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是怎么死的,他有什么流传至今的故事?

小易谈历史


白起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由于功高震主,得罪应候,被赐死于杜邮。 谷口村 相传是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因此又名杀谷,哭头,省冤谷,位于高平市城西5公里处,村子里走白起台,骷髅山,骷髅王庙等古迹。骷髅王庙始建于唐代,唐玄宗巡幸至此,见白骨遍野,头骨成山,触目惊心,立像封骷髅大王。现骷髅王庙为清代所建,庙内有赵括夫妇像,明代诗人于达真写到,此地由来是战场,青山漠漠野苍苍,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灵古庙荒。赵将空余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祠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每到高平旅游观光的人们,都要到骷髅王庙参观,领略长平战场的雄浑场面。


打老虎非得上山吗


白起在前257年被秦昭襄王嬴稷赐死于杜邮(今陕西咸阳市东),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同时位列武庙十哲左列之首,后被赵匡胤移除武庙。白起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神和人屠,说他是战神,因为他担任秦军主将30余年,克城70余座,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说他是人屠,因为整个战国时期战争死亡200余万人,白起担任主将大概歼灭100万人,占了整个战国战争死亡人数一半。

史书中记在白起的战绩如下:

前294年,白起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国新城。

  • 前293年,白起任左更,领兵攻打韩魏联军于伊阙。白起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个个击破战略,将韩魏联军包围于伊阙,最终灭韩魏联军24万,俘虏魏将公孙喜,攻占伊阙,夺取魏国数座城池和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此战之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韩国朝野惧秦。

前292年,白起任大良造,领兵攻魏,占据大小城池61座。

前291年,白起与司马错攻下垣城。

前286年,白起攻打赵国,夺光狼城。

前280年,白起攻打楚国,夺鄢、邓等五座城池。

前279年,白起攻克都城郢都,焚毁夷陵。因功受封武安君。随后又攻楚,平定巫、黔中郡。白起三次攻楚,杀敌不可考究,仅水淹鄢城,淹死楚军十余万。

前273年,白起领兵攻赵魏联军于华阳,斩首13万,俘虏赵魏三员大将,联军主帅芒卯败逃。后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军2万于黄河。此战之后魏国主力尽失。

前264年,白起领兵攻韩于陉城,攻陷五城,斩首韩军5万。

前263年,白起领兵攻韩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

前262年,攻韩的野王,野王降秦。这也使韩国的上党郡同韩国的联系被切断。

前260年,长平之战,败杀赵括,赵军皆降。坑杀赵军45万。

白起一生大小70余战,无一败绩。作战不以攻城略地为唯一目的,歼灭战鼻祖,为秦朝统一做出巨大贡献。

白起之死:

  • 1.将相失和:长平之战后,白起主张一鼓作气,灭赵,而应侯范雎在苏代游说下怕白起功劳过大,地位在自己之上,主张让韩赵割地。秦昭襄王听从范雎意见,割取韩国垣雍和赵国的六座城邑,停战讲和。君臣关系出现裂缝。

2.无视国法,抗旨不尊:前259年,秦王派王陵领兵攻赵都邯郸,久攻不下。秦王想派白起替代王陵,白起分析局势,认为此战秦军必败,据不赴任。秦王范雎三请白起,白起仍拒绝赴任。后秦军邯郸之战损失惨重。此时白起反而说:“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3.居功自傲,不懂变通:邯郸之战后,联军反攻秦,秦军多有失利,白起不主动请将带兵拒敌,反而多有怨言。

4.王权不容冒犯:秦昭襄王作为一代雄主,亲自请白起,白起却拒不上任,对于王权冒犯;邯郸之战失败后,军中白起威信高于秦王,军中可无秦王不可无白起,基于此,秦王赐死白起。


史诗拾事


给大家讲几个你没听过的白起小故事。

白起在正史中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无非就是战神,杀神,坑杀长平之战的四十五万俘虏。后来被秦皇赐死,下场也是挺悲惨的。

1、在《重刊感应汇编叙》中有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叫做阮见田的人看到一个屠夫在杀猪,猪的皮上长着“秦白起”三个字,问屠夫为何,乃答,白起生前杀人太多,老幼妇孺皆不放过,死后落入炼狱受苦千年。

后来轮回为猪,生生世世接受被宰杀的命运,直到偿还被杀人的债后方能重新转世为人。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做人需心存善意,若是作恶多端,必遭报应。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罢了。

2、南宋《法苑珠林》中记载:在秦朝开皇年间,内太府的寺丞赵文昌突然得爆病死去了,但是过了几天胸口还是温热的,家人都不敢入殓。

后来经过超度,开了地府引路人带路,赵文昌才得以上路前往转世。在路过南门的时候,看到粪坑里有一个人,只露出一点头发,赵文昌好奇的问这是谁?

引路人回答说,这是秦国白起,因为坑杀了四十五万俘虏,所以被囚禁在这里受刑几百年,但是还是没够赎罪。

3、南宋笔记小说《夷坚志》说:江南有一个姓陈的农民妇女,已经十七岁从未读过书,目不识丁。后来得了病快要死了的时候从床上爬起来,精神抖擞的大喊,我是秦国的将军白起,因为生前杀了七八十万人,一直在无量地狱受刑,后来终于可以轮回了,但是每次投胎都是女儿身,而且活不过二十岁,今天是我这一轮回的忌日,这都是我的宿命,是我需要赎的罪,说完就咽了气。

通过这些民间的小说,可见历朝历代对于白起杀人狂魔的名字都是认同的。





清晨诗话


白起,秦国名将,秦昭襄王执政期间,秦国征占的土地绝大部分都是白起领军打下的。可以说,白起在秦国统一六国的历程中所占的功劳绝对名列前列。

可惜的是,白起在长平之战后,被范雎陷害,且与王权对抗,最终被秦昭襄王赐死。

谈起白起的死,以及他最为流传的故事,就不得不提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影响战国末期历史走向的关键战役。这场战役,秦国灭掉赵国40万大军,彻底摧毁赵国对抗秦国的有生力量。

长平之战后,赵国军事力量彻底摧毁,其余各诸侯国被秦国的实力震慑,白起想要趁着各诸侯国还没有回过神的时机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彻底消灭赵国。

有人欢喜有人愁,白起想要消灭赵国,秦国丞相范雎却害怕白起功劳过大,骑到自己的头上,就向秦昭襄王进言:

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当时,秦国虽然灭掉赵国40万大军,但长平之战对峙了长达三年,秦国国力也确实空虚,损失惨重,范雎以这个理由阻止白起进攻邯郸,谁也找不到任何理由。于是,秦昭襄王下令白起撤兵,而白起也因为此事怨恨范雎,对秦昭襄王也心怀不满。

过了一年,秦国国力稍有恢复,秦昭襄王又一次派大军攻打邯郸,结果屡战屡败,秦昭襄王看着赵国的反扑,无奈之下只要请白起出山,结果白起因为对之前的事心怀不满,屡次拒绝领兵,这可惹恼了秦昭襄王。于是就有了:

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

整个事件,白起是最无辜的人,被范雎陷害,进而与王权对抗,最终落个自刎的下场。


历史百川


老规矩,先说结论——白起是被秦始皇杀死的!秦王想让白起攻打邯郸,白起深知时机不对,去了送死亦或损失惨重,于是不去。嘎嘣利落脆。痛快!

而后,秦王让范雎去请,白起再次拒绝,这次的理由是生病了

秦王派别人去攻打赵国,大败而回。白起就嘲讽秦王,说我早就说了,你不信。

好家伙的,这一下子,把秦王彻底惹怒了,秦王这次强制执行,让白起攻打,秦王的想法是,你要再拒绝,那就不怪我不客气了。

白起表示,病重,没空。

于是,罢免白起任何职位,成功成为小兵。

你以为是白起的革命奋斗史第二季,还是事业的第二春潜伏期。

哈哈哈哈哈哈,并不幽默,都错了。

这条路直通死亡

白起被秦王轰出了咸阳,走时,配合着秦胖子的一句,你个瓜皮,连西红柿你都种不出来,留你何用。

而后,秦王怕白起怨恨他,于是快刀斩藕丝

崩查一下子,白起结束了生命!

来让我们看他的“丰功伟绩”:

长平之战前三十年,在伊阙同韩、魏、东周联军展开战争,斩首韩魏联军24万人。

长平之战前二十三年,攻破楚国都城郢、别都鄢,焚毁楚国的宗庙和夷陵,重创楚军,淹杀楚国鄢城百姓数十万。

长平之战前十年,在韩国华阳一带同魏国、赵国的军队发生战争,魏赵两国战败,共斩首魏赵联军15万。 长平之战前两年,攻占韩国陉城等9座城邑,斩首韩军5万人。

长平之战,歼灭赵国大军,斩首赵军40万人。 梁启超曾经评价白起,说战国时期到秦统一天下为止,约战死200万人,白起杀了一半。不过这个说法和数字没有考证,大家姑且看之。



历史课代表张大同


白起是被当时的秦王秦昭襄王逼着自杀的,想想一带杀神白起最后落得个这样的下场,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杀神白起

白起的出生年月不详,但是他崛起的时代已经是秦国非常强盛的时代了。秦昭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秦国制定了东进击败三晋图谋天下的大战略,在这大战略下秦国急需强兵猛将。次年(公元前294年),白起成为左庶长,带兵攻打韩国新城。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秦丞相魏冉推荐白起为主将,出兵攻打韩、魏二国。白起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俘虏魏将公孙喜,又攻取了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因此战白起升任国尉。当然了,白起最著名的战斗还是长平之战。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1年),秦国大将王龁攻韩,夺取上党,然后攻赵。赵国大将廉颇分析战场形势,他认为秦国补给线远比赵军漫长,后勤保障比赵国困难,于是,他就采取了构筑壁垒,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坚守待变的方法。事实证明,廉颇的做法是正确的,秦军无论怎么攻打都突破不了廉颇的防线,秦赵两军形成对峙局面,战争持续了三年,秦军损兵折将。后来,赵王中了秦国范雎的离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了廉颇。而同时,秦王也悄悄的派遣白起为上将军,奔赴前线领军。白起等人充分利用了赵括在战略战术的一系列失误,最终射杀赵括,迫使四十万赵兵投降。面对四十万降卒,白起与部下商议认为:“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就使诈,将四十万降卒坑杀,只留下240个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他也就有了杀神的称号。

被逼自杀

长平之战后,秦国虽然损失惨重,但是白起认为可以乘机灭赵,欲乘胜追击。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范雎。范雎也害怕白起会威胁到自己的政治地位,于是便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秦王允许韩、赵的求和请求。秦昭襄王最终同意了范雎的建议。议和过了一段时间后,秦昭襄王又发动了对赵国的进攻。对于这次进攻白起是持反对意见的,但是秦王并没有听他的劝告,结果这次进攻非常不顺利。秦王又欲派白起去前线,白起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秦王听后大怒,就派白起去西部戍边,结果白起因病又拖了三个月而未动身。同时,秦军在前线失利的消息传来,秦王就把怒火发到了白起的身上,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最终白起只能遵王命而自刎而亡。

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起毁灭性的进攻,这也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但是,这样的一带杀神却落得个被逼自杀的下场,不得不说也算是一个悲剧吧!


小虫读史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十一月,白起被赐死。

(白起剧照)

白起被赐死的经过

长平之战后,秦军继续扩大战果,相继攻取了皮牢(今山西河津)、太原等地。此时,赵国的形势愈加危急。

赵王就派遣苏代去说服秦相范睢放弃攻打赵国的打算。苏代为纵横家苏秦的族弟,口才也是一流。

苏代先为范睢总结了白起所立下的战功,即“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凭借这些功绩,如果平定赵国,白起必然会被秦王加封三公。如果白起被加封三公,素来恃才傲物的范睢内心一定很难平衡。

接着,苏代还点明了秦军继续攻打韩、赵之地的弊端,即“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也就是说秦国曾经攻打韩国,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的百姓反而投奔赵国,天下人不乐做秦的国民已经很久了。因此,即使秦国用武力拿下赵国,但赵国的百姓还是会投往他处。人口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如果得不到人口,那么平定赵国对秦国意义也不大。

最后,苏代还为范睢指明了做法,即“许韩、赵之割地以和”。如果韩国和赵国割地求和,功劳自然不会算在白起头上,范睢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范睢上奏秦王:“由于连年征战,士兵们早已疲惫不堪,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这样士兵也能休息一段时间”,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允许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秦、赵、韩三方休兵。

(范睢剧照)

事实上,当时秦兵士气正盛,完全有可能一举灭掉韩国和赵国。但由于范睢嫉妒白起的功绩,便劝秦王放弃了东进的打算,白起、范睢二人因此结下梁子。

昭王四十八年九月,秦国再次发兵攻打赵国,当时白起染病在身,因此由王陵担任主帅。不久,王陵兵败而归。秦王便打算让白起担任主帅,继续攻打赵国。在白起看来,围攻邯郸并非明智之举,因此拒绝了秦王任命他为主帅的要求。秦王只好重新任命王龁为攻打赵国的主帅,但不久楚国和魏国派出数十万大军援救赵国,秦军形势危急。秦王无奈只能要求白起去做“救火队长”,但白起性格太过耿直,竟然再次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白起接二连三拒绝秦王的要求,这使秦王非常愤怒,便下令将他贬为平民,发往阴密禁锢。三个月后,秦军在邯郸吃了败仗的消息传到秦王耳中。秦王将失败的原因归咎到了白起身上,加上范睢等大臣落井下石,白起被赐剑自裁。据《史记》里记载,白起死的时候曾经说:

我固当死。 长平之战, 赵卒降者数十万人, 我诈而尽坑之, 是足以死。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白起在临终前想到了被自己坑杀的数十万赵国士兵,因此认为自己的死也是命中注定。

长平之战是白起一生的顶点,也是造成他负面形象的主要原因

说到白起,就不能不说长平之战,这是他最有争议的故事,也是流传最久远的故事。

昭公四十五年,白起率领秦军攻取了韩国的野王邑,这就使得上党郡与韩国的通道被断绝。上党被夹在秦国和赵国之间,两国都想吞并它。上党郡太守冯亭和部下商议后,决定投降赵国。

国力如日中天的秦国很难容忍“嘴边食”上党投降敌国,于是先攻取了上党,后又大举进攻赵国长平。

(廉颇剧照)

战争初期,赵国的统帅为老将廉颇,他自知赵军不是秦军的对手,就采用坚壁清野的战术意图拖垮秦军。这确实起到了效果,秦军一时难以攻下长平。

两军对垒三年后,秦相范睢利用反间计使赵王失去了对廉颇的信任。范睢还利用间谍在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于是,赵王重新任命毫无作战经验的赵括做赵军的统帅。

赵括从来没有打过打仗,却对书上的军事思想非常迷信,他放弃了廉颇坚壁清野的做法,主动出击秦军。这正中白起下怀,为了彻底引出赵军,他先是假装不敌赵军撤退,后派出两支骑兵,一支断绝了赵军的退路,一支将赵军分成两个部分。

赵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战斗力远不如秦军,加上统帅毫无作战经验以至于中了秦军的圈套,最终不战而降。

如何处置四十万战俘成了白起所面前的难题。出于以下几个原因的考虑,白起选择了坑杀四十万赵军:

  • 白起认为上党郡的百姓不肯归附秦国,却争相逃往赵国,那么这四十万俘虏也未必会真心归顺秦国。如果这四十万俘虏逃回赵国,秦国之前的付出就会付之东流。为了以绝后患,他选择了坑杀四十万赵国俘虏。

  • 秦国在这场拉锯战中,牺牲也非常大。也许是白起痛心于不少部下因为这次战争先后死去,为了报复赵军,他选择坑杀掉四十万俘虏。

  • 由于秦军是长线作战,因此补给非常困难。本来秦军就已经吃不饱饭了,突然多出四十万人自然更难以养活。但防着四十万俘虏回去,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因此白起只好将他们全部坑杀。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战绩不可谓不辉煌。此战使得赵国元气大伤,从此失去了与秦国争雄的可能。但四十万条活生生的生命突然被终结,这也使白起背负上了“杀神”的恶名。

风雪赫连城


被赐死的。

功到雄奇即罪名。

长平之战后,按白起的思路打下去本可以灭掉赵国。

但由于应候范睢捣乱,最后秦昭王休战,从此丧失功赵良机。

范睢是个十足政治流氓,我一直称赞范睢为春秋战国时期第一政治流氓。

白起搞军事无敌于天下,搞政治就不行了。

后来,秦昭王让他出兵继续打赵国,他不去,因为战机没了。最后换了他的副将王龁去打邯郸,秦国大败。

在范睢的挑拨下,一代战神被赐死。

在历史上的军神罕有政治高手,范蠡算是其中难得的一位吧。

关于白起的故事很多,历史记载的就是那些大战,杀人记录。

整个战国时期也就战死了200万人吧,有一半是被白起杀的,确实是个猛人。

最著名的是鄢郢之战、伊阙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四大战役。

历经大小七十多战无一败绩。

是当之无愧的战神。

可惜未能功成身退。



孤山老叟


你好,我是故事领域创作者,文字玩家文武公,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究竟白起是怎么死的,在他的身上又流传着哪些故事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距离我们比较遥远的年代,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也不是很多很详尽,白起被后世封为“战神”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他当然是善于用兵,但是揣摩君王心思方面却不如名将王翦,所以后来才会和秦王就再次攻赵问题上发生分歧,加上之前又得罪了权臣范雎,其几次在秦王面前说白起的不是,最终秦王在盛怒下就赐其自尽了,那一年是公元前257年。

他到死也没觉得自己有任何过错,但是他也知道自己的杀孽太重,才会有今日的报应。一代战神终究因为自身性格上的缺陷而给自己带来了灾难。

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一直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人物。他是秦国的大将,为秦军征战了30多年,拿下的城池有七十多座,歼敌数百万,战绩不可为卓著。

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都是从他第一次参加战斗的新城之战开始的,失去领土的韩国联合魏国共同伐秦,两国一共派出二十四万的大军,而此时的白起手里的士兵连敌方的一半都不到,这样悬殊的对比,自然难有胜算,但是他却绕到了魏军的后方,偷袭得手,之后再回过头来攻韩,不但将韩军全歼,而且还俘虏了主将。这一战,让秦国又得到了五座城,也让白起的威名响彻中原大地。

转年,一听说白起又要来了,魏国的军队直接就望风而逃再不敢战,秦国就这样白白又得到了六十一座城池。

秦军眼看韩、魏已经气数已尽,就把目标转到楚国,没想到在对楚的作战中,秦军依旧是占有绝对优势,白起顺利地攻下了五座城之后,接着又拿下了楚国的都城,楚王不得不仓皇出逃。

在楚国大败之后,秦军的共伐目标就只剩下一个赵国了。在这些诸侯国中,只有赵国还算可以和秦国一争高下,赵国通过武灵王的革新,军事实力在诸国中算是强悍的。

在公元前262年的时候,白起再次出征伐韩,当时上党郡守觉得自己因为处于战争眼中,已经和都城联系不上了,大王肯定没法管自己了,就只有投奔赵国这一个选择了。赵国接纳他,就意味着自己将成为秦军征伐的目标,但是赵王还是接纳了他们,果然两年之后,秦军派王龁出征,拿下了上党,当地的军民纷纷逃往赵国,赵国决定在长平驻军接应这些逃难的百姓。

因为长平之战事关重大,赵国派出老将廉颇应战,老将军知道自己不是秦军的对手,就闭门坚守不出,使得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

秦国不甘心就此罢手,就使出了一招反间计,到处散布谣言,没想到赵王还真上当了,将廉颇换成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这样对于秦军来说就无所顾忌了,马上派出白起和王龁出战。

这场大战以秦军大胜结束,赵括阵前战死,四十万士兵投降,但是白起此时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除了二百四十多个年纪较小的少年兵让他们回国报信之外,剩下的四十万人全部坑杀,战神白起从此也有了个新称号——杀神白起。

白起一生百战百胜,不愧为一代战神,但纵然有再大的功绩,这四十万无辜的生命,也成了他一生无可辩驳的罪证。





文字玩家文武公


很荣幸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人屠”白起之死

公元前289年9月,秦昭襄王派五大夫王陵攻赵率军攻赵。正赶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动。王陵攻邯郸不大顺利,秦王又增发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五校(一校约为8000人)秦军。白起病愈,秦王想让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认为没有获胜的机会,表示反对。

秦昭襄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结果久攻不下。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命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秦王免去武安君的官爵降为士兵,让他离开咸阳迁到阴密。但武安君有病,未能成行。

过了三个月,诸侯联军攻击秦军更加紧迫,秦军屡次退却,报告失利情况的使者天天都有来的。秦王就派人驱逐白起,不能让他留在咸阳城里。武安君已经上路,走出咸阳西门十里路,到了杜邮。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白起的流传后世的赫赫武功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

长平之战共杀人四十五万,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二万,攻韩于陉城斩首五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全的杀人账单。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占据二分之一。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

以上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想法和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