,並有大量空想化、不切實際的制度,改制並沒有解決西漢末年以來的土地兼併以及流民問題,相反卻造成百姓無所適從,賦稅、徭役負擔相對於漢時更為加重,成千上萬的百姓死於非命,人心思漢越來越明顯,悲慘生活使百姓不得不鋌而走險,揭竿而起。

此時的劉秀,名義上還是皇室後裔,但已經是遠支旁庶,疏離一脈。其為人“多權略” ,處事謹慎。在旁觀了多年以後,劉秀眼見王莽倒行逆施,民怨沸騰,統治已經搖搖欲墜,經深思熟慮,天下確已大亂,劉秀方才決定起兵。 

新莽地皇三年(22年)十月,劉秀等人自宛城起兵,開始就明確打出“復高帝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其帶領賓客從宛城來到舂陵,會合長兄劉演,一起舉兵。  

劉秀兄弟起兵後,聯合南陽舂陵宗室子弟,史稱劉秀兄弟的兵馬為舂陵軍,主力即為舂陵劉氏宗親及和本郡豪傑,初期因物資奇缺,劉秀騎牛上陣,後世稱劉秀為“牛背開國皇帝”。舂陵軍先後與新市、平林、下江三軍進行了聯合,大破新莽軍,擴大了力量。 

新莽地皇四年、漢更始元年(23年),同為舂陵子弟的宗室劉玄,被綠林軍擁立為帝,建元“更始”,即更始帝。對此,劉秀長兄劉縯及南陽舂陵宗親極為不滿,但綠林軍人多勢大,強敵在前,只得暫且作罷。更始帝授劉縯大司徒,授劉秀太常偏將軍。 更始政權複用漢朝旗號,大震新莽,王莽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發精兵四十二萬,直撲向昆陽宛城,欲消滅更始政權。 

同年五月,劉秀從陽關(今禹縣西北)撤回昆陽,此時新莽軍已逼近,劉秀率十三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調集援兵,後有步兵、騎兵一萬七千精兵赴援昆陽。 

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強大,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耶!”於是向昆陽城發起進攻。昆陽守軍別無退路,堅守危城。

新莽軍久戰疲憊,銳氣大減。劉秀於六月初一率領步騎萬餘人馳援昆陽。親率千餘精銳為前鋒,反覆猛衝,斬殺王莽軍千餘人,漢軍士氣大振。

隨後劉秀又以勇士三千人,迂迴到敵軍的側後,偷渡昆水(今葉縣輝河),向王邑大本營發起猛烈的攻擊。王邑依舊輕敵,下令各營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自行和王尋率及萬人迎戰,王邑兵馬陷入困境,王尋戰死,諸將未敢出援。昆陽守軍見城外漢軍取勝,乘勢出擊。新莽軍大亂,紛紛奪路逃命,互相踐踏,積屍遍野。新莽軍萬餘人涉水被淹死,滍水為之不流。 新朝號稱百萬大軍的主力覆滅於昆陽城下,天下震動,新莽政權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混戰之中,新朝覆滅。 

正當劉秀在馬不停蹄的攻城略地時,噩耗傳來,長兄大司馬劉縯被更始帝殺害。劉秀遭受打擊之下,強忍悲傷,益發謙遜,悲憤不形於色, 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更始帝謝罪,彰顯其隱忍負重、韜光養晦的本色。

漢更始元年(23年)十月,更始帝劉玄遣劉秀行大司馬事北渡黃河,鎮慰河北州郡。劉秀在他人協助下,攻破了邯鄲,擊殺割據政權首領王郎。劉秀在河北日益壯大的實力,使更始帝開始不安,於是遣使至河北,封劉秀蕭王,令其交出軍隊返回長安。劉秀以河北未平為由,拒不領命。 並授意部屬將更始帝所派替代自己及接管河北者斬殺,收編其兵馬,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  

接著劉秀與佔據河北州郡的銅馬、尤來等農民軍展開作戰,擊敗對手後迫降數十萬銅馬農民軍,將其中的精壯編入軍中,實力大增,此後劉秀被稱為為“銅馬帝”。 

漢  更始三年、建武元年(25年)六月,“跨州據土,帶甲百萬”的劉秀在眾將擁戴下,於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固城店鎮)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 一是本就身為高帝后裔,孝景皇帝七世孫,二是 表重興漢室之意,所以劉秀建國沒有取用“蕭”或者“舂陵”以至其他字號為國號,而是仍然使用“漢”的國號,重建漢宗廟,以孝元皇帝劉奭為皇考,再立漢社稷。

後世史家稱後漢、東漢,劉秀也被後世子孫上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兩漢諸帝,只有高皇帝劉邦、光武皇帝劉秀,因一個開國,一箇中興,沒有加諡號孝字,這可以看出劉秀得功績之高!)

經過十二年的征戰,至建武十二年(36年),劉秀先後消滅赤眉建世政權(假手滅更始政權)、梁王劉永、齊王張步、海西王董憲、朔寧王隗囂、隗純、成家皇帝公孫述,統一全國、克定天下。自新莽末年以來四分五裂的中華再次歸於一統。

統一後的劉秀,勤於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 發佈釋奴令和禁殘令,自西漢末年以來,失地平民淪為奴婢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漢末戰亂之後土地荒蕪、人口又不足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並實行輕徭薄稅,減少租徭役,興修水利。罷免貪官汙吏,加強中央集權,裁撤官吏,合併郡縣,極大的減輕了人民的負擔。至建武中元元年(56年)劉秀崩逝前一年,漢在冊戶口人數達到了兩千多萬,比其即位時增長了一倍還多,國家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所以後世史學屆稱劉秀統治時期為“光武中興”。又因其間國勢昌隆,號“建武盛世”。

贊曰:炎正中微,大盜移國。九縣飆回,三精霧塞。人厭淫詐,神思反德。光武誕命,靈貺自甄。沈幾先物,深略緯文。尋、邑百萬,貔虎為群。長轂雷野,高鋒彗雲。英威既振,新都自焚。虔劉庸、代,紛壇梁、趙。三河未澄,四關重擾。神旌乃顧,遞行天討。金湯失險,車書共道。靈慶既啟,人謀鹹贊。明明廟謨,赳赳雄斷。於赫有命,系隆我漢!------《後漢書 光武帝紀》





伯虎42


首先,我覺得繼位皇帝的提法不妥。漢光武帝劉秀開創了東漢王朝,雖以漢為國號,但不能算是繼位皇帝,因為東漢嚴格算來談不上是西漢的延續。畢竟西漢與東漢之間還隔著一個王莽創建的新朝,並且東漢的江山是劉秀憑藉自身打下來的。從光武帝劉秀的廟號“世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祖”的意思是開創,說明了東漢是一個新政權。

說完題外話,接下來我們開始談談他為何繼續沿用“漢”為國號?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點:

漢朝時期傳統宗族觀念對劉秀的影響

族者何也?族者湊也,聚也,謂恩愛相湊也。上湊高祖,下至玄孫,一家有喜萬家聚之,合而為親,生相親,死相哀痛,有會聚之道,故謂之族。--《白虎通·宗教》

古人非常重視傳統的宗族觀念,宗族的一個重要載體便是血緣和姓氏。自上古時期人類宗族就有血濃於水的感情觀念。兩漢時期,生產力相對低下,自然災害頻發,戰禍不斷,單憑個人能力很難在那個亂世生存,唯一可以仰仗的便是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宗族。宗族有喜事,大家一起慶祝;宗族有人去世,大家一道協助辦理善後。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眾人拾柴火焰高,說的大致就是這個道理。

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後漢書·光武帝紀》

從《後漢書·光武帝紀》中的記載我們可以發現,劉秀算是西漢高祖皇帝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兒子長沙定王劉發這一脈。雖然是西漢皇族的旁述遠脈,即使血緣關係再淡薄,這也是貨真價實的皇族後裔。並且劉秀也姓劉,往遠了說這也都是劉氏一族。劉秀在心底其實是認可自己是劉氏皇族一脈的傳承。


所以,當劉秀南征北戰結束了新莽末年割據混戰的亂世開創了統一的東漢王朝後,他心裡是認可自己對劉氏皇族這一脈的貢獻的。畢竟這也算是光復了自己的宗族,這是一份莫大的榮耀。所以傳統宗族中光宗耀祖這一思想對其以漢為國號起了一定的作用。

西漢前中期的繁榮盛世對劉秀的影響

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名數,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復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訓辨告,勿笞辱。民以飢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漢書·高帝紀》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戰勝項羽及全國各地的割據勢力,終結了紛爭的亂世,創立了自秦朝以來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一統王朝--西漢,這份功勞足以讓劉邦彪炳史冊。

劉邦上臺後,大部分政策沿用秦朝時期已有的。但有一點不同就是,相較於秦朝時期嚴苛的律法和繁重的賦稅,西漢初年更加註重輕徭薄稅、休養生息,積極恢復經濟。劉邦命令之前在深山躲避戰禍的百姓迴歸故里,恢復以前的田宅和爵位;對於之前被貶為奴隸的人則恢復為普通人。這一系列注重民生的政策為西漢王朝的強大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開局。

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史記·平準書》

到了漢文帝和漢景帝兩代帝王這裡,延續劉邦制定的寬鬆的政策,勤勉治國,勵精圖治。關心農業發展,減免農民賦稅,注重“以德化民”,致使國家經濟得到了極大發展,創建了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的第一個繁榮昌盛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文景時期國家有多富裕呢?由於年年豐收,倉庫裡的糧食多的都裝不下了,最後堆在外邊的都腐爛了;府庫裡的錢財,實在是太多了,最後連穿錢的繩子都爛了。

如此繁榮盛世,可想而知對後人劉秀的影響有多大。身為帝王,誰不想治下的國家太平永昌,萬邦來賀?劉秀以漢為國號,也表達了他的宏圖之志,那就是再現西漢前中期的盛世之局,做一個名留青史的偉大帝王。

宣示政權的合法性,籠絡民心、軍心,獲得足夠的政治資本

自漢高祖劉邦創立西漢算起,西漢帝國統治全國達二百一十年。如此長的一段時間,漢朝的統治早就在普通百姓心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況且西漢大部分時期政治開明,百姓安居樂業,如此盛世自然深得百姓擁護與懷念。誰掌握了民心,誰就贏得了天下。

王莽篡位,秀髮憤興兵,破王尋、王邑於昆陽,誅王郎、銅馬於河北,平定天下,海內蒙恩--《後漢書·光武帝紀》

我們來看一下劉秀起兵原因,王莽篡奪了西漢皇室的帝位,大逆不道,對於如此之人,自己是“發憤興兵”,是為了替漢家皇朝清除奸佞。所以,劉秀起兵所打的旗號便是匡扶漢世,恢復大漢王朝昔日榮光,這與劉備的起兵形式如出一轍。

如此一來,劉秀起兵爭奪天下過程中,自然是得到了西漢舊臣以及全國百姓的支持。有了如此強大的後盾,劉秀自然如魚得水,聲勢如日中天。所以,當他創立東漢後,為了宣示自己政權的合法性,繼續獲得百姓擁戴,最好的辦法就是繼續以漢為國號了。


歷史縱論


皇圖霸業一杯酒,昆陽城下馬如龍

漢光武帝劉秀,起於阡陌,白手起家,最終建立了東漢王朝。毫無疑問,劉秀就是東漢的開國皇帝。這從他的廟號也可以看出來。除了身上有漢室的血脈之外,劉秀所擁有的一切,都來自於他的努力奮鬥,沒有依靠祖先的餘蔭,如果他用新的國號,也無可厚非。

但是,如果我們對東漢末年及王莽新朝統治期間的一系列事件進行回顧,再結合當時的天下大勢,就會發現定號為“漢”,體現了劉秀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洞察現實的敏銳眼光,使東漢初立便能夠迅速穩定人心、鞏固政治,天下歸心。

一、從倫理綱常來講,劉秀是皇室血脈

如果從血脈傳承來講,劉秀毫無疑問是漢室後裔。從譜系來看,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他是漢景帝第六子劉發一脈。由於漢朝特有的分封政策,到了劉秀父親這一輩,只是個小小的縣令,而劉秀則完全變成了白身的平民。

但成為平民並不代表著劉秀的身份就是平民,高祖後裔的名份,實際上為他掃平了無數登基為帝的障礙。我們可以想一下,為什麼劉備始終把自己“中山靖王”之後的句號掛在嘴上?這個稱號可能並沒有太多現實的好處,但在人心正統上,卻有著異乎尋常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1. 王莽在公元八年篡漢,建立新朝,客觀來講,王莽的治理政策是極其超前的,卻因為脫離了現實基礎變成了空中樓閣,最終導致百姓流離失所,天下大亂,軍閥混戰、義軍四起,可以說王莽已經失去了人心,百姓對前朝的思念日甚一日。

  2. 劉秀經歷了數十年的努力之後,終於登基為帝,他以漢為號,實際上是承認了自己漢室後裔的身份,這個身份可以讓他借前朝餘澤,天然就有了當皇帝的“合法性”“正統性”,迅速得到老百姓的承認。

  3. 劉秀雖然是開國皇帝,完全可以用新的國號,但是用“漢”為國號,對他來講是沒有任何影響,其它的漢宗室也不可能自大到來爭這個皇位,沒有任何人能夠威脅他的位置,可以說這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做法,又何樂而不為呢?


任何一個開國皇帝,在奪取皇位的過程中都會面臨一個“合法性”的問題,劉邦芒碭山斬白蛇,編出赤帝之子斬白帝之子的故事,用鬼神之說來讓自己獲得老百姓的承認,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劉秀就沒有這個苦惱,他高祖後裔的身份人人皆知,根本不需要編造什麼神話故事,現成的政治資源擺在這不用,那不是傻子嗎?所以當取得了天下之後,劉秀根本沒有過多的思考就決定以“漢”為國號!

二、從現實利益來講,奉漢起義是大趨勢

公元23年,劉秀和哥哥劉縯拉起大旗,起兵反抗新朝。從當時天下的形勢來看,兄弟二人的實力相對弱小,於是投奔了勢力最強大的綠林軍。而綠林軍是奉劉玄為帝,如果劉玄是個精明強幹的皇帝的話,那就沒有劉秀什麼事了!

可惜,劉玄當了皇帝之後,卻暴露了荒淫無智、胡亂作為的本質,他殺了立下大功的劉縯,讓綠林軍人心惶惶。卻偏偏放過了劉秀,最終劉秀逃往河北,正式邁開了逐鹿中原的腳步。

  1. 綠林軍雖然是農民起義軍,卻始終著著強烈的正統認同,他們沒有一個將領敢於稱帝,而是擁立了同樣是漢皇室血脈的劉玄,並將光復漢室作為政治口號和行動指導!這實際上也代表了當時大多數老百姓和義軍的想法。

  2. 除了綠林軍之外,當時還有一股較大的勢力是赤眉軍,他們同樣擁立的是有漢室後裔劉盆子。赤眉軍為什麼要這樣做?劉盆子有什麼能力?無非就是借用劉盆子來獲得號召力罷了。假設赤眉軍能夠取得勝利,難道劉盆子真能當皇帝嗎?


  3. 劉秀在大哥被劉玄殺害後,偽裝得老老實實,卻暗中運作跑到了河北,河北豪傑皆來景從!那些人為什麼服他?除了劉秀昆陽之戰大勝的威名之外,就是因為劉秀有著天然的正統性。此後,劉秀先後平定了赤眉軍、公孫述、王朗等勢力,他的漢室後裔身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劉秀之所以離開劉玄和綠林軍,是因為劉玄已經對他動了殺心,他殺了劉秀的大哥,難道不怕劉秀報復?只是一時找不到藉口而已。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綠林軍即便取得最後的勝利,劉玄也不可能稱帝,將來必然釀成大亂,不如及早抽身。

此時,劉秀已經有了自起爐灶的影響力和實力,河北群豪固然有實力、有兵力,卻缺乏一個能夠將它們凝聚在一起的人,這個人無疑就是劉秀。至於劉秀一到河北,四處豪傑來投,真相很可能是劉秀兄弟早已經在河北暗中經營的原因!

三、從政治邏輯來講,繼承漢統是必然

王莽篡漢為帝,其忠心耿耿的面目終於圖窮匕現,他依靠手中掌握的軍隊確保了自己的統治,但是並沒有獲得民心的支持, 大多數老百姓在流離失所、戰亂四起的時候,更加思念漢朝的文景之治等盛世。

自漢高祖劉邦始,就不斷地用各類神話傳說和儒家正統之說來強化自身統治的合法性、神聖性,並且不遺餘力地推行了數百年,讓當時的人們早已經習慣了自己是漢室子民的身份,劉秀以漢為國號,正是出於這個考慮。

  1. 漢朝並不是華夏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但是封建王朝第一個盛世卻出現在漢朝,漢朝的文景之治、漢宣中興,造就了漢朝的強盛與富庶。生活在王莽新朝的老百姓很容易就有了對比的心理。

  2. 定國號為漢有助於安定民心。民心是個非常奇妙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卻有著強大的力量,能夠改朝換代,能夠掀起滔天巨浪。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所謂的民心又是那麼容易被操縱、被蠱惑,既然民心思漢,那就順應民心以漢為國號唄!


  3. 劉秀以漢為國號、自身又是漢皇室後裔,在統治的正義性、正統性上,天生就有身份優勢、政治優勢和認同優勢,既有大義名分,又手握精銳部隊,他當皇帝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政治家衡量得失,沒有對錯,只有利益!

劉秀立漢之後,並沒有出現某些朝代那樣的紛亂,整個天下迅速歸漢,東漢王朝在短時間內呈現了四海安寧、天下歸一的盛世景象,立國號為漢,充分顯示了劉秀的政治智慧。

劉秀被稱為漢光武帝,被視為中興漢室的皇帝,國號為漢,不僅為他贏得了臣下的支持,更迅速獲得了前朝遺臣的歸附,讓華夏再次形成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而劉秀亦成為歷史上難得的英明之主。

許多人把劉秀稱為位面之子,認為他能夠成為皇帝是運氣所致,然而,當我們回看劉秀的一生,他的每一步都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它的每一次戰役都兇險萬分,他面臨的對手更是強大無比,所以,與其說劉秀是位面之子,不如說他是一個自強不息的五好青年!


脂肪故事


首先是因為劉秀的出身,他真的是漢室後裔。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他是漢景帝第六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和其他宗室一樣,劉秀的先祖,因為遵行推恩,遞降到他父親劉欽這一輩,只有濟陽縣令這樣的小官可當了,劉欽去世,劉秀兄弟們就都依靠叔父劉良撫養,成了徹頭徹尾的平民。

其次是漢這個旗幟好用。劉秀沿用漢國號,更能讓其站在正統地位,從而能更好的籠絡人心,引來別人的效力,畢竟站在漢朝這一邊的人不在少數。古人的忠貞就是這麼神奇!皇權神授,正義之師,打哪兒都是有理的。咱們中國人,行動先講究個名分,王莽行不義之事,天下人人得而誅之,但哪個名號,都沒有“漢”好用,因為王莽欺負人家孤兒寡母,奪的,是劉家的天下。人們心裡,對“漢”依然有著強烈的親和感。



地皇三年(22年)十月,劉秀與李通從弟李軼等人從宛城起兵,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更始三年(25年)六月,已經是“跨州據土,帶甲百萬”的劉秀在眾將擁戴下,於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固城店鎮)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為表重興漢室之意,劉秀建國仍然使用“漢”的國號,史稱後漢(唐末五代之後也根據都城洛陽位於東方而稱劉秀所建之漢朝為東漢),劉秀是為漢世祖光武皇帝。


血祭軍鑑


這是因為劉秀是漢景帝的後裔,作為漢室宗子,恢復大漢朝是他早有的夢想。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推行改革,但是不切實際的政策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迫使人民造反,全國各地都爆發了農民起義。此時流落民間的劉秀也乘機起兵,並帶人加入了綠林起義軍的隊伍中。因為劉秀熟悉兵法,飽讀詩書,所以很快劉秀就在起義軍中脫穎而出。在決定起義軍生死存亡的昆陽之戰役中,劉秀運用計謀打敗了王莽的四十萬大軍。這一場大戰徹底瓦解了王莽的絕大部分軍事力量,而起義軍卻顯示出了勢不可擋的氣魂。

此後,劉秀帶領一支隊伍向河北進軍,先把王朗打敗,後又降服了“銅馬”軍,歷經千難萬險,終於統一了天下,結束了多年的戰亂紛繁的局面。劉秀把都城定在洛陽,作為漢室宗子,他試圖恢復大漢朝的赫然巨威。因此他登基後,針對國家百廢待興的局面,實行了一系列的休養生息政策,減免賦稅、提倡節儉等。同時在文化上,沿襲西漢的做法。重又建立了太學、儒家地位再次受到尊重、節義觀念得到提倡。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幾年後,國家又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景象。劉秀在位三十三年,溢號是光武,因此人們把他的功績稱為“光武中興”,把他建立的正權稱為“東漢”。



半個南山人


其一、他本就是漢室後裔,沿用漢號,無可厚非。

劉秀,本是皇室後代,是劉邦第九世孫。

劉邦開國後,採用郡縣制和分封制兩種體系。時間久了就導致諸侯王會慢慢坐大,比如景帝時就有七王之亂。

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了中央集權,增強對地方的控制,頒佈了推恩令。

推恩令意思就是說分封的諸侯王,必須將自己的土地分給後代,到了最後土地越分越小,最後就成了庶人,與平常老百姓無異了。

劉秀就是如此,他爹只不過是一個小縣令,到了他頭上已無地可分了。

其二、沿用漢室國號有利於籠絡人心。

劉秀自劉玄手中北上後,開始籠絡人心,招兵買馬,不久便統治了河北之地。他雖然稱帝,但此時關東有綠林好漢扶持的更始帝,還有割據的劉永與青州的張步,隴右有隗囂,巴蜀有公孫述。

這些佔據一方的軍閥,都是劉秀的心腹大患。劉秀沿用漢國號,更能讓其站在正統地位,從而能更好的籠絡人心,引來別人的效力,畢竟站在漢朝這一邊的人不在少數。古人的忠貞就是這麼神奇!皇權神授,正義之師,打哪兒都是有理的。

所以雖然他是開國皇帝,卻仍然沿用了漢朝國號。雖然是沿用,但並不妨礙他的一世英名,漢朝中興之主,後人稱之為光武帝。


更多精彩歷史,盡在愚人之娛。期待您的關注哦!


愚人之娛


西漢末年,王莽趁著皇帝幼小,玩弄權術,迫使漢孺子劉嬰禪位,幾乎沒有動用兵卒竊取了西漢的江山。然王莽深受“古文經學”的影響,希望通過改制來複興西周的“周禮制度”,結果王莽改制失敗,百姓苦不堪言,人心思漢。

在此天下大亂的基礎上,劉秀作為新一代起義軍代表走向歷史舞臺,推翻了新莽統治,建立了“東漢政權”,藉此我們展開細說為什麼劉秀作為開國皇帝,仍沿用“漢”為國號而不是其他呢?

規則下的“自定義”

熟讀歷史的人均知道,“東漢”前後“西漢”,“東周”前後“西周”,隨後“西晉”與“東晉”、“西魏”“東魏”與“北魏”、“北宋”與“南宋”,在此可以看出古代的朝代,國號加具體的“方位詞”變成另一個朝代是很正常的現象。這種現象,酷愛史學的我,稱之為規則下的“自定義”。

同時,有史料記載:西漢京都長安,東漢京都洛陽,洛陽位於長安之東,史學家為其方便研究,按著朝代制定規則,稱劉邦建立的朝代為西漢,劉秀建立的朝代為東漢,兩者統稱為漢朝,其歷經400餘年。

故此,我們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為何兩個獨立的政權,卻同為漢朝,有東西之分。可見,歷史為了被記錄,如同我們學習設置一個容易區分或是易於記憶的技巧來方便記憶和掌握。

“興復漢室”的正義之師

縱看中國歷史朝代的更替,很容易發現一點,即一個政權被推翻或幾個政權並存,總有一個看似很“道義”的說辭。比如,武王伐紂,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兩個不同的姓氏,處於道義必會說“代表上天消滅你”即商朝君王殘暴無道,致使百姓流離失所。然周朝藉此即將崩潰的商朝,聲稱其失去人心,天將有亡商之意,人言周天子之愛民,故人心離商向周。

同時另一種取代即為“復興某某朝代”,故古有“興復漢室”、“反清復明”等之言,這些其實都是推翻一個朝代的藉口,而漢光武帝劉秀、三國劉備均是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推翻政權或是討飯某些政權統治。

還有一種推翻一個朝代的方法,只是被後人所臭罵,即為“篡漢”,王莽、董卓、曹操等均有篡漢的史料記載。可見,沒有找到一個好的“藉口”或是“旗號”,即便推翻的政權,建立新的朝代,也有“竊國”之閒。

而漢光武帝劉秀幼年在太學深造,酷愛《尚書》,這點常識性的知識還是找到的,故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建立新的政權,取名為“東漢”再好不過了。

漢室宗親,方為“東漢”

王莽篡漢,西漢覆滅,然西漢推行的“推恩制度”讓沒有權勢的“皇室宗親”如劉備、劉秀等如同百姓。可歸其先祖,劉秀為高祖的幾世孫這個不變的事實是無法改變的。

有《後漢書》記載: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發生舂陵節侯買,買生鬱林太守外,外生鉅鹿都尉回,回生南頓令欽,欽生光武。

可見,漢光武帝劉秀為高祖的九世孫,其父親為劉欽。劉秀推翻新莽政權,作為高祖的九世孫,建立國號為“東漢”,是毋容置疑的,同時漢光武帝一稱號也可看出,劉秀有“光復”漢朝的意願。

漢室宗親,興復漢室成功國號為漢,加以區分稱之為“東漢”,是一種孝道,符合推翻新莽時興復漢室的“旗號”,也符合古代朝代國號取名的“自定義”。

評價

劉秀為開國皇帝,推翻新莽,擊潰各方諸侯勢力,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自立國號再正常不過了。然繼續沿用“漢”做國號甘願做繼位皇帝,是一種“興復漢室”的“言必信行必果”的結果。同時身為九世孫,劉氏基業被他姓篡去,如今將其奪回,有不辜負祖先的寄託,甘心做繼位皇帝也是一種儒家的“孝道”。

同時史學家為了研究漢朝文化、軍事、政治等將其與劉邦建立的西漢區分開,遂將其為“東漢”,只是一個稱號。歷史被記載的是精髓,是智慧,不是一味的創作“新詞”。

藉此,個人對劉秀評價很高,史料記載劉文叔器宇軒昂,文韜武略,集謀略與智慧於一身,尤其帶領三千將士,戰勝王邑的42萬新莽大軍,以少勝多的昆陽之戰永存史冊;同時“雲臺二十八將”及其他功臣沒有被殘害,均能養老,可見劉秀之心胸也。

參考文獻:《後漢書》、《資治通鑑》、《漢書》等。


史家說


漢是一杆大旗,是號召天下萬民積極響應的集結號,劉秀當時能夠成事,除了依靠自身卓越才能之外,更是依靠劉氏子孫的名號,當時天下大亂,民心思歸,民心思漢,說明漢朝經文景之治,及至武帝鼎盛,人們對於身為漢民有著安全感,自豪感,而紛紜亂世,戰火不斷,王莽新朝的稅賦繁重更是讓民眾處於水深火熱中。漢朝氣數未盡,所以東漢才能得以建立和延續。到後來曹魏政權篡漢自立,不但沒有太多民心民意反對,反而人民樂於在曹魏政權下生活,得民心者的天下便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