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裡的賀蘭山,為何總是金戈鐵馬

“賀蘭山”這個名字,大約要到隋唐年間才正式見諸史冊。當時,突厥汗國取代了當年匈奴的地位,稱霸於草原。隋文帝開皇年間,隋軍反擊突厥。隋文帝又命河間王楊弘率大將趙仲卿、龐晃等將領,領兵出靈州道(今寧夏中北部地區)進擊突厥,雙方以爭奪賀蘭山為目標,在賀蘭山三關口及南段地區激戰,隋軍斬殺突厥軍約千人。唐代詩人盧汝弼在《邊庭冬怨》道出了當時的戰爭情形:“夜半火來知有敵,一時齊保賀蘭山。”



隋代盛時,一度迫使突厥稱臣。但在隋末的動盪中,情況又反了過來,北方的割據勢力(甚至一度包括建立唐朝的李淵)紛紛對突厥稱臣,使其氣焰重新高漲了起來。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突厥數萬騎兵從賀蘭山東渡黃河,大舉進攻今天寧夏境內的靈、原二州。靈州在今天寧夏的北部,而原州正在(今固原、平涼一帶)。突厥兵進此地,不啻直逼長安。唐高祖李淵被迫御駕親征,秦王李世民則出秦州(今甘肅秦安北)組織兵力以御之,突厥軍被李世民部殲千餘騎,餘眾才悻悻北退。兩年之後,突厥捲土重來,大軍又一次進至原州一線,大有直取長安之勢。唐廷得知大驚,李淵派李世民率軍抵禦。途中因隴東、隴右大旱,糧食絕收,造成供應不濟,唐軍遂退回關中。此役,突厥軍大掠牲畜和財產而去,原州地區大眾遭受了巨大災難。


唐詩裡的賀蘭山,為何總是金戈鐵馬


突厥對長安的威脅,一直持續到貞觀年間,李靖率軍擊滅(東)突厥汗國才告一段落。貞觀四年,“西北諸蕃鹹請上(唐太宗)尊號為‘天可汗’”。此後百餘年間,寧夏地區相對穩定。但賀蘭山一線仍然時有衝突。盛唐時期的詩人王維曾於公元737 年到涼州(今甘肅武威)河西節度使幕府慰問,途徑今寧夏地區。他寫有一首《老將行》,這首詩描寫的是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聽聞賀蘭山下戰爭爆發,舉起寶劍,拉起燕弓,消滅敵人,保衛國家的壯舉。其中有一句就是“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國勢急轉直下。唐肅宗在寧夏靈武即位後,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帶領朔方軍到中原討伐叛軍,西北空虛,吐蕃乘機攻陷了河、隴地區,並且大軍長驅直入,最終順利佔領長安。由此,吐蕃與唐王朝之間戰火又起。顧非熊的《出塞即事·其二》因此寫道,“賀蘭山便是戎疆,此去蕭關路幾荒。無限城池非漢界,幾多人物在胡鄉”。

到了北宋年間,以銀川平原為中心,崛起了一個党項人建立的政權——西夏。其疆域大致包括今陝北、內蒙古、寧夏、甘肅大部,“方二萬餘里”,與宋、遼(金)鼎足而立。

西夏的首都在興慶府(中興府),也就是今天的寧夏自治區首府銀川。賀蘭山正在興慶府之西,“峰巒蒼翠,崖壁險削,延亙五百餘里,邊防倚以為固”。從西夏建國後的軍事佈置就可以看出賀蘭山作為“中興府外衛”的地位。西夏全國兵力大約50萬人,其中就有22萬人佈署在寧夏境內,首都興慶府擁兵7萬,而以5萬人戍守有著“山尊”之稱的賀蘭山,拱衛京畿重地。


唐詩裡的賀蘭山,為何總是金戈鐵馬

可惜這樣苦心孤詣的謀劃,最終還是沒有擋住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鐵騎。1209年,成吉思汗親統大軍伐夏,從西面進逼賀蘭山下。西夏以十餘萬精兵固守賀蘭山,尤其是“兩山對峙,中通一徑,懸絕不可登”的克夷門(約在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黃河大橋西岸的賀蘭山尾端)。蒙古軍數月攻之不克,遂用詐術誘出夏軍,一舉將其殲滅。這一趟伐夏,最終以西夏求和告終。成吉思汗對於賀蘭山防線的堅固,在戰鬥中也有所認識。因此,在公元1226年,“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的最後一次伐夏戰爭中,蒙古軍進抵賀蘭山後大敗西夏軍,卻並未從此進軍,而是南下迂迴,順黃河進軍平原地帶。這年年底,西夏軍主力與蒙古軍在冰封的黃河上決戰。這次戰役之慘烈,是蒙古人在作戰中所少見的。成吉思汗站在冰上,下令發箭射敵人的腳,不讓他們從冰上過來,敵人應弦而倒。在這次大血戰中,蒙古軍“殺死了許多人”,“西夏人被殺死者為蒙古人死亡數的十倍”,之後再也沒有野戰的力量了。儘管一代天驕於1227年病死軍中,但失去賀蘭山防禦功能的西夏國祚也已經無法挽回了。


唐詩裡的賀蘭山,為何總是金戈鐵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