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在鯉城常泰街道,提起“蔗園”很多人可能不清楚,但是一說到“九十九間洋樓”,許多人總能指出它的方位。

從五星社區向著紫帽山方向走去,穿過古榕和康樂亭,一排建築映入眼簾:四座洋樓與三座古大厝合成一個庭院,整齊、宏偉、別緻,這就是“蔗園”。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這些獨具特色的建築,見證過一個家族的成長,也蘊含著陳氏幾代人為善積德、愛國愛鄉的赤子情懷。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海外打拼 回鄉興建九十九間

“蔗園”前為古厝,後為“九十九間”洋樓,東西方風格的建築在此群集,彷彿時空交錯。

前庭的古厝外觀風貌依舊保持,飛簷斗拱,紅磚白石,僅憑眼前所見,亦能想象,當年大戶人家的人來客往、門庭若市。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古厝大門的屋簷下,已剩下剝落無幾的花磚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推門入室,數百人熙熙攘攘,男人們高談闊論,女人們輕聲漫語、孩子們打鬧嬉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各有各的生活,一幀幀的畫面,彷彿就在眼前。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古厝的背後,便是“九十九間洋樓”。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古時只有皇宮才能有100間房,民間房屋數量再多也只能稱“九十九間”。大概是這樣的傳說盛行,“九十九間洋樓”反倒比“蔗園”之名傳播得更響亮。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九十九間洋樓”是陳烏生一家興建的。陳烏生是常泰街道五星社區斗南陳氏家族第一個前往印尼的人,20歲時就到大姐夫在泗水惹班埠的土產店打雜。幾年後,他成立了“印尼信記陳烏生有限公司”,主要做糖的買賣。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後來,陳烏生的長子陳正宗到印尼幫忙,並將公司從惹班遷到泗水,擴建倉庫,做起咖啡貿易。有一年,當地咖啡市場不景氣,陳正宗反其道大量收購,等到行情好轉時再售出。因為父子倆的商業天賦加上良好信譽,公司迅猛發展,成為20世紀30年代該埠排行第三的華人大公司。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風光背後藏著無數心酸,陳烏生父子初到泗水,起早貪黑,挑擔沿街叫賣。那時沒有電燈,為了省錢,父子倆捨不得點煤油燈,摸黑燒飯,用爐火照明,白飯配鹹菜就是一餐。


1934年,基於父親“回饋家鄉,安定故里”的心願,由“信記”公司籌資,陳正宗開始在家鄉主持建設四座洋樓,也就是“九十九間洋樓”。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洋樓建成後,和三座古大厝合成了一個大庭院,成就了斗南獨特的風景,“因為當時這一片區是蔗糖加工廠,甘蔗林立,因而以‘蔗園’來命名。”2008年,該建築群被列入福建省首批近現代優秀建築保護名錄。


抗日救國

提供洋樓捐出駁殼槍

庭院閣樓的紅磚瓦牆間,星星點點分佈著小圓孔,從內往外看,小圓孔卻呈現“三角形”。原來,當年小孔的設計就是為了便於射擊,用來防備土匪。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四座洋樓的主體是歐式風格,屋頂卻是中式風格,頗像人“身穿西裝,頭戴斗笠”。據說,因為當時華僑在海外飽受欺凌,在建造房屋時,將中式屋頂蓋在西式建築上,以舒暢他們飽受壓抑的心情,同時希冀祖國強盛。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這些建築設計和傳說,都昭示著當時複雜的歷史背景。作為一名海外遊子,陳正宗用積極的行動,奮勇抗日,抒發著自己的赤子之心。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抗戰時期,他加入了中共晉南工委組織的“晉南聯鄉抗日自衛隊”,負責財務工作,並把用來保衛“蔗園”的20支駁殼槍捐獻出來。解放戰爭中,他積極支持閩中游擊隊和地下黨的工作,冒著生命危險掩護地下黨,讓他們住進了洋樓,躲避國民黨搜捕。新中國成立後,四座洋樓還當過部隊辦公樓、學校及醫院。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為善積德 幾代人傾力襄助公益

“東平王格言為善最樂,司馬光家訓積德當先”,在“蔗園”門樓上,這副對聯讓人印象深刻。這也是陳烏生一家積極回報社會、濟危扶貧的寫照。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陳氏幾代人造福桑梓,受到附近居民的敬仰

陳烏生在事業發達後,不忘回報社會。為解決陳氏家族及職員的上學問題,他在印尼泗水創辦學校。同時,家鄉及鄰村前往印尼謀生者,若有困難,“信記”公司都會無償提供住所及資金,幫助他們發展。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四座洋樓的衍派堂號


在父親影響下,陳正宗也踐行著“為善最樂,積德當先”的美德。聽聞家鄉斗南小學因經費欠缺,被迫中途停辦,他挺身而出,獨資續辦,並改名為“紫南小學”。後因抗戰爆發,家鄉與東南亞聯繫中斷,沒有了資金來源,小學建設再次陷入困境,陳正宗三子陳炳燦變賣私人財物供學校維持生存。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紫南小學解決了斗南以及周邊地區兒童的就學問題。如今,紫南小學已併入明新中心小學,五星社區辦公樓正是紫南小學的舊址。

泉州:“九十九間”洋樓,閩南建築裡的華僑情懷

陳正宗的四兒子陳鐵逵在印尼發達後也不忘飲水思源。據統計,自1985年以來,他為家鄉的教育衛生等公益事業捐資上百萬元。至今,泉州六中依然矗立著他以父親之名捐建的“正宗教學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