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开孩子就哭闹?“分离情绪”要重视,巧用3招助娃适应分离

不知大家有没有观察过这样一个现象:每当妈妈稍微离开几分钟,孩子就会哇哇大哭,但是当妈妈回到身边后又恢复原状。其实,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父母不时刻在身边就是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们正处于过渡阶段,即为敏感时期。

父母离开孩子就哭闹?“分离情绪”要重视,巧用3招助娃适应分离

有位宝妈就正在经历孩子的敏感期。有一次带孩子走亲戚,刚开始一切很顺利,孩子也很礼貌的问候了亲戚,可是当这位宝妈起身去厨房帮助亲戚做饭时,孩子就开始不停的哭闹了,而到后来,连宝妈离身去厕所都不行,只有妈妈不在身边片刻,孩子的内心就充满了不安全感。

那么为何孩子会出现这种看似无理取闹的情绪呢?

一、出现“分离焦虑症状”

这种症状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孩子年纪大增长,外加父母形影不离的耐心呵护,致使孩子对父母的养育更有依恋的情感,因而每当有“小别离”时就会产生“分离焦虑症”。

所谓“分离焦虑症”,即当孩子与家人分开时就会不自觉的产生一些负面消极情绪,例如焦虑、痛苦等等,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也与当今社会家庭的养育方式存在很大的联系。

父母离开孩子就哭闹?“分离情绪”要重视,巧用3招助娃适应分离

关于“分离焦虑症”,有前人做的一项实验:

实验者小猴子提供用绒布做的母猴还有用铁丝做的母猴,结果发现,即便是在铁丝做的母猴身上有奶吃,它能够满足小猴子对于食物的需求,但小猴子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并不会长时间的去接近它,反而会比较喜欢待在用绒布做的猴子身边。

父母离开孩子就哭闹?“分离情绪”要重视,巧用3招助娃适应分离

六个月到两岁的孩子,最为依恋父母养育,尽管如此,这也是可逆转的正常现象,当父母对于孩子的哭闹加以“干扰”时,譬如用玩具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能够及时制止。而两岁。以后的孩子会慢慢的理解“父母的离开只是暂时的”,就渐渐不会无缘无故的哭闹了。

二、行为上对父母产生依恋

在孩子与父母朝夕相处下,孩子会很自然的对父母产生一种依恋的感情,因此当父母偶尔离开时,孩子就会表现出无限的焦虑感。

但这也是分情况的,若每当孩子有要求时,妈妈都会及时出现帮忙解决,一般来说,这样的孩子并不缺乏安全感。而另一类,若孩子只能通过哭闹叫来爸爸妈妈,那么长此以往他们的在心中就不会有太多安全感。

父母离开孩子就哭闹?“分离情绪”要重视,巧用3招助娃适应分离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关系可分为以下几种:

  • 安全型

此类孩子因为家庭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原因,会对家人产生很强的信任感,当父母带着自己去到一个陌生的新环境时,他们也不会表现出胆怯、紧张的情绪,反而会放松的玩耍,即便当父母离开视线时,这类孩子也会产生焦急的感情,但是因为信任父母,便会自行快速的调节情绪。

  • 反抗型

这类孩子的情况就相对来说比较极端,因为长时间与父母在一起,难免会产生对亲情的依恋,而父母稍微一离开视线,他们机会大哭大闹,十分抗拒“父母离开视线”这件事,如若父母提前告知孩子自己要先离开一段时间,那么孩子就会极为反抗该事实。但是当父母回到身边后,又表现出想去亲近而又故意抗拒的心理,十分矛盾。

  • 逃避型

这类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就是最大的问题,基本上不会主动与父母亲近,更不用说父母离开后会不会焦虑了,因为他们与家人的感情不深,故当家人离开身边时,他们也不会出现很大的情绪波动。

父母离开孩子就哭闹?“分离情绪”要重视,巧用3招助娃适应分离

三、不解“客体永恒”

客体永恒即它是指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即使个体不能知觉到物体的存在,它们仍然是存在的。孩子对客体永恒的认识,主要分为六个阶段:

(1)一~二阶段:零到四个月

新生儿一般对客体没有多深的概念,因此即便父母离开自己的视线,他们也会很快忘却去寻找。

(2)三阶段:四到九个月

逐渐产生感知,慢慢学会思考视线范围内的事物。

(3)四阶段:九到十二个月

孩子已经有了足够的意识去思考事物,譬如放在桌子上的零食不是消失了而是被“转移”了。

(4)五阶段:十二到十八个月

对会移动的事物或者人会有很强的感知能力。

(5)六阶段:十八到二十四个月

此时的孩子已经可以自主的发现“隐形位移”,例如绕过桌子找玩具等等。

父母离开孩子就哭闹?“分离情绪”要重视,巧用3招助娃适应分离

若孩子不理解客体的永恒会有哪些影响呢?

①无法独立

这算是普遍现象,一旦孩子没有客体永恒的概念,就会在被送到幼儿园后不停的哭闹、父母离开视线后就焦虑不已,久而久之,即使他们到了一定的年纪,也还是无法学会独立。

②性格懦弱、胆怯

当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后,就会自然而然的缺乏许多本应了解的社会经验、独立的能力等等,因为所有的事情都被包在了孩子身上,自然会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③情绪波动严重

没有客体永恒概念的孩子一般会很容易情绪崩溃,就比如当父母外出买菜后,孩子发现爸妈不在家就会情绪激动的号啕大哭,若不能及时发现并调节,很容易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

父母离开孩子就哭闹?“分离情绪”要重视,巧用3招助娃适应分离

巧用3招让孩子适应分离

一、陌生情境法,焦虑远离他

“陌生情境法”是玛丽 爱因斯沃斯提出的一种方法,主要路程是这样的:妈妈可以带着孩子来到一个陌生房间,当陌生人进来与妈妈谈话后,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而当妈妈突然出去,只留下孩子与陌生人时,观察孩子是否会哭,而陌生人会给予适当的安慰。

接着妈妈回来和陌生人一并离开,再观察孩子的状态,这样一来二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孩子,尽快的适应新环境、陌生人与正确看待妈妈的离开。

父母离开孩子就哭闹?“分离情绪”要重视,巧用3招助娃适应分离

二、父母予以孩子敏感养育

意指当孩子处于敏感期时,父母就要予以足够呵护和关爱,譬如当自己要外出买菜时,孩子可能会控制不住情绪的哭闹,这时应该温柔的告诉孩子,妈妈出去有点事情,在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玩。

当然一次两次肯定不会动摇孩子心中的执念,这时父母该做的是“铁杵磨成针”,不停的耐心、委婉的告知孩子。让他们懂得爸爸妈妈只是暂时离开,自己要照顾好自己。

这种敏感型的养育方式也会与孩子使用一种放松、灵活的交流方式,让彼此之间的情绪处于一种持平、同步的状态。

父母离开孩子就哭闹?“分离情绪”要重视,巧用3招助娃适应分离

三、多带娃外出熟悉外界事物与人

许多全职妈妈照顾孩子的模式是:全天窝在家中,一来可以保障孩子的人生安全,二来也不会有走丢的风险。

但是如果孩子在两岁之前一直是在家中度过的,一般在到再大些后再外出就会对陌生的外界产生抗拒和排斥,心理甚至很恐惧接触到陌生人。

所以,作为父母,应该经常带着孩子出去遛弯,或者在小区内部走走,或者去到附近的公园让孩子见识见识新奇事物,又可以去邻居家串门,让孩子潜移默化的了解到不同的“人情风味”。

父母离开孩子就哭闹?“分离情绪”要重视,巧用3招助娃适应分离

孩子的分离焦虑心理与父母的养育方式一定也脱不了干系,因此要父母自主的意识到孩子的难处,并作为一个知心朋友般去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