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項羽最後為何自刎烏江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這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最終結局,垓下被圍,四面楚歌。那麼曾經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西楚霸王,為何會落得如此結局呢?

首先,性格決定命運。

毫不客氣的說,項羽在情商和智商兩方面,都是個低能兒,下面是他的幾大性格缺陷

第一,性情浮躁,項羽從小由他的叔父項梁帶大,項梁問他想學什麼,他說想讀書,結果讀了一陣放棄了,項羽又說要練武藝,然後練到一半又半途而廢,最後說要學兵法,然後又不了了之。由此可以見,項羽的性情和我們的一些現代人一樣,極其浮躁,難成大器。

第二,軟弱,優柔寡斷。作為軍隊統率,他並沒有將領該有的果斷剛毅,楚漢相爭時期,項羽綁了劉邦他爹,要挾劉邦再不投降就把你爹煮了,劉邦卻面不改色的說,你我過去曾為兄弟,我爹也就是你爹,你若想煮了咱爹,記得給我留口湯喝。項羽大怒要開煮,這時手下卻說劉邦如此不要皮面,殺了他爹也無甚用,只會增加禍患,項羽就又不煮了。

除此之外還有項羽在推翻秦朝統治以後,目光短淺,策略錯誤,企圖恢復春秋、戰國時代的封建貴族政治,封立十八個諸侯王,搞分裂割據,把統一的中國倒退到割據分裂的舊時代裡去,違背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項羽殘暴無比,多次屠城,濫殺無辜,失掉民心。尤其在鉅鹿大戰中獲得大勝後,於新安用狡詐的辦法把已經投降的二十多萬秦軍全部活埋。激起了關中秦民的憤慨,他們怨恨項羽殘暴,更堅決擁護劉邦,惟恐項羽得勢。項羽雖然在軍事上大勝,但政治上卻大敗了。

項羽在一些戰鬥中暫時取勝,全憑自己的勇力,不會用人,更輕視貧寒出身的人。項羽發怒時,大喝一聲,在他旁邊的上千個人,都會被他鎮懾得不敢動彈,但他不會懂得如何使用有才能的謀士良將,這只不過是匹夫之勇。

項羽待人仁慈有禮,言語溫和,但獎罰不明。有人生了病,他會同情得流下眼淚,會把自己的飲食分給這個人;但是等到他所用的人立了戰功,應當封賞時,他卻把已經刻好的印信拿在手裡,捨不得給人家。

項羽沒有建立鞏固的後方,在戰略上處以被動地位。如他滅秦後就往東走了。有人勸他留在關中這個地方,可以建都成就霸業。但他不但不聽勸,反而還說:“人富貴不回故鄉,就如同穿了錦繡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別人誰知道呢。”給果建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失卻了關中這塊寶地。

目光短淺、自滿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吒風雲的將軍,卻不具備一種帝王的胸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