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电影《弱点》的故事取材于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选秀状元迈克尔·奥赫的真实经历,讲述了年少的迈克尔经历悲惨童年,而后遇见善良的陶西一家,被爱与温暖治愈,逐渐找回了自我,开启寻梦之旅。

有人说,这不过是一部典型的美式温情励志片,但在我看来,故事整体蕴含的内核与价值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关于亲情、关于教育、关于尊重、关于童年创伤,关于原生家庭,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以及值得回味的无限温情。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电影虽然理性、温情,且励志。但陶西一家如何用爱的教育点亮迈克尔前行之路,这是我看这部影片所关注的一个点,而这背后隐藏着目前比较流行的一个教育观——“爱的教育”——的问题,那是有关社会本身需求的。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我们的行为、表象、愿望往往能真实反映内心需求,正是内部动因驱使着我们的行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就是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帮助我们穿过行为、表象,看到对方的内心的真实渴求。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注:晚年马斯洛在此基础上,增加第六层“超我阶层”)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今天,我们就从这五个需求层次出发,去解读迈克尔·奥赫解读迈克尔悲惨童年里缺失的一角。

01、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的双重缺失,是迈克尔远超常人心理防御机制的根源

柯顿教练本以为迈克尔会是橄榄球运动的天才运动员,毕竟他符合天才运动员的全部要件——大块头、臀宽腿粗、胳膊长、手脚大、动作敏捷,这些特点加起来极其罕见又弥足珍贵,因此力劝校长破格录取迈克尔,结果,迈克尔的表现却让他大失所望。

他对迈克尔在橄榄球赛场上的的评价是——“外表像泰山,打球像珍妮(黛玉)。”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柯顿教练是由迈克尔真正的大学橄榄球队教练出演


教练一度动过放弃他的念头,因为在橄榄球这种对抗性运动中,畏惧进攻的左内边锋等于废人一个。这让他非常疑惑,因为: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在我看来,远超于常人的心理防御能力,源于童年时期,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的双重缺失。

迈克尔·奥赫是父母的十二个孩子之一,母亲吸毒,父亲被谋杀,他被强制带离母亲身边,曾被不同的家庭收养过。他曾多次溜走,辗转回到亲身母亲身边,几度无家可归,吃不饱穿不暖,体育馆或者公共洗衣房成了他的临时住所。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尽管在犯罪率居高不下的街区长大,他身高1.93米,体重344磅,大块头,却不尚武,是个善良而温和的大高个。因为母亲始终教导他,你的拳头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绝不以伤害别人

。因此,他反而成为被欺负的对象,被称为“Big Michael”。

面对这个寒冷又危险的世界,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都面临困境,心理防御成为迈克尔的人生必修课。

02、“爱与归属”需求的匮乏,造成了迈克尔内向敏感的性格

迈克尔有一个令人心酸的外号——“逃跑者迈克尔”。因为从小就被强制带离母亲身边,辗转多个收养家庭,但是,每次都试图逃跑回到母亲身边,因此,得此称号。

母亲会对想要收养迈克尔的陶西太太说: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从收养家庭中逃离呢?因为,从未有哪个家庭真正让他感受到爱与归属。

因为,失去了妈妈,便失去了家。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0-6岁是个体人格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期。迈克尔从小便与母亲的强制“分离”,这样的亲子“依恋”必然是脆弱的。

这种“爱与归属”的缺失,对幼小的情感和心灵造成极大影响,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他总是不告而别,他总是故作坚强,他总是习惯逃避和躲藏。

从未得到爱,不敢奢求爱,感受不到爱,于是,不懂怎样去爱。

影片中,迈克尔在生物测试的背面,画了那个大大的船上,只有一个小小的人,那是他孤独而落寞的自己;另一面写着“不,这不是迈克尔·奥赫”。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一边是孤独,一边是自卑。

自我怀疑的情绪在孤独中被无限放大,却又无能为力,这是“爱与归属”需求缺失的表现。

03、底层需求无法满足,又谈何寻梦之旅?

需求层次为大众所知,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各需求层次之间的关系。

那么,各需求之间的关系如何?

  • 第一,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形成。
  • 第二,需求理论有两个出发点:低层级需求得到满足后,高层级需求才出现;若多种需求未获得满足,则首先去满足最迫切的需求。
  • 第三,需求层次呈波浪状向前推进,低层级需要满足后,就向高层次发展,并逐渐占据主导。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各需求呈波浪状向前推进


根据需求层次理论,低一层级需求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高级层次的需求。

因此,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爱与归属的需求同时匮乏的迈克尔,在这一阶段的迈克尔不敢奢望拥有更高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影片中,当他刚来到私立高中时,他的作文《白墙》中就有所体现。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对于没有理想与明天,不敢奢望爱与尊重的迈克尔·奥赫来说,低层级需求没有被满足,又谈何寻梦之旅呢?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生活,没有公平的游戏法则。尽管迈克尔没有被原生家庭庇护,经历了悲惨的童年时期。万幸的是,他遇见了陶西一家,在少年成长过程中被善良、宽容、尊重与爱点亮,治愈了童年的创伤,逐级填补了缺失已久的需求。

01、底层需求被满足:陶西一家的爱,让迈克尔免于颠沛流离

陶西一家遇见迈克尔的那天,他已经睡在公共洗衣房无数个晚上,在球场捡拾别人吃剩下的爆米花充饥。

陶西太太(安妮)透过雨水打湿的车窗看到在风雨中瑟瑟发抖的迈克尔,善良的她动了恻隐之心,仍然记得初次见面时,安妮的“霸气”三连问。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就这样,安妮收留了流落街头的迈克尔。

从此,迈克尔便有了妈妈,也有了家。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他再也不用担心今天能吃什么?是别人剩下的半桶爆米花还是半瓶可口可乐?

今天晚上住在哪儿?是洗衣房还是体育馆?住在哪个街区比较安全呢?

他终于告别了朝不保夕,风餐露宿的日子,他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床,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小卡车,以及自己安全的家。

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获得极大满足,这是寻梦之旅的起点。

02、“爱与归属”需求得到回应,逐渐融化迈克尔心中的坚冰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迈克尔从小看惯了施与受,习惯了那些带着怜悯的给予,他习惯逃避和躲藏,于是,他成为了“逃跑者迈克尔”。但是,只有这一次,他选择成为家庭的一份子,因为他第一次获得了平等的爱,尊重的爱。

弟弟肖恩会在别人嘲笑他“Big Michael”的时候,叫他“Hey, my big brother”;妹妹柯林斯从不在意别人的打量的目光;父亲会耐心给他讲述“轻骑旅向前冲”这首关于勇气的诗句,鼓励他勇往向前;安妮会把他的照片印制在圣诞卡片上,告诉他“记住,你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还记得影片中,安妮和迈克尔关于选择大学时候的对话。彼时,迈克尔因惊人的运动天赋被评定为五星潜力高中毕业生,一众名校都向他提供了奖学金。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那一刻,迈克尔心中的坚冰悄然融化。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因此,当安妮问他“你愿意成为这个家庭的一份子吗?”

他会说,“难道不是已经是了吗?”

他终于找到了爱与归属,一路走来,似乎所有的疲惫和悲伤都变得无足轻重,只有一种美好而安心的心绪,在温馨的暮色中弥漫开来。

03、自我实现需求被激发,于是开启了寻梦之旅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以及尊重需求依次被满足后,迈克尔的自我实现需求被激发,他找到了自己的奋斗方向——考入大学,成为一名橄榄球运动员。

但这,这并非易事。

迈克尔进入校橄榄球队后,由于超于常人的心理防御,他不懂得攻击,也不敢攻击,一直无法进入状态。他根本不理解这项运动,也不明白左内边锋的职责。

安妮的话,让他醍醐灌顶。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真正理解并付诸实践,是在高校对决中,面对对手的欺辱,教练说:“去你XXX,谁欺负他!就是欺负我!我会像保护儿子一样保护他! ”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那一刻,他释然了,眼里泛着泪光,心中一腔热血,他原谅了生活给予他的所有刁难与不公。

从那天起,他真正告别了悲伤,开启了追梦之旅。

他开始了逆袭人生,他的学习平均成绩奇迹般地从0.6提高到了2.67,成为五星级优秀毕业生;在橄榄球赛场上的表现尤为出色,成为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选秀状元。

那个曾经被称为懦弱内向的“Big Michael ”不惮于谈论勇气与荣耀。他说: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他不仅找到了勇气,也明白了勇气之所向,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以及尊重需求被满足后,迈克尔的自我实现需求终于被激发,开始走上了真正的寻梦之旅。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经历了缺爱的童年时期,遇见爱的少年时期,心中的高墙已然坍塌,坚冰已然融化,从此,他知道怎样去爱,怎样去治愈自己,怎样从容的面对生活,怎样为了梦想去努力。

事实上陶西一家引导迈克尔走上追梦之旅,这一“爱的教育”完全契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将以电影《弱点》为例,探究“爱的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需求:

01、满足生理需求

水、食物、充足的睡眠这是维持我们生存所必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的意识会被饥饿控制,从而丢失掉其他所有需求,因此生理需求是一切的起点。安妮结束了迈克尔朝不保夕,风餐露宿的日子,满足了他的生理需求和生存需要,这是迈克尔寻梦之旅的起点。

02、满足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不仅包括为他提供安全的庇护环境,更包括“安全的心灵庇护所”,这是仅次于水,食物,空气维持生命需要的第二需求。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一旦缺乏安全感,内心的安全需求没有被满足,会怎样?遇见陶西一家之前的迈克尔就是典型。

  • 怕麻烦别人,总是故作坚强。
  • 对于未知有很深的恐惧,习惯性逃避。
  • 讨好型人格。

那么,如何治愈受伤的安全感?在儿童心理学家吉诺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于父母而言:

  • 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他,永远不会抛弃他。安妮将迈克尔照片印制在圣诞贺卡上,申请成为迈克尔的法定监护人,正是用实际行动给迈克尔最坚实的安全感。
  • 要给予尊重。我们可以在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让他有独立的空间、给他支配时间的自主权、尊重他的选择,正如安妮所说“这是你的人生,这将由你决定。”

于自身而言:

  • 学会接纳自我。当你接纳了真实的自我,才会心中坦然,才能接纳世界上的一切,内心的恐惧将会慢慢淡化。迈克尔从一开始不愿意接纳自己,到后来到逐渐认清自己的位置,我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我也是球队的一份子,不就是接纳自我的过程吗?
  • 学会给予,因为安全感源于给予。如果总是想要从别人那里获取,就会忐忑不安。当你去付出,去给予,就会感到踏实和安心,因为安全感是给予出来的,而不是向外求索来的。

03、回应“爱与归属”的需求

爱与归属的需求指的是友情、爱情性亲密等情感需要。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我们会渴望建立一种社会联结和情感联系,希望在社会和家庭中有一个自己的位置。如何回应爱与归属的需求?

  • 学会倾听。倾听是爱的表达,也是理解的前提。安妮在与迈克尔相处的过程中,她从一个强势的妈妈变成一个学会倾听的朋友,她说“不是我改变了他,而是他改变了我”,正是在倾听迈克尔的想法过程中她也在慢慢修正自己。
  • 学会换位思考。用对方的眼睛去观察、去分析、去思考、去感受,去接纳,去理解他的所思所想和所需,在真诚的沟通交流中,探索内心深处更多维度的力量,滋养彼此。

04、满足尊重的需求

尊重的需要包括能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以及自我认可的一切需要,包括自信、自尊、自豪等等。

如何满足尊重需求?迈克尔努力超越自我,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尊重的同事提升自尊,从“被守护者”转变为“守护者”,事实上就是重塑自尊并获得尊重的过程。法国精神科医生弗雷德里克所著的《医治受伤的自信》一书中也提出过具有实操性的方法。

  • 重塑自尊。自尊是尊重的底层和基础,如何提升自我价值感从而重塑自尊?弗雷德里克提到五个方法:建立正面反馈机制、允许自己失败、先满足自己的需求、有余力再满足别人的需求、允许别人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 行动起来,代入良性循环。提升自我价值的良性良性循环: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更容易获得成功;也正因为获得成功,便形成更强的动力和信心,如此循环往复,形成提升良性循环。

05、激发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曾提到,只有1%-2%的人才能达到自我实现需求,达到需求层次顶端的人被称为“自我实现者”,他们的人格将会得到充分发展。如何成为“自我实现者”?马斯洛在《自我实现及其超越》中给出了几条途径。

  • 减少自我关注,专注投身事业中。
  • 要做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缩不前的选择。
  • 倾听内心呼唤,敢于与众不同,面对真实自己。
  • 持续进步,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 识别防御心理,有勇气放弃这种防御机制。

迈克尔的追梦之旅,就生动诠释自我实现的关键——专注、选择、真实、持续进步、拥有勇气。

他在肖恩的帮助下不断专注

练习,在人生的重大选择不再逃避、敢于面对阴影里真实的自己、持续不断向目标前进、为了最终的荣耀拥有奋力向前的勇气。

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曾因自我怀疑而放慢脚步,全力以赴,沐光而生。

我想,这就是自我实现者应该成为的样子。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电影《弱点》里,爱之教育背后隐藏的五层社会需求

遇见了爱,遇见了全新的自己,而后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旅程。他们用爱的教育点亮迈克尔前行之路,这让我想到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本质的探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在我看来,陶西一家引导迈克尔走上寻梦之旅的过程也是如此,这是一场“爱的教育”,他们逐渐用爱填补了迈克尔的心理盲区,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尊重需求到自我实现逐一满足了迈克尔需求层次,最终开启了他自我实现的寻梦之旅。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而爱的教育,是点亮爱与希望的火焰,照亮孩子心中的梦想。


谢谢读到这里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