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離開孩子就哭鬧?“分離情緒”要重視,巧用3招助娃適應分離

不知大家有沒有觀察過這樣一個現象:每當媽媽稍微離開幾分鐘,孩子就會哇哇大哭,但是當媽媽回到身邊後又恢復原狀。其實,對於幾歲的孩子來說,父母不時刻在身邊就是沒有安全感,因為他們正處於過渡階段,即為敏感時期。

父母離開孩子就哭鬧?“分離情緒”要重視,巧用3招助娃適應分離

有位寶媽就正在經歷孩子的敏感期。有一次帶孩子走親戚,剛開始一切很順利,孩子也很禮貌的問候了親戚,可是當這位寶媽起身去廚房幫助親戚做飯時,孩子就開始不停的哭鬧了,而到後來,連寶媽離身去廁所都不行,只有媽媽不在身邊片刻,孩子的內心就充滿了不安全感。

那麼為何孩子會出現這種看似無理取鬧的情緒呢?

一、出現“分離焦慮症狀”

這種症狀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隨著孩子年紀大增長,外加父母形影不離的耐心呵護,致使孩子對父母的養育更有依戀的情感,因而每當有“小別離”時就會產生“分離焦慮症”。

所謂“分離焦慮症”,即當孩子與家人分開時就會不自覺的產生一些負面消極情緒,例如焦慮、痛苦等等,這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也與當今社會家庭的養育方式存在很大的聯繫。

父母離開孩子就哭鬧?“分離情緒”要重視,巧用3招助娃適應分離

關於“分離焦慮症”,有前人做的一項實驗:

實驗者小猴子提供用絨布做的母猴還有用鐵絲做的母猴,結果發現,即便是在鐵絲做的母猴身上有奶吃,它能夠滿足小猴子對於食物的需求,但小猴子所表現出的行為是,並不會長時間的去接近它,反而會比較喜歡待在用絨布做的猴子身邊。

父母離開孩子就哭鬧?“分離情緒”要重視,巧用3招助娃適應分離

六個月到兩歲的孩子,最為依戀父母養育,儘管如此,這也是可逆轉的正常現象,當父母對於孩子的哭鬧加以“干擾”時,譬如用玩具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就能夠及時制止。而兩歲。以後的孩子會慢慢的理解“父母的離開只是暫時的”,就漸漸不會無緣無故的哭鬧了。

二、行為上對父母產生依戀

在孩子與父母朝夕相處下,孩子會很自然的對父母產生一種依戀的感情,因此當父母偶爾離開時,孩子就會表現出無限的焦慮感。

但這也是分情況的,若每當孩子有要求時,媽媽都會及時出現幫忙解決,一般來說,這樣的孩子並不缺乏安全感。而另一類,若孩子只能通過哭鬧叫來爸爸媽媽,那麼長此以往他們的在心中就不會有太多安全感。

父母離開孩子就哭鬧?“分離情緒”要重視,巧用3招助娃適應分離

孩子對父母的依戀關係可分為以下幾種:

  • 安全型

此類孩子因為家庭與父母養育方式的原因,會對家人產生很強的信任感,當父母帶著自己去到一個陌生的新環境時,他們也不會表現出膽怯、緊張的情緒,反而會放鬆的玩耍,即便當父母離開視線時,這類孩子也會產生焦急的感情,但是因為信任父母,便會自行快速的調節情緒。

  • 反抗型

這類孩子的情況就相對來說比較極端,因為長時間與父母在一起,難免會產生對親情的依戀,而父母稍微一離開視線,他們機會大哭大鬧,十分抗拒“父母離開視線”這件事,如若父母提前告知孩子自己要先離開一段時間,那麼孩子就會極為反抗該事實。但是當父母回到身邊後,又表現出想去親近而又故意抗拒的心理,十分矛盾。

  • 逃避型

這類孩子與父母的感情就是最大的問題,基本上不會主動與父母親近,更不用說父母離開後會不會焦慮了,因為他們與家人的感情不深,故當家人離開身邊時,他們也不會出現很大的情緒波動。

父母離開孩子就哭鬧?“分離情緒”要重視,巧用3招助娃適應分離

三、不解“客體永恆”

客體永恆即它是指兒童理解了物體是作為獨立實體而存在的,即使個體不能知覺到物體的存在,它們仍然是存在的。孩子對客體永恆的認識,主要分為六個階段:

(1)一~二階段:零到四個月

新生兒一般對客體沒有多深的概念,因此即便父母離開自己的視線,他們也會很快忘卻去尋找。

(2)三階段:四到九個月

逐漸產生感知,慢慢學會思考視線範圍內的事物。

(3)四階段:九到十二個月

孩子已經有了足夠的意識去思考事物,譬如放在桌子上的零食不是消失了而是被“轉移”了。

(4)五階段:十二到十八個月

對會移動的事物或者人會有很強的感知能力。

(5)六階段:十八到二十四個月

此時的孩子已經可以自主的發現“隱形位移”,例如繞過桌子找玩具等等。

父母離開孩子就哭鬧?“分離情緒”要重視,巧用3招助娃適應分離

若孩子不理解客體的永恆會有哪些影響呢?

①無法獨立

這算是普遍現象,一旦孩子沒有客體永恆的概念,就會在被送到幼兒園後不停的哭鬧、父母離開視線後就焦慮不已,久而久之,即使他們到了一定的年紀,也還是無法學會獨立。

②性格懦弱、膽怯

當孩子過於依賴父母后,就會自然而然的缺乏許多本應瞭解的社會經驗、獨立的能力等等,因為所有的事情都被包在了孩子身上,自然會失去了獨立自主的能力。

③情緒波動嚴重

沒有客體永恆概念的孩子一般會很容易情緒崩潰,就比如當父母外出買菜後,孩子發現爸媽不在家就會情緒激動的號啕大哭,若不能及時發現並調節,很容易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

父母離開孩子就哭鬧?“分離情緒”要重視,巧用3招助娃適應分離

巧用3招讓孩子適應分離

一、陌生情境法,焦慮遠離他

“陌生情境法”是瑪麗 愛因斯沃斯提出的一種方法,主要路程是這樣的:媽媽可以帶著孩子來到一個陌生房間,當陌生人進來與媽媽談話後,注意觀察孩子的反應,而當媽媽突然出去,只留下孩子與陌生人時,觀察孩子是否會哭,而陌生人會給予適當的安慰。

接著媽媽回來和陌生人一併離開,再觀察孩子的狀態,這樣一來二去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鍛鍊孩子,儘快的適應新環境、陌生人與正確看待媽媽的離開。

父母離開孩子就哭鬧?“分離情緒”要重視,巧用3招助娃適應分離

二、父母予以孩子敏感養育

意指當孩子處於敏感期時,父母就要予以足夠呵護和關愛,譬如當自己要外出買菜時,孩子可能會控制不住情緒的哭鬧,這時應該溫柔的告訴孩子,媽媽出去有點事情,在家和爺爺奶奶一起玩。

當然一次兩次肯定不會動搖孩子心中的執念,這時父母該做的是“鐵杵磨成針”,不停的耐心、委婉的告知孩子。讓他們懂得爸爸媽媽只是暫時離開,自己要照顧好自己。

這種敏感型的養育方式也會與孩子使用一種放鬆、靈活的交流方式,讓彼此之間的情緒處於一種持平、同步的狀態。

父母離開孩子就哭鬧?“分離情緒”要重視,巧用3招助娃適應分離

三、多帶娃外出熟悉外界事物與人

許多全職媽媽照顧孩子的模式是:全天窩在家中,一來可以保障孩子的人生安全,二來也不會有走丟的風險。

但是如果孩子在兩歲之前一直是在家中度過的,一般在到再大些後再外出就會對陌生的外界產生抗拒和排斥,心理甚至很恐懼接觸到陌生人。

所以,作為父母,應該經常帶著孩子出去遛彎,或者在小區內部走走,或者去到附近的公園讓孩子見識見識新奇事物,又可以去鄰居家串門,讓孩子潛移默化的瞭解到不同的“人情風味”。

父母離開孩子就哭鬧?“分離情緒”要重視,巧用3招助娃適應分離

孩子的分離焦慮心理與父母的養育方式一定也脫不了干係,因此要父母自主的意識到孩子的難處,並作為一個知心朋友般去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敏感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