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機槍怎麼散熱?

用戶8607389323185


自從馬克沁發明自動機槍以來就在考慮怎麼讓槍管更持久射擊,他想到的是用水冷卻,所以馬克沁重機槍槍管上有一個大大的水筒,並且還有一個導流管和一個水箱,防止過熱水變成蒸汽流走。而馬克沁重機槍把水冷方式申請了專利,而法國另外一個槍械設計師哈奇開斯為避免侵犯專利,所以它採用了風冷設計,就是用其他金屬緊貼槍管,增大散熱面積。而這兩種散熱方式幾乎就是槍管的唯二方式,貌似還沒有第三種散熱方式。


注意槍口末端的導管和地上的水箱,就是冷卻水筒的水沸騰後水蒸氣通過導管回收水蒸汽,這樣水就可以用的久一點,要是像電視上那種沒有導流管和水箱的,打完一筒水後就變成風冷的了


而馬克沁的水冷冷卻方式只適用於重機槍,而為便於機動的輕機槍和通用機槍都算採用風冷,也就是自然冷卻的方式給槍管散熱。而風冷散熱的槍管由於自然冷卻的時間太長,在戰場一些特殊情況一槍手也會用水或者其他液體給槍管冷卻以保證讓機槍快速投入戰鬥。而以上陳總,散熱方式主要還是為了保證機槍能穩定射擊,除了這散熱以外還有兩種方式保證機槍工作穩定,那就是給機槍使用重槍管以及在戰場上快速更換槍管。

以上兩種都算通過增大與槍管的接觸面積以增大散熱面積

而機槍都是使用重槍管,也就是槍管管壁更厚的槍管,有的甚至在鍛造的時候加入一些稀有金屬進去加強槍管強度,這種做法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都在採用。而第二種就是快速更換槍管了,其中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捷克式輕機槍了,它就可以快速更換槍管,一個熟練的機槍手可以在幾秒內完成更換槍管。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機槍工作的穩定性,據說德國的MG-42打200發左右就得更換槍管。
暴力測試,注意消音器都已經融了,而槍管也只是略微發紅而已,這就是壁管厚的優點


槍管上的提把就是為了可以快速更換槍管而設置的。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首先第一種是更換槍管。

咱們以M2機槍為例:

在M2機槍的槍管上有一個把手,這個通過推動這個把手就可以更換槍管了。

卸下一根槍管的時間僅僅是幾秒鐘,所以基本上是不耽誤射擊的。

同樣

新的槍管直接插回去,按照卡槽將槍管卡入。這樣槍管就能裝回機槍了。

一般的來說一挺重機槍可以配備2-3根槍管,不斷的更換槍管就可以達到散熱目的了。


還有一些機槍兵並不方便更換槍管,那麼就是第二種散熱方式了。

還用M2機槍作為例子吧(怎麼還用M2?M2的改型多啊),一些M2機槍會固定在艦船和車輛上。這時伸出車外的M2就很難更換槍管了。

在這種狀態下在交戰過程中士兵是無法冒險去更換槍管的,那麼就改進槍管結構就好了。

畢竟不像攜行重機槍一樣,有車或者船裝載的重機槍對重量就不是特別敏感了,於是採用的第二種散熱方式就是——加厚槍管。

實際上來講子彈在單位時間連續發射所產生的熱量是固定的,而加厚槍管後,槍管的質量就大幅度的增加了,這樣——槍管本身的比熱容就上升了。

在加厚後,原來100發子彈槍管就會過熱的情況需要在200-300發後槍管才會過熱(大打比方)。所以槍管基本上就不用更換了。


再有的第三種方法,就是採用風冷。

還是用M2機槍作為例子。


上圖是兩把M2機槍,這兩把都是在飛機上用的,和之前我們看到的M2機槍的區別是這兩把機槍風冷散熱孔要比地面上用的更多,這樣高速流動的空氣就會在散熱孔中形成湍流快速的帶走槍管上的熱量。

即便是在類似於機翼或者機身內部的M2機槍(P-51作為例子吧)實際上也是用相同的方式處理。

只不過是給M2機槍加了通風的孔徑,開口實際上遠大於槍管的直徑


軍武數據庫


機槍從馬克沁發明以後,就出現了槍管發熱的情況,這個是由於子彈的發射速度加快,槍管來不及冷卻,在網上可以看到的視頻上,槍管發紅以後,最後都可以把放在槍管上的肉烤熟,而打過槍的朋友都知道,槍管在發射過一定數量的子彈以後就會變的燙手,一般來說自動武器發射過200-300發子彈以後,槍管就會變紅,如果要繼續發射就必須對槍管進行冷卻。


槍管打紅了的照片。

到現在為止一共有兩種冷卻方式,一種是使用水作為冷卻劑,還有就是使用空氣作為冷卻劑。而使用空氣冷卻的機槍又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採用增加槍管散熱面積的辦法,還有就是採用速換槍管。
馬克沁重機槍的德國版本,槍管上的圓筒就是水套,這個可是馬克沁的專利。

馬克沁機槍使用的水冷是由於,當時工業普遍使用水作為冷卻劑,而且水的載熱量比較高,又不貴,所以作為跨界發展的設計師馬克沁使用水作為冷卻劑可以說是把當時民用工程上的套路用到了武器上。不過,用水作為冷卻劑冷卻效果的確不錯,但是有一個重大的缺陷,就是士兵可以攜帶彈藥,但是無法攜帶水井。

由於馬克沁先生在申請專利的時候,申請了一大堆,那個冷卻水套和帆布彈帶都是,所以以後的人在研製機槍的時候就必須避開這些專利,而且考慮在沙漠地區使用機槍的問題,水井的確是個大問題,於是另一種冷卻劑空氣就又開始在考慮的範疇之內。
捷克式機槍,下邊就是一根槍管,這根槍管一般是副射手揹著。捷克式除了可以換槍管,槍管上也開了不少的散熱槽,但是這種散熱槽用處不大,費事不少,後來英國人在做布倫機槍的時候就把這個散熱槽給取消了。


這張照片散熱槽能看到清楚一點。勃朗寧M-2HB高射機槍,槍管下邊的把手就是方便更換槍管用的。

換槍管呢。更換槍管是發射一定數量就要管,否則一根槍管已經打禿了,而另一根槍管還沒有用過,那這樣的備用槍管搞不好由於和節套的尺寸差的太大,都換不上了。MG-34的槍管是從後邊抽出來。

一開始使用空氣作為冷卻劑,遇到的問題是空氣的載熱量遠遠小於水,不過空氣的量遠遠大於水,這種情況下,如何使更多的空氣經過槍管表面就是當時的槍械設計師要考慮的問題,加大散熱面積就是首選了,於是槍管上開槽,加黃銅片這些辦法就都用上了。
早期的劉易斯機槍,槍管外表的粗管子就是散熱片。


不過空氣的載熱量低,而且機槍又不可能用一個風扇在那裡強制空氣流動,就很空調的室外機似的,所以空氣散熱的效果還是不如水冷,所以氣冷機槍的火力持續性還是不如水冷機槍,而且加裝散熱片的辦法增加了槍械本身的重量,開槽的辦法又增加了槍管的加工時間。

大概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這個時候的輕機槍開始使用可更換槍管,我查到的資料好像是捷克的ZB-26式機槍首先使用了可更換槍管,可更換槍管就是機槍手,多攜帶一根槍管,在發射300發左右的子彈後,原來的槍管發紅以後,用備用槍管繼續射擊,發紅的槍管就拿下來繼續射擊。應該說這種槍管冷卻方式到目前還是最好的技術解決方案,當然,這種辦法需要多攜帶一根槍管,這根槍管也不輕,一些重機槍的槍管就有5公斤多,快和一挺班用機槍差不多了。但是,現在也沒有什麼其他更好的辦法。


紅色手電筒


現在的槍管都是冷鍛出來的,除非過量射擊造成槍管高溫破碎,否則基本不用擔心過熱問題,網上有視頻班用機槍掛消音器連續射擊,打到最後消音器都因為高溫灼燒而破裂但槍管依舊照常工作,都燒紅了還沒事,當然過熱的話會影響彈道,而且,現在的戰爭模式與以往的大規模集團作戰不一樣了,班用機槍都採用短點射的形式進行掃射或者固定點位射擊很少有連續射擊的時候,要知道,如果機槍點一段時間夠不到目標,要不就是換火箭炮轟了你要不就是叫無人機過來從空中打擊,軍事裝備的整體升級抵消了裝備技術的一些不足



沉香醉88


德國MG–08重機槍,也就是馬克沁是德國版本,圖片上就可以看到它有很粗的槍管包裹冷卻水箱和外水箱(蒸汽冷凝器)

機槍(自動武器)的始祖馬克沁誕生的時候就使用水冷外套筒進行強制散熱,機槍槍管受熱的原因:一個是子彈彈殼內發射藥被擊發後所產生的高溫推進氣體,另一個就是子彈彈頭與膛線高速摩擦所產生的熱量,再加上當時鋼鐵工業水平低,鋼材質量也欠佳,機槍以600發/分鐘的發射速度打完一條100發的彈帶,槍管的溫度就已經很高了!如果不停止射擊繼續發射子彈槍管就會局部紅熱,還會出現細微熱膨脹,這對槍管是不利的!紅熱之後再自行冷卻相當於給已經熱處理好的槍管“再退火一次”,強度會大大的降低,由於冷卻不均勻槍管會出現變形,等下一次再使用時就有可能出現炸管的危險。
美國版的“馬克沁”,M1917重機槍。

為了避免出現損壞槍管和延長機槍發射時間,給機槍設計了一個包裹水冷套筒,由於水的冷卻作用槍管不會出現紅熱狀態,也就大大的提高了子彈發射量,延長了火力持續時間...當外套筒裡的水開始蒸發時,蒸汽通過膠管進入到外冷凝水箱冷卻再次形成水,可以重新倒回槍管包裹水箱,就這樣週而復始,只要是子彈充足打3000發也沒問題。
金陵廠的“民二十四重機槍”班組,其實根本不是兩個人,要是就他倆不用多,行軍5公里就體力不支了。
“民二十四”的原始版本德軍MG08重機槍班組,至少是5個人。



馬克沁重機槍雖然較好的解決槍管過熱的問題,但是有外水箱整槍顯得過於沉重!槍身、槍架、外水箱主體部分加一塊超過了40公斤的重量,要知道一戰期間也沒有多少汽車,大部分都是徒步行軍,幾個人揹著這麼沉重的機槍再加上一、二千發的子彈,體力消耗極大!而且更不利於戰場機動...這種情況一戰結束之後受到了各國的重視,必須要給機槍減重才行!而減重就必須要摒棄水冷套筒,但是去掉水箱後槍管散熱問題隨之而來,好在一戰過後世界強國的工業能力進一步提高,製造一挺機槍的工時和成本顯著下降,機槍已經可以較大規模製造了,對機槍的珍惜程度也大不如前,同時裝備數量也提高了,營連分隊還裝備了迫擊炮、擲彈筒等武器,機槍雖然還是分隊的核心裝備,但是使用它的次數和頻率也較大幅度的下降,機槍槍管散熱是問題變得不算太突出。
二戰期間,


由於戰爭的激烈程度進一步提高,彈藥消耗量也成倍增加,槍管散熱問題又變得突出起來,在雙方分隊都裝備機槍的情況下,誰的機槍火力持續久,誰就佔有上風!但機槍發射子彈數量增加後槍管要經受極大的性能壓力!對此德國人對槍管過熱的問題解決的不錯。
德軍處理槍管散熱的方式就是給多給MG–42型機槍多配備幾根備用槍管,在打完一個彈鼓或者一個彈鏈/箱後將槍管更換,讓它在一邊散熱,同時可在幾秒內將備用槍管安裝完畢,既可以讓槍管散熱又不會影響到火力持續性,這張圖片描繪的就是怎樣更換槍管。


MG–42的槍管外護木側面有一個帶卡箍的小窗,當需要更換槍管時將這個小窗打開,將槍管抽出來放到一邊,將備用槍管插入再將扣上小窗就行了,非常的簡單方便快捷!
當然,炙熱的槍管不能拿手直接抽出來,需要使用配發的石棉布,如果石棉布丟了可以直接將槍管倒在地上就行了 。

MG–42這種換槍管散熱的方式很超前,是非常優秀的設計理念,較理想的解決了槍管在高速射擊時過熱的問題,同時也減輕了機槍的重量。
二戰結束後各國的大口徑重機槍都採用了換槍管的方式解決槍管散熱的問題。


至於輕機槍一部分槍族化也可以更換槍管,大多數是不能更換的,現代輕機槍造價很便宜沒比步槍貴多少,已經屬於大規模戰場消耗品,也沒必要設計複雜。

現代連隊的火力層次已經細化了,400米內的距離是突擊步槍的範圍、400~800米是輕機槍的區域、800米以上是重機槍和自動榴彈發射器的打擊距離,超過2000米的目標有迫擊炮招呼...武器是多樣化的,也使得機槍發射頻率降低了很多,槍管有時間進行空氣自然冷卻。

輕重機槍都有戰鬥射速,通常是250發/分鐘,遠比理論射速的600~1000發/低了許多,一次射擊時採用3~5發的短點射或者5~8髮長點射,而不是扣動扳機將彈鼓/彈箱/彈鏈一下子打光,輕重機槍是班排和營連的核心武器,進攻/防禦時起到主心骨的作用,要求機槍的火力支援一直持續到戰鬥結束,如果戰鬥當中機槍損壞或者沒有子彈了將是連隊的噩耗,敵方的機槍就會逐一壓制己方連隊的步槍手...直接影響到戰鬥的勝負!

所以,機槍在射擊時儘量採用點射方式,這樣既可以節省彈藥還能讓槍管有散熱的時間。


皇家橡樹1972


現代機槍主要通過空氣冷卻來達到散熱的目的,已經幾乎沒有水冷散熱這種設計了。 在機槍這種自動武器研發出來後,設計師們開始發現連續射擊很快就會積累大量熱量,這些熱量難以快速散發,而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繼續開火是非常危險的,輕則導致武器損壞,重則導致子彈在槍機等結構中爆炸等嚴重事故造成傷亡。

而關於散熱的解決措施,第一選擇自然就是水冷,早期的重機槍普遍都在槍管上包有一個巨大的水套,需要指出的是,重機槍的冷卻水是循環使用的,因此會有管子將槍管上的水套同地上放置的另一個水箱連接起來。 但是如此一來機槍很難實現輕量化,於是氣冷式機槍開始出現。比如法國哈奇開斯機槍,使用了大量散熱片散熱,效果就比較不錯,但是其體積較大主要還是在固定陣地使用。而像英國劉易斯機槍,使用的是類似的風冷片,成功地降低了機槍的體積重量。再比如著名的ZB26,也是在槍管上加上散熱紋來加快散熱的。
可是即使氣冷散熱效果再好也經不住連續射擊帶來的巨大熱量的考驗,因此出現了換槍管的設計。二戰中德軍的MG42機槍射速極高,等待其自然冷卻是不現實的,所以其採用了快速更換槍管的設計,此後很多機槍都採用了類似的設計。 不過現在有一些機槍既沒有散熱片等設計,也不能快速更換槍管,但是還是夠用的。一方面是現代戰爭中長時間連續射擊的情形不多,主要是長短點射,因此產生的熱量不大,此時通過一根較厚的槍管是完全能承受住的。


戰爭之王


在一戰和二戰時期,輕重機槍在持續射擊的過程中如何散熱,是所有軍隊面對的共同難題。只要是自動化武器,在射擊的過程中都會產生高溫,當機槍手不斷地扣動扳機的時候,槍管就會出現穩固過高的問題。在一些戰爭題材電視劇中,機槍手經常在衝鋒的過程中抱起機槍射擊,這種動作在戰場上幾乎不會出現,因為機槍在射擊的時候,槍管已經非常的燙熱,如果抱著機槍射擊,會把機槍手的手指燙掉。


早期機槍的散熱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水冷散熱,一種是氣冷散熱。水冷散熱的典型代表是馬克沁重機槍,馬克沁重機槍的槍身裝有水冷的循環裝置,能夠在射擊的過程中,通過冷水降低槍管的穩固。裝有水冷散熱系統的馬克沁重機槍,即使持續射擊數千發子彈,也不需要擔心槍管過熱的問題。水冷散熱的優點是散熱性強,缺點是水冷系統非常的沉重,容易導致槍身的重量過大,在使用的時候不夠方便。

氣冷散熱的代表是哈奇開斯機槍,哈奇開斯機槍的槍管有螺旋狀的散熱片,這些散熱片能夠增加散熱的面積,降低槍管的溫度。氣冷機槍的優點是槍身的重量比水冷機槍更輕,攜帶起來更加的容易。氣冷機槍的缺點是加工的成本更高,需要製作專門的散熱片。而且氣冷機槍的散熱性並不強,需要控制射擊的節奏,才能夠起到持續散熱的效果。

到了二戰爆發後,隨著通用機槍的出現,機槍的散熱方式也有了一定的變化。二戰時期的很多機槍都具備更換槍管的功能,以德國的MG42通用機槍為例,MG42通用機槍在射擊的間歇期,可以快速的更換一根全新的槍管,使用過的槍管也能夠循環使用,這種射擊大大降低了槍支的重量,也保障了槍支降溫的效率。



在現代化戰爭中,機槍的作用逐漸的減弱,武器的打擊方式逐漸的多樣化。假如機槍手繼續像二戰時期一樣持續的趴在陣地射擊,很快就會被對方的火箭筒炸飛。因此在現代化戰爭中,機槍換槍管的情況非常少見。現代戰爭中機槍的主要作用是在近距離作戰的時候,執行火力壓制的任務,不需要再進行長時間的射擊。而且現在普通士兵都裝備有自動化步槍,在火力上能夠相互補充,機槍需要降溫的時候也越來越少。


軍武小咖


沒得散熱,靠自然冷卻。

一方面是現代戰爭不像一戰時期,重機槍是非常重要的自動火力點,主力ADC,輸出全靠它。因此火力的持續性顯得非常關鍵,加上水套來冷卻槍管很必要。

但這玩意太重了,一戰時候也就德國沙雕會拿水冷的機槍當輕機槍使

而主流的輕機槍在那會都是採用風冷或者增加散熱面,比如劉易斯機槍和哈奇開斯

前者是靠子彈射出後,槍口形成的負壓吸走槍管套筒內的空氣,再從後邊吸入新鮮空氣來冷卻。後者是增大槍管的撒熱面積來冷卻。然並卵的是這兩種效果都不咋地。

所以後來相當多的輕機槍只能老老實實的注意射擊節奏,不要無腦潑水來控制發熱。當然,輕機槍的槍管也比步槍的要厚的多,以增加熱容。而且往往採用開膛待擊方便散熱。

再後來,隨著自動火力的普及,對於機槍的火力要求不像以前那麼高。而且爆炸物漫天飛的現代,機槍手也不好在一個地方突突突個不停。往往都是打出幾個點射之後就要換位置。因此槍本身也不容易過熱。(所以美軍的陸戰隊把M249換成了M27)

另一方面,通用機槍還是有火力持續需求的,但通用機槍也畢竟也有攜行需求,水套明顯不靠譜。因此他們一般都可以快換槍管。打熱一根就放邊上涼快去。(不光是MG,現代的M240之類的通機也可以)


總的來說,現代的輕機槍因為班組自動火力的普及,戰爭模式的改變,並沒有太多火力持續性的需求,因此槍本身就不容易熱,撐死了就加厚槍管壁,讓他的熱容變大。

而通用機槍(其實現代重機槍也能速換槍管)有火力持續性需求,但採用了快換槍管的方式。


瘋狗的輕武


1.水冷卻:顧名思義 ,槍管發熱過高就淋水,只要不是熱變形都能用,

2.空氣冷卻(視環境溫度而定):調整槍械發射頻率,類似於點射和密集速射

3.還有一個物理方法:把槍械過熱部件拆卸下來,換新的。

4.液氮冷卻:常用於火箭和發動機的散熱功能。部分高級武器可能也有


河馬先生啊


最早發明馬克沁重機槍的時候就發現了急劇射擊槍管發熱,影響壽命,那時候採用的是水冷原理。給槍管加裝了一個裝水的金屬套筒來進行冷卻,利用沸水在常壓下不會超過100℃的特性,使槍管在武器持續射擊時不致過熱。

後來的槍支就基本沒有采用水冷的,多用開孔散熱的方式。比如我們熟悉的m4a1,就是採用護木上打孔的方法來散熱。

發展到現在,槍支設計多采用模塊化。採用可獨立更換槍管的方法來散熱。比如HK公司生產的MG4,比如scarl等等現代槍械,都可以快速更換槍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