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少年打死73歲防疫老人:別讓憤怒毀掉你的人生


3月23號,山東泰安一位73歲的老人,在農貿市場防疫值守時,因為阻止一臺運貨卡車強行闖入,被一個15歲的少年毆打身亡。

當時市場路口豎了一塊牌子,通知從早上8:00到下午2:00之間車輛不能進入,但一位姓宋的商戶,無視通知,強行引導運貨的卡車想要闖卡進入,73歲的值班老人上前阻攔,被宋某15歲的兒子打成重傷,送醫院救治無效死亡。

15歲少年打死73歲防疫老人:別讓憤怒毀掉你的人生


這一看,又是一個情緒失控的事件。

《曾仕強情緒管理》中提到,人的情緒是複雜多變的。尤其在感受到自身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會特別憤怒,比如昨天還好好的路,今天開車走到這裡的時候,卻因為施工被阻攔。就算貼出了告示,說明前面道路施工,有的人也會憋一肚子氣,覺得自己正常的出行需求,變得艱難,感覺到被輕視,被忽略,從而感覺到憤怒。

一個沒法正視和正確處理情緒的人,往往就會對外界做出攻擊行為,就像一隻發了瘋的惡犬,見人就咬,這種狀態下的憤怒非常可怕。

15歲少年打死73歲防疫老人:別讓憤怒毀掉你的人生


也許我們應該學一學三國演義裡面的司馬懿,他是第一流的情緒管理大師,不管諸葛亮如何刺激他,他都不會生氣。

有一次。諸葛亮,把女人的衣服放在一個大盒子裡,送給司馬懿,並且還附上一封書信,嘲笑她是個女人,希望用這樣的方法刺激司馬懿。沒想到司馬懿一點都不生氣,反而笑哈哈的向來送禮的人,打聽諸葛亮的飲食起居。結果,諸葛亮反而被氣病了。

司馬懿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呢?看他說的話就知道了:“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承認別人比自己厲害,自己輸給他,或者被他嘲笑兩句,沒什麼可丟臉的,不管這種態度是真心,還是假意,司馬懿都表現出一種非常豁達的風度。

而新聞裡這個15歲的少年,很明顯,就是缺少豁達的心境,過於重視自己的情緒,甚至誇大自己的情緒。人們對自己與對別人,常常會用雙重的標準,對自己的事情經常誇大,而對別人的事情經常縮小,比如,有人自己摔了一跤,他會覺得很痛苦,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但是如果看到別人摔跤,他又會覺得,這是多大的事情啊?爬起來就是了。正因為過於放大自己的情緒,姓宋的這一對父子,才會覺得老人這樣正常的行為,是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15歲少年打死73歲防疫老人:別讓憤怒毀掉你的人生


所以,人應該懂得疏散自己的情緒。

首先,要接納憤怒。憤怒的出現,其實是在修復一個人的力量感和獨立感,保護人的邊界,他就像一個城堡的崗哨,在保護人們的領地。如果你對別人毫無顧忌的橫衝直撞的表達你的憤怒,就像城堡崗哨整天劍拔弩張,如臨大敵,那你的城堡,其實根本沒有安全可言。明白了這一點,你就能控制自己的憤怒。


其次,正確疏解情緒。深呼吸,轉移注意力。言語上的抱怨。這些我們看似簡單的舉措。反而能放情緒一條生路。

最後,放下受害者心態。所謂受害者心態,意思就是說,自己完全沒有力量來承擔任何事情,總是認為所有的錯都是別人的,從而憤怒到難以自控。克里希蘭達有一句話說的好,放下受害者心態,放棄這種自我虐待式的愛,愛自己,而不是和自己抗拒,只要我們仍然希望由他人來滿足我們的期待,我們就永遠無法脫離孩童狀態而變得成熟。放下被害者的心態,就是要有同理心,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立場,你得去適應規則,而不是強求世界,按照你的想法來運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