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在,姓命就在

​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Boss曦爺解讀:

孔子說,有志氣的有仁德的人,沒有為了求生就損害仁德,但有犧牲性命以成全仁德的。

這一句論語在整個論語裡是非常特殊的,我們談過很多段論語了,都是明哲保身,不可則止,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也就是碰到不對的君主,無道之人,我們肯定不跟他死磕,我們就走了,卷而懷之,這是我們倡導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也要求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性命,邦有道則行,邦無道,免於刑戮。君主有道,我們出來做事,君主無道,我們就躲起來了,修身養性,裝愚蠢了。

那麼這裡為什麼又要寫為了仁德,我們是可以犧牲性命的?

因為有時候確實有一些極端情況,比如,事關重大,或許天下安危,在此一舉,可能您是要做出一些犧牲了。

當然,這不是教我們求仁德就要去死,去犧牲,而是講,確實有這種情況的發生。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要保全自己的,最好是讓仁德與自己的性命共存,但是不會為了苟且偷生,就犧牲仁德,變成一個無恥之徒,無恥小人,這是萬萬不會去做的。

不因為偷生而損害仁德,並不是叫我們去死,並不是讓我們隨時準備去死,這樣的教育會讓我們一直想到死,可能死的概率就會增加。這個意思是說,仁德非常重要,甚至比性命都重要。

子貢曾經問孔子。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這一段,我們以前也講過,跟這裡這段論語有異曲同工之妙。

政治,就是有飯吃,有軍隊保護,然後講信用,子貢問非要去掉一個,首先去什麼?孔子說去掉軍隊,再問,食物與信用,如何還要去掉一個,去掉哪一個?孰輕孰重?孔子說,去掉食物。然後孔子直接給出了子貢的疑惑,這沒食物了,人不就死了?孔子說,人都有一死,但是沒用信用是沒辦法立起來的,沒有信用,就國破家亡了。

不講信用,要食物,要軍隊也沒有用。而一個君主講信用,自然有食物,有軍隊保護。人民愛戴這樣的君主,這樣的君主就是有道的君主,會垮嗎?不會垮的,沒有食物可以去播種,去掙,沒有軍隊,人民會組織軍隊保護君主的,而如果沒信用,不用敵國來攻,自己的人民都會造反。

這裡這一段仁德與性命的論述,也是同理,您有了仁德,則保住性命很容易。仁德的人,是天下人都愛的人,大概率您不會死。

而如果您沒有仁德,您是個領導,大概率,您想活命也難。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到處都是例子,下至販夫走卒,上至皇親國戚,沒有仁德,丟掉江山,丟掉性命的多得很。

所以,您無仁德,想苟且偷生,偷生得了嗎?

從這個角度,您就能理解,為什麼仁德比性命還重要了。否則,您老是疑惑,孔子大概是教我們為了仁德去死?自己笨,讀不懂,還冤枉聖賢講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