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述略开启“点线面”阅读模式——读吴小如《古典诗文述略》

关于古典诗文,一些问题经久不衰:

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阅读古典文学?

现代人到底要不要读古代诗词?现代人读古诗词有什么意义?

读古典诗词到底有什么用?

知乎上一个阅读量比较高的回答引用了叶嘉莹老师的“诗词可以使人心不死”,亦使文明不息。

事实上,这是一个永远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读古典诗文的人能说出一堆的道理,而不读者,只要一个回答就堵死了这些所有的问题——我看不懂,我不知道怎么读。


一本述略开启“点线面”阅读模式——读吴小如《古典诗文述略》

贵在“小”,贵在“述”,贵在“全”。贵在“简”

吴先生这本《古典诗文述略》即便是在“大家小书”这个系列里,都不是论讲这个主题的唯一,用文字回答这些问题的书籍更是汗牛充栋,但是吴先生这本书,贵在“小”,贵在“述”,贵在“全”,而最为珍贵的是,它贵在“简”。

后世用大白话讲经典火了一个电视节目“百家讲坛”,历来“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泾渭分明,人总觉得用诗词歌赋讲白话不容易,但是用大白话讲古典诗文却很简单,实则不然,越是抽象思维,越是难以普及,能够用简单的语言吸引那些不读古典诗文的人坐下来听已是不易,如果能让他们爱上古典诗文,这本“小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

但是,古典诗文不是一部分人的专属,它理应被中华民族全民族共同欣赏。

那么比以上问题更重要的提问应该是,如果我想阅读古典诗文,我应该如何阅读?


一本述略开启“点线面”阅读模式——读吴小如《古典诗文述略》

在这本《述略》里,吴先生给出一个简单的方法论,我们姑且称之为“点、线、面结合”读古典诗文法,这也是先生作这种常识性文章的目的,首发于1982年先生的一篇“答读者问”小文,提纲挈领地讲,从兴趣出发——你别说你没兴趣,读书这种事,没有兴趣你是万不能逼迫他人读的,目标读者,应该都是已经对阅读古典诗文有意向,但是却还不知道如何下手的人。

兴趣使然,坚守六字原则:多读,熟读,细读。

多,谓之“博”,传统上讲的博览群书是也,读古典诗文亦如此。别说古典诗文数量少,其实就我们这些普通读者而言,一生之中能够读到的也不过冰山一角,如此说来,连冰山一角都不去欣赏的人,真是放着宝贵的文化珍宝暴殄天物啊;细,谓之“精”,真正爱的诗歌一定是一辈子的,而有些人可能穷一生,也读不透一首名诗。你知道一首诗文的前世今生吗?它的作者,它的成文背景,它每一字每一句的典故,它与后世文人有什么传奇故事?你为什么爱这一首,而不是那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又寄托了你什么样的情愫?囫囵吞枣的读,也许不如不读,因为领略不了古典诗文的美,反而还会对这种阅读造成误解。比如,心心念念追问读古典诗文有什么用?在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读的人,一定是没有读过,或者读过却并没有摸到阅读门道的人,因为阅读古典诗文,是所有阅读中,最无法功利的。

读书不能让你发大财,读古典诗文亦如此。

怎么读?能得到什么?


一本述略开启“点线面”阅读模式——读吴小如《古典诗文述略》

任何的“多”,都是从“少”来的,这样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但是先生还给出一个简单不能再简单,直白不能再直白的方法——无需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个也读,那也也想读,真的要读古典作品,一本《古文观止》和一本《唐诗三百首》就够了。简单粗暴,现在连幼儿园的孩子都人手一本《唐诗三百首》,这个门槛高吗?显然不高,是简单易操作,阅读的读本也容易获得。

读具体作品,吴先生主张从“面”到“点”,因为选本大体都有个排列顺序,最常见的自然是通古今,有历史延续的,这样阅读就形成了“线”,比如读《唐诗三百首》,读着你就有自己喜欢的,唇齿留香的,可能一知半解,那就找此作者的全本,在找古今中外学者研究这个作家的论著,点中有“面”,联系分析比较,又形成了“点”中有“线”,如此一来,点线面延续、扩展,最终会形成你自己的阅读地图,不一定会成名成家,但是先生所言中肯:稳步前进,不但入门不成问题,而且肯定会有所收获。

那些能够对阅读古典诗文说出“一二三”的人,应该都是至少有些收获的人,而阅读的收获就是这样,要想领略它们的美,体会它们的好,你光听别人说没有用,“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所有美好的收获,也是属于你的独一无二。


一本述略开启“点线面”阅读模式——读吴小如《古典诗文述略》

本书虽然说是述略,但是还兼具了“批评”体质。吴先生并不是对所有的唐诗所有唐代诗人一味追捧,甚至对陶渊明也是有褒有贬。读此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当你从历史的沿革的角度去看古典诗文的时候,你会明白,真正能留下痕迹的文字,一定是原创的,思想性和文字性兼具的。文字是易碎的,华丽的、冗长的、互相吹捧出来的,当时盛极一时的文字,最终只能留下一抹耻辱的痕迹,却留不下任何让后人阅读的内容。

所以,写作和阅读都是崇高的事儿,需要有敬畏感的事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可是当你真的做了,那将是一件“有所收获”的事儿,也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