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逃避责任?



作者/罗振宇

近藤大介的《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提出了一个很奇怪的观点,日本人是在用表面上的认真负责,来逃避更大的责任。


近藤大介常年担任中日双方商务活动的翻译,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人和中国人在谈判的时候,总会出现一种“车轱辘话”现象。比如一下这段:

日本为什么逃避责任?


日方董事长:向您通报一下,与贵公司的合作项目已经得到了我公司董事会的批准。


中方董事长:也就是说,董事长您批准了,对吗?


日方董事长:项目是由我公司董事会批准的。


中方董事长:但是,您就是公司董事会的最高负责人,所以项目还是要得到您的批准嘛。


日方董事长:应该是得到了董事会的批准。


中方董事长:难道,董事长您个人是持反对意见的吗?


日方董事长:我只能说,是我公司董事会批准的这个项目。


日本为什么逃避责任?


中方的人难免在心里犯嘀咕,你到底啥意思?你作为董事长还不认同这个项目,那还搞什么搞。日本人想的是,我们董事会都批准了,你们还这么追问,是不是有什么言外之意?


问题是:日本人为什么要这么说话,这就要追溯到日本文化的底层了。


在日本人看来,我是集体中的一员,我不能出风头,要和其他人保持一致,我的意思要躲在其他人或者东西的后面才能讲出来,这是日本文化的基因。


这一点也很明显地体现在日语的表达习惯中。


我们中国人说,“我把饭做好了”,日本人说话就直接把我字省了,说“饭做好了”。你别觉得这饭是主语啊,饭是不会自己做好的。在汉语看来,严格说这是个病句。

日本为什么逃避责任?


再比如,我们汉语的结构是“董事长批准了某项目”,换到日语的表达通常就会是“某项目董事会批准了”。那到底是谁批准批准了谁呢?嗯,没有人,所有人都不想对这个事单独负责,要躲在一个集体的后面,还要躲在宾语的位置才有安全感。


你可能知道有一部著名的日本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大概写作年代是中国的北宋时期,公元1000年左右。这部小说号称是日本的《红楼梦》,近100万字。


但是这么长的小说,居然几乎没有主语,读者只能根据上下文来推断每段话,说话的人是谁,又是对谁在说话。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日本作家川端康成问他的学生,英文的“I love you”翻成日语该怎么说。学生们翻译了几个版本,川端康成说,都不对,如果是日本人的话,要翻译成“今夜月色很好”,就可以了。

日本为什么逃避责任?


这当然是一段文坛佳话,日语含蓄的特点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理解了这个角度,很多日本历史中让人困惑的事情也就得到了解释。


比如说,日本天皇是所谓的万世一系,就是自古至今都是一个家族的基因传到现在。为什么日本人不换皇帝呢?


答案是,天皇自己执政的时间非常短,天皇制成熟之后,很快就切换到幕府时代,就是幕府将军掌权,天皇是摆设。


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中,这种乱臣贼子以下犯上的事,可以有,但不会长久。而在日本的历史上,幕府时代长达670年,日本基本保持着这种奇怪的政治结构。

日本为什么逃避责任?


按照近藤大介的解释就是,将军能够以“代天皇执政”为由,巧妙地避开责任。出现问题,天皇背锅。但在天皇看来,我任命了大将军,又没权,我有啥责任。


所以,这是一个精巧的默契。双方都在实践日本民族最大的人生哲学——逃避责任。


再比如,在二战历史上,一直有个不争不休的话题,就是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按照当时的日本宪法,天皇是国家最高决策者,日本干了那么多坏事,你不负责谁负责。这是我们的理解。


但是站在昭和天皇的角度,另有一番解释。当时日本的国家最高决策会议,是“御前会议”。那么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二战结束,一共14年,一共只开了15次“御前会议”,基本是一年一次,而且在会议上,天皇基本是不吱声。


日本为什么逃避责任?


这个会议从一提到结论都已经事先做好了脚本,天皇象征性地询问几个问题,然后说一声“诺”,内阁大臣们就可以对外宣布——某某项目已经经过御前会议的批准了。


所以日本当年干的那些坏事,在军部看来,我们的政策得到了堂皇的首肯啊。在天皇看来,我的确说了“诺”,但我只是礼仪性地出席了会议,我是闭着眼睛批准军部的决定。


这又是一个双方逃避责任的组织结构。


1941年12月7号,日本偷袭珍珠港。决定这次行动的御前会议是12月1号开的,也就是6天前。那这到底是昭和天皇的决定还是首相东条英机的决定?又或者是其他军部高官的决定?到今天还是一笔糊涂账。

日本为什么逃避责任?


按照近藤大介的看法,这是日本民族的性格底色。


每个人都躲在一个结构性的掩体后面,想逃避责任。但是,站在外面一看,其实不仅责任逃不掉,反而成了日本国家悲剧的源头。带着这个视角,也许我们更能够看懂日本的桩桩件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