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說人皆可為堯舜,季羨林說壞人是不會改好的,你認為呢?

鵬友程


個人表達一點膚淺的認識!

類似這般善惡秉性及天性逆轉的問題,我估計,自人類誕生以來就有了。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王守仁及季大師,也只是大千世界中的一花一葉,他們表述的觀點,著書立說乃至創立門派,無非也就表達了一部分人對世界的看法而已。說其神聖,那是因為他用了智慧縝密思維將他所認識到的世界,以文字或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再宣揚出去。如同蒲公英的種子,在滿世界裡飛揚,當它思想的光輝照亮到一片渴望光明的黑暗時,便落地生根,發芽成長,就有了傳承和延續。

這個世界上,除了善的種子,也有惡的種子。因了不同的成長境遇,和後天的不同際遇,對世界的認識,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轉換。有立地成佛的,也有因愛轉恨而至墮入魔道的。

世界裡,矛盾著呢!按照矛盾論來說,世界的發展,本就是矛盾推動前進的。人人都在盼望一個唯善的理想時代,可能終究是一種善良的願望!


空谷幽生


季羨林曾經撰文說:“根據我的觀察,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並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我還發現,壞人是不會改好的。”,這就是季先生的“壞人論”。

“人皆可以為堯舜”是孟子最早說出來的,王陽明說的是“滿街都是聖人”,是同一觀點的不同表述,這是王陽明的“聖人論”。

我想起了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認為,王陽明的“聖人論”是一種人性“應然”的信念,季羨林的“壞人論”則是一種人性“實然”的判斷。兩者立場不同,觀點自然就不同!

正如季羨林說自己長壽的秘決是奉行“生命在於靜止”,而侯仁之卻說自己的長壽秘決是奉行“生命在於運動”。

我不否定季羨林的“壞人論”,但我依然善良地相信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梁漱溟臨終前曾問道:“這個世界會好嗎?”答曰:“會好的!”





雲潤春天


我認為他們說得都有道理。只是他們所處時代、環境、地位和立場等不同罷了。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簡單地瞭解一下王陽明是何許人也。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等等,他有多種耀眼的頭銜,並且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對於他的“人皆可為堯舜”的觀點,我是認同的。

其實這句話最早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下》,作者的意思是鼓勵人們思想向善,人人都可以有所作為。王陽明只是借用了這句話來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

其次,我們再來看一下堯舜,他們是古史傳說中的聖明君主,我想王陽明的本意並不是說人人都能成為聖明的君主,他應該和孟子的思想是一至的,他認為人人都能有所作為,甚至成為英雄或者聖人。在今天看來這句話仍然有一定道理,並不過時。

王陽明認為每個普通人都能有機會變成為被人崇拜,被人尊重,有所作為的人。其實這一點在今天的“抗疫”戰鬥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一些普普通通的醫生和護士身臨前線,成為了不怕吃苦不怕犧牲的白衣戰士和白衣天使,難道他們不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嗎?難道他們不是我們的人民英雄嗎?難道他們還不能受到人民的崇敬嗎?

丨毛主席在《送瘟神》詩中有這樣的詩句:“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這裡的“堯舜”,其實就是指平民英雄,難道不是嗎?

然後,再看看季羨林,他是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國學大師、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等等,他的思想學說在當代也有較大影響,所以他所說的每句話,他所闡述的每一個觀點,都會被人們注意和研究的。他說“壞人是不會改好的”,這一觀其實與王陽明的“人皆可為堯舜”並不矛盾。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犯了罪,坐了牢,刑滿釋放回家後,仍然不思悔改,繼續做壞事,最後又被關進了監獄,甚至反反覆覆,這種人在現實社會中也是屢見不鮮的。所以季羨林的觀點沒有錯。

而王陽明的觀點是一種教育和鼓勵,主要是教化那些碌碌無為的人,想讓他們成為社會有用的人,並不是說人人真的都能成為堯舜那樣的人

所以說他們的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


閆懷東


“人人皆可為堯舜”,是亞聖孟子給人們定的一個很高但似乎可以實現的奮鬥目標。說它很高,正如孟子所說的,“聖人,人倫之至也。”也就是說成為聖人是做人的最高的境界了。說它是可以實現的,那是因為孟子認為,人與禽獸的本質差異在於人有內在固有的道德品性。他說:“仁義禮智,非由我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告子上》)也就是說,在孟子看來仁義禮智等善性良知是天賦於人而生來固有的,不是其他外力所強加的。人之所以喪失良心,是因為後天不善於保養的緣故。孟子還認為“聖人”“與我同類。”(《告子上》)他說“舜,人也,我,亦人也。” (《告子上》)正因為此,他主張“人皆可以為堯舜。”(同上) 至於如何才能成為聖賢,儒家認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們只要修身養性,“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都可成為堯舜那樣的聖賢。

然而,千百年來真正修成正果,稱得上聖賢的卻寥寥可數。因此,後人又說,人人皆可為堯舜,不必人人皆聖賢。人皆有成賢之性,故曰人人皆可為堯舜。但人之為人,各有其性,聖賢不時出,必有其事而後有之。也就是說,雖人人皆有成為聖賢之性,然而聖人卻須待時而出,我們只需修成聖賢之性,而不必追求真的成為聖人。



逗殼視頻


王陽明說人皆可為堯舜,季羨林說壞人是不會改好的,你認為呢?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精通儒、釋、道三教,創造了“心學”,是明代著名的理學家,“天人和一”就是他的著名思想。王陽明具有豐富的人生經歷,官至兵部尚書,所以他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

季羨林是現代著名的學者,北京大學的教授,精通梵文,是我國現代著名的國學大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老家是山東,標準的山東人。季老因為年輕時特殊的生活經歷,對人生自然有不同於常人的理解。

回到題目上來,我認為兩位大師的說法都對,只是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王陽明說人皆可堯舜可從兩個方面理解

(一)符合儒家關於“人之初性本善”的論述。儒家思想認為,任何人在出生之初本性都是善的,只是在漫長的人生歷程中,有的人學壞了而成為壞人,有的人繼續保持良好的品性而為好人,好人當中有的還更加聖潔而成為聖人。王陽明說人皆可堯舜就是說人出生時沒有差別的,都是同堯舜處在一個人生起跑線上,如果都能沿著聖人之路發展,任何人都有機會和可能成為堯舜這樣的聖人。

(二)符合佛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佛家思想認為,人只要有善念、心存慈悲之心,不在於出身和經歷,原來是不是做過壞事不重要,重要的是改過自新。一個人,哪怕是十惡不赦的殺人犯,只要洗心革面也一樣成為堯舜一樣的聖人。其實歷史上還真有不少這樣的先例,比如弘一法師,年輕時就是一個輕狂、放蕩之人,曾經做過不少風流公子的荒唐事,但眾所周知,他後來潛心皈依佛門,終於修成正果,成為一代法師,堪稱近代聖人。

季羨林所說“壞人是不會改好的”也可做兩種理解

季老出身于山東農村,童年時期是在農村度過的,山東農民所具有的樸素的人生觀、價值觀肯定對他的成長及後期的思想有很大的影響。壞人一旦成為壞人就不會再變好,在我的老家也有這樣的說法,甚至這是教育孩子常用的教條。季老所說這句話可以作兩種理解:

其一,壞人是永遠改不好的。人一旦學壞,壞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性會深深地烙在其心底,即使他在一定階段會做出善事,但一旦條件成熟,再讓他遇到變壞的土壤,這樣的人會很快再變成壞人。這種觀點顯然是有些偏頗,但現實生活中卻也不乏其例。

其二,壞人一旦被打上“壞人”的烙印,就永遠也不會被磨滅。也許在季老的思想中,壞人一旦成為壞人,這兩個字就會永遠成為他的代稱,即使以後變好了,成為好人,那也是“學好了的壞人”,而這樣的人做怎樣大的好事,也是“壞人做的好事”。這就像一個受到刑事處理的人,不管以後怎樣改造,都會在檔案裡記錄下“勞改犯”一樣。

結語:對於不同時代的兩位國學大師的理論,我們只能作膚淺的猜度,甚至會曲解古人意,但不管怎樣說,應該做到兩點:一要力爭做好人,不做壞人,所謂一失足會成千古恨,任何時候都要以堯舜的標準要求自己,為善不為惡;二是相信悔過自新,一旦自己犯了無心之過,要勇於糾正,相信王陽明”人皆可堯舜“的論斷。


方圓居文化


中國從古至今倆個半聖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算半個。王陽明也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陽明的心學,心即理。吾性具足,不假外求,所以他提出人皆可為堯舜。是一種人性的解放,更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說,思想之光輝永遠綻放。毛澤東,蔣介石日本之東鄉平八郎等等都深受其影響,日本之明治維新。

王陽明所說人皆可為堯舜,是隻吾自性之中有此本性。真正找到本性又要格物致知。有一強盜所有人都說他可惡至極,沒有羞恥心,王陽明讓他當眾把褲子都脫掉,他卻不肯。再惡之人也有其善根。

季羨林說壞人是不會改好的,社會中比例來說是對的。但這句話我認為是太絕對了。人只要找到其被矇蔽的自性,那他就可以變好。再壞的人也有其善的一面。所以我更贊同人善論,這也就是王陽明所說的格物致知。

此哲學問題甚深,王陽明的哲學體系又只是皮毛。所以回答此問題勉為其難,王陽明之學說有高見者可以留言。


遊伴兒雷哥


王陽明是明代非常有名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他的學說被後人稱為“心學",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對後來影響很大,曾國藩、康有為、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等都受到他思想的影響。季羨林繼是我們近代著名的學者(儒家)。我個人看法是,兩者都有一定的道理,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王陽明,他的理論可追溯到孟子,認為因為人生下來開始的時候是一張白紙,是純真的,內心裡面存有良知,只要把這個良知保持下來,不斷地啟發,不斷的教育(知行合一),規範他的行為,它就會善。季羨林先生認為,要犯罪的人,不管怎樣教育,他還是要惡;相反,一個人他是善的話,他也不需要你教導,他也會行善。我認為這兩者都有一定道理,第一,世上一切都有可能,都是由來,有惡必有善,有善必有惡,有的時候也分不清楚是惡還是善;第二人從哪裡來?我們說的是男女的交配產生人,但是到底為什麼會交配?其他動物為什麼不能有思想,象人一樣?其實哲學上還沒有真正解釋,只有按照宗教的說法,人是在宇宙萬物裡面的一個個體,什麼樣的人都會有;第三是教育和強制性約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一個人,但是人是動物,它有生理,他必須吃,必須穿,追求名利,有慾望就會付諸行動,如果這種行動沒有得到別人同意了,那麼在他人眼中他就是惡,所以這個善跟惡我認為都會充斥著一個人的內心;第四,從社會層面講,雖然善惡都有,我們還是要教育,還需要完善法律法規,儘量的規範遏制惡,盡力去惡從善!





文仰山人


世人皆可成聖,是一句相對而言,首先你發問的那句,用《中庸》和《易經》的思維去理解,兩個說的都沒錯,都在於他們當時的認知水平以及哲學思維去評判。

王陽明的心學,也被稱之為與孔子同名的聖人,相當於哲學家,教育家,他的認知裡結合《易經》,世事無常,一切一切都在不停的變化,壞可以好,好可以壞,看接觸人事物。

而說壞人是不會改好,就太絕對,世上永遠沒絕對,就像意料之外,你永遠無法知道下一秒發生什麼,這就是無常!



企業經營哲學


王陽明說人皆可成為堯舜,我想他的意思是眾人都可以和堯舜學,努力成為他們那樣的人,而不是說每個人都能成為堯舜。


堯舜是誰?古代的帝王,都能成堯舜,那還了得,別的人先不說,王陽明自己成堯舜了嗎?也沒有,他最多說我具備了堯舜那樣的品格。其實這也是有疑問的。


季羨林說壞人是不會改好的,這個話大概是賭氣說的,就是對壞人失望之極,覺得他們骨子裡就壞掉了。其實這涉及一個壞人的標準問題,如果壞人只是做了壞事,那麼改正了,就不是壞人了。如果壞人的標準是德性,品性壞才算。那季老師這個話就是對的,因為骨子裡壞的人,根本就不會想到要改,也就說不上改的好不好。


再說,壞人誰來認定,根據什麼認定也是個問題,二十四史上的帝王將相,那個沒殺過人,有的還殺了很多,可是好像沒有人說他們是壞人,還整天研究他們的成功經歷和使用的謀略呢。


其實很多人可能想,王陽明和季羨林在討論人性問題,王陽明那肯定是代表相信人性善的一類。而季羨林是代表認為人性惡的一類。這樣想,就把問題複雜化了,而且討論不出個結果。

人性這個東西怎麼說呢,說不清楚,比如小孩子,有人說你看小孩子多好,你對他笑,他也對你笑,天真無邪,人性善啊。但是就會有人不服氣,說你把倆個小孩放一起,看看小孩為爭著吃奶是什麼個表現。


人這個東西吧,其實沒有那麼複雜,第一想活著,那就得基本生活條件滿足,滿足不了,就得想轍,往往想出來的就是不好的辦法,逼急了,賣兒賣女,易子而食,歷史上這些事都是發生過的。但是這不能證明人性就不好,他是沒辦法,他得活著。


活著了,接下去就想活的更好,但是資源有限,就有競爭,早先的時候,競爭比較直接,就是誰厲害誰贏,達爾文的弱肉強食。但是老虎再厲害,也抵不過群狼,架不住狼組織起來。但是組織起來也不容易,組織起來需要有規則,規則的建立就是文化的開始。


有了規則以後,想活的好,不靠強力了,靠學習,靠對規則的理解和掌握。這個時候要想活的好,就是對規則吃的透,要麼就是作弊,不遵守規則,但是讓人抓不住,這就是所謂的權謀,鬼谷子那些。


總之,人就是要活著,還想活的好,被慾望驅使,被利益左右,這就是人,其實堯舜也沒有那麼好,大禹的爹是被誰殺的,還不是堯舜嗎?


總之人不可能都成堯舜,而壞人呢,有利益的獎勵下,他自己就去做好人了。這就是老話說的,放著有大米飯吃,誰去搶別人的窩頭啊。也像更古的人說的,倉廩實知禮節。餓著肚子讓你當堯舜你幹嘛?


你肯定是不幹的,因為堯舜是不餓肚子的,堯舜如果餓肚子,他也不當堯舜了,就去當壞人了。


扯了半天,總要總結一下:不要讓王陽明忽悠了,也不要跟著季羨林一起憤怒,吃好,喝好,不害人,但是也保證自己不被別人害,在規則的範圍內努力奮鬥,對於破壞規則的人,最好就是訴諸法律,遇到惡人撥打110.然後平安的過幾十年,結果你知道,總有一天,蹬腿,撒手,和這個世界說再見。


吳公子燎


一方面從陽明心學觀點來看,人人可以經過磨練成為聖賢,也符合人性善的理論。但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根性淺薄不一,所處環境千差萬別,成長曆程中所形成的習性迥乎不同,所受的人文教育真正內化於心、外化於形的有高低之分。致良知是一種理想化的人格追求,對自己成長進步,乃至於成功名就是最好的歸宿。



另一方面從季老所認為的“一個壞人不會變好”來說。在當今社會評價一個人的好壞要從道德層面與法律層面來衡量。我認為壞人可以變好,要善於做轉化工作。一是自我轉化,這要有良知,知道做個壞人後果嚴重,影響一生的幸福。二是社會轉化,靠大眾的道德評價和信息引導,激發內心良好的操守,迴歸理性的言行。三是法治轉化,法律法規是最顯性的轉化尺度,“畏法者最快活”、“法律是把刀,誰碰誰流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當然,單有道德自律是不夠的,還要法治利劍才會斬斷藏利的私心雜念。


可以說,信息化社會的深入發展,讓我們的言行統統置於朗朗乾坤之下,群眾雪亮的眼睛也會照見是非,分清良莠!記住“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共勉共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