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第一口” 多是被誘騙

他們為何要吸毒?怎麼幫助他們戒毒?

普遍“失愛”“失學”

“未成年吸毒群體有‘兩失’特點。”未戒所所長章忠介紹,通過入所調查發現,未成年人吸毒群體,一個是“失愛”,父母離異或留守兒童,缺乏家庭關愛;一個是“失學”,普遍文化水平低,曾有戒毒人員連小學3年級的知識都不會。

針對“兩失”特點,未戒所通過購買社會服務,針對未成年吸毒人員,進行每週三個半天的文化教育普及,經過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可以達到小學畢業水平。

他解釋,禁毒法規定,未成年人戒毒是“以強戒為例外,以不強戒為原則”。實踐中,未成年吸毒人員一般先接受社區矯正,以教育為主,對於屢教不改、多次吸毒、缺乏監護人監管的未成年吸毒人員,才會被公安機關送往強戒所戒毒。

心理矯治 消除不安全感

戒毒人員“生理脫癮容易,心癮卻難戒。”對此,未戒所與心理服務機構合作,加大對戒毒人員的心理疏導和干預,採取一對一的心理矯治服務,內容包括家庭關係修復、自身人格重建,以及走向社會後如何處理基本的人際關係。

因此,未戒所在做未成年吸毒人員心理矯治時,首先跟他們梳理關係,重新認識家庭對他們的重要性,讓學員明白“社會大哥”的愛多是利用。同時還會對學員的家屬做工作,讓他們瞭解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缺失和問題,應該用什麼方式來管教、引導、關心、教育他們。

針對學員迴歸社會後,可能面臨的高危環境,心理干預中還會進行場景預設,比如如果別的“道友”叫他要不來一口的時候,他應該知道怎麼去處理,“能夠掌握一些基本高危環境的應對和防禦方法”。

第一口毒多是被誘吸勸吸

未戒所民警袁錦文介紹,從許多未成年吸毒人員的經歷看,有相似之處,如過早輟學進入社會,文化水平很低。家庭教育中父母缺位,離異家庭較多。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較強,不當交友走入歧途。

案例1

12歲吸毒 被“大哥”毒打強制復吸

小汪(化名)是未戒所最小的學員,今年2月份剛過16歲生日的他,4月份因吸毒被警方抓獲,隨即被送到這裡。

雖然他剛滿16歲,但吸毒史已有4年。小汪清晰地記得,第一次吸毒是在2014年6月,上初一的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吸了第一口白粉,三天三夜興奮到無法入睡,小汪感到這是“不好的東西”,但懵懂的他沒意識到是毒品,此後便再也“停不下來”。

小汪父母是來穗務工人員,家裡條件尚可,父母早出晚歸,疏忽了對他的管教。小汪吸毒兩三年後,他的父母接到警察電話才知道孩子吸毒上癮。

小汪姑父講,曾帶小汪去公安局做過毒品檢測,因為小汪每次都只吸一兩口,體內毒品含量很低,生理依賴較弱。於是姑父就把他帶在身邊看管,一起到工地去幹活,小汪也很聽話。

可是,有一天社會人員叫小汪出去玩,把他關在房間裡打了一頓,又強行讓其復吸,小汪再次被帶入“沼澤”。

因為父母對他的零花錢控制得很緊,幾年來,小汪只能通過“以販養吸”維持開銷,他吸毒這幾年被迫幫“大哥”運輸毒品。“一般是‘大哥’把毒品給我,我去外地賣掉,再把錢給他。”小汪說,“如果敢貪汙或拿錢跑路,‘大哥’會整你。”

看到媽媽來之後,小汪坐在凳子上止不住地流眼淚,剝荔枝的手一直在顫抖。儘管家裡對小汪很失望,但一直都沒有放棄他,家人都讓他放平心態,安心戒毒。姑父也計劃著等小汪出來後,讓他學一技之長,“還年輕,可以從頭再來。”

案例2

同村人騙他“抽菸” 不吸不給面子

從未戒所出來後,家裡給他找了一份工作。沒幾天,之前的朋友找到小君,讓他吸幾口,“不吸就是不給面子”。出監不到一個月,小君就因尿檢不過關,進了未戒所。

六年級都沒有唸完的小君,在未戒所的測試中得分很低,“只認識一些字”,要從三年級開始補文化課。對於今後的打算,小君說他不想碰毒品,但回到村子裡,那些人肯定會找他,很擔心會復吸。

父母離婚是不是對小君有一定的影響?小君的叔叔說,小君開始吸毒那幾年,確實父母剛離婚,是會有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