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婚姻,大都與愛情無關

當飽暖思淫慾被視作貶義詞時,很多人在偽君子式的語境下壓抑了個體需求,從社會的現象裡尋找適合自己的婚姻方法。妄想著能夠一勞永逸,能夠活得在他人看起來比較好。而事實呢?


男人之所以正派是因為受到的引誘不夠,女人之所以忠誠是因為背叛的籌碼太低。曾幾何時,這句話被視為洪水猛獸,視為離經叛道,視為驚世駭俗。但就沒有人提起過,這句話確實是符合人性的,是直指人性本質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人以為自己從物質層面走出來了,於是開始再次開啟關於愛情的話題,這個話題充斥著所有的信息流通載體。而上面那段話,則一下把人打回原形,讓有的人憤懣不已。可是很多人其實直到現在依然知道中國式婚姻,絕大多數不過是為了完成任務,比如父母之命的別人看起來你正常,比如生命最本原的延續生命的需求,比如完整人生的評論,利益的捆綁,道德的束縛等等。而愛情,則在這裡面僅僅披了一層面皮而已,此外無它。

從人類學角度來講,婚姻是必須存在的現象,從社會學角度來講,婚姻在最近這一百多年才沒有成為絕對必要存在。可是,不管從人類學和社會學哪個學科來講,都沒有提到愛情是這兩個學科裡必須提及的話題。

因此,李銀河說,想結婚就結婚吧,不要等到找到愛情再結婚,幾率太小了。

並不是因為人類不存在愛情,而是愛情並不是我們絕大多數人想象的那樣,彼此產生吸引力就是愛情了,其實它不過是荷爾蒙分泌的化學反應。

如果說有人有幸會得到愛情,像徐志摩那般自己說如何如何一樣,我個人認為首先是具備個體獨立意志,其次是個體擁有真正的自由精神,不具備這兩種特質的人,愛情就是奢侈品。而真正擁有獨立意志和自由精神的人,從來不會發生像張愛玲說的那樣,從塵埃裡開出鮮豔的花。而是彼此欣賞,彼此不依賴,彼此做自己。然後成就了對方。

正如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的婚姻是反人性的一樣,說明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識到了中國人的婚姻的本質不過是交易。而這也說明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具備了獨立意志,拒絕像被大白菜一樣擺到菜市場去賣一般的相親。而不願意隨便結婚,則是自由精神的具體體現之一。

我甚至一直無法理解,西方某些國家的婚姻本是宗教為了把自認為罪惡又骯髒的性行為合法化,從而繁衍更多子孫來朝拜供奉宗教,而創造的一種制度。現代人都宣稱不信上帝了,卻尤為信仰婚姻。

那些本就不信上帝的人,卻企圖靠婚姻去壓制束縛人性,覺得好滑稽。

對於所謂婚外戀,或者出軌行為,我覺得跟離婚一樣,都是結婚與婚姻制度造成的啊。 不結婚哪來的婚外戀和出軌? 不用婚姻去捆綁別人的精神和身體自由,哪來的出軌? 不結婚,又哪來的離婚和離婚率?

我希望現代人如果一定要結婚,在婚禮宣誓時這麼說,我此刻非常愛你,但我無法保證將來同樣愛你。希望你和我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因為愛,也希望你和我即便處在婚姻裡,也不放棄追求真愛。

擁有獨立意志和自由精神,是絕大部分人無法做到的,物質,精神,靈魂三個叔本華提出的層次,絕大部分人都停留在第一層次,也就是物質層次。因而,擁有這兩種特質的人就更明白個體生命是什麼樣的,該如何面對,如何選擇,如果決定。從不服從於窠臼般的世俗眼光和生活模式,只做自己。

快樂,是約翰列儂的追求,也被嗤笑過。可生命的本真確實是快樂。平和是快樂的基礎,而絕大多數人連平和都做不到,遑論快樂。

中國人經常把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掛在嘴上,這很可笑。哪裡來的愛情,明明是穩定生活狀態的組合而已,是兩個具有一定生存能力的人的資源整合而已。

中國現在出現了一些以找小姐的心態找妻子的婚姻,所以他們的婚姻就成了矛盾爆發點。原因無它,就是沒有獨立意志和自由精神的追求,無法形成真正的感情,有些婚姻最開始是荷爾蒙,最後不過是親情維繫。更悲哀的形式則是懶得離婚。

至於說“愛情到最後變成親情”,許多人守著激情不再的婚姻,都會這樣說自我安慰,但也僅僅是自我安慰而已。

親情是整個養育和成長過程中,基於血緣而聯繫在一起的一群人,所自發產生的互相庇護的感情,是沒有原因也從不計較回報的。愛是一種欣賞和仰慕,相愛是兩個人在一起由衷的欣喜和滿足,這種感覺不是倏然消失的,而是漸漸變淡的,等這些感覺失去了,愛情其實就已經結束了。

而所謂的“愛情變成的親情”並不是這樣的。愛情消失之後彼此不合的人會產生很深的矛盾,會有許許多多人因為越來越嫌棄對方的缺點而無法繼續在一起,最後分手老死不相往來。這不是親情,只能算是友情,或者生活搭檔。許多能“白頭偕老”的人,說穿了其實是因為他們的結婚對象恰好是一個可以愉快相處一輩子的摯友,而並不是愛情的荷爾蒙維持了五六十年。

但在很多人身上,愛情變成的親情是比不上單純的友情關係的,是因為這種“友情”是一種越界了的、被賦予了許多義務的、充滿了道德綁架意味的友情。

撇開肉體上的需求不談,愛情消失之後,在一對伴侶之間能互相維繫的感情就是這樣一種畸形的友誼。但它又是專制的,要求彼此“忠誠”和“唯一”的。在愛情產生和存在的階段,許多人的忠誠和專一是自發的,你讓他不忠他都不會不忠。但愛情消失的時候,這種“友情”綁架著你不能有其他的愛情,不能離開這樣的生活。如果你這個“相愛一生的摯友”並不讓你滿意,你可能就會有非常大的怨氣了。

有一篇文章提到越來越多的女性成為剩女的是因為現代女性在重估價值,明白了女性不再是男性的從屬角色。這個結論儘管有些不全面,但也差不多。畢竟,現在的中國女性,越來越能夠選擇做自己,去實現自己想要達到的狀態。而不再順從,則是第一步。儘管中國依然是男權社會,有些女性的認知也不夠全面,但這已經足夠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追求精神生活,是我們以後越來越容易看到的現象,儘管不會佔大多數,但總比沒有強。在集體語境被摒棄後,個體的精神追求則成為新的瓦解現代婚姻的最直接方法和手段,讓人成為人自己,而不是別的什麼的附屬。人只有成為人這個個體自己,才能脫離既有思維,擺脫悲劇婚姻的結果。成為平和快樂的人。

愛情、性、戀愛、婚姻,這四者從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獨立存在的概念。“愛情”是一種情感,“戀愛”是一種關係,“性”是一種生物行為,而“婚姻”是一種社會契約。四者在定義與邏輯上並非互為充要條件,然而世俗觀點偷換概念,強行植入種種道德捆綁,造成了種種困惑,導致邊界定義模糊,是種種悲劇的來源。

或許有一天,人類會出現新的走婚形式,但它不是倒退,它是一種昇華,一種對新的存活模式的開啟和新的生命價值的創造。

此時,或許能從這裡尋找到生命本身的真正價值和意義,不再茫然無措,不再孤獨無助。

願所有人結婚都是因為愛情,亦願所有婚姻裡面都存在真正的愛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