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功動態要求靜自然上下相隨上下相隨動作要圓活連續柔和平送腰胯


練功動態要求靜自然上下相隨上下相隨動作要圓活連續柔和平送腰胯


動態要求(引動形體)松靜自然虛實分明

I、松靜自然

1、松:形體放鬆,“松而不懈”,即形體還要保持一定的緊張度,卻又緊而不僵,如 4—5 歲的小孩。

做法:精神要放鬆

(1)深吸氣,再深呼氣,做三次,精神就放鬆了。

(2)發“松”音 sōng—sóng—sǒng—sòng 連續

(3)三線放鬆法(沿前中線任脈、後中線督脈、身體

兩側,從頭到腳放鬆)

肌肉組織緊張,便經絡不通,氣的流通受阻。

2、靜:動功的靜是指精神專一,把精神與動功的姿勢、體內的氣機變化結合在一起,細心體會練功的要求。

“動中求靜”,意念活動(力)注意身體中的各種變化

當精神與形體動作結合到一起時,就感覺不到精神與形體的主次關係——意動形動,形動意動,即“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有真意”。

靜:主要是指精神活動而言,不是哲學範疇之中的靜,

是精神的安靜。

方法:把精神集中在形體上

3、自然

自:自己;然:規律

自然:不強求,要順勢,根據自己的身形、體態特點去做功。

松、靜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形松有利於神靜,神靜又能促使形體放鬆,而松、靜又是做到自然的前提。

II、神意主宰(形動以神意為主宰)

神主動發出命令,神意為君,骨肉為臣。

一、神與氣合:神意動,引氣動,氣動引形動。

自發功,是神為氣役。

二、神與形合:按動功的規範要求去做動功,精神支配

動作。

要求:要正確掌握動作的要領。

III、虛實分明——掌握身體平衡的關鍵

一、從重心分,重心或靠近中心(垂心)處為實,偏離或遠離為虛

雙重,重心在中,兩腳都要有平均重力。雙重則滯。

虛實:4:6

3:7

氣功講究要有虛實(除站莊)

重心在一腳出現偏重,要注意不能“實為全虛,虛為全實”要用意念活動調節,意注虛腳之心。

二、從意念來分。意念所注之處為實,未注為虛(未注,意注的反方向,或意注的垂直方向)

原因:意到氣到,氣隨意到某處就實了。

如何通過虛實來掌握平衡?

1、通過兩腳重心的調整

2、通過腳掌和腳跟重心的調節

3、通過身體整個體態的均衡的調節

IV、上下相隨

動功的任一動作都應照應全身,以局部帶動全身。關鍵在於用意念把全身罩住。

從形體來說,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使上下一體,骼意念合,這樣才能氣機整。

V、動作要圓活、連續、柔和、快慢適度

圓活:動的過程要圓,肢體轉動角度要圓。如果動作為

直線或角,要求外方內圓(外形有角,內部有圓撐力)

連續:動作要均勻,要連在一起

動作連續,兩手之氣要連在一起

一個動作的氣路要連續

要做到:形斷氣不斷,氣斷意不斷,意斷神不斷

快慢適度:快而不停,慢而不斷

快:氣不易連續;慢:氣易斷

VI、腰為發力點(腰為形的主宰),以腰帶動形動

“力發於足,主宰於腰,形於四肢。”(《武術講法》)

“腰為纛,手為旗。”(纛:旗杆)(太極拳經典《十三勢行功解》雲:“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

做法:周身中正,形體放鬆

用腰胯轉身,腰要放鬆

“命 意源頭在腰隙。”

第二腰椎下的命門,生髮元氣。

丹田發力:力向外發,從命門通過脊背發生

VI、移步時要平送腰胯

作用:(1)氣機整;(2)使人體在天地陰陽之間保持平衡,使接收的氣機整,使體內氣機平衡、充合(?)。

功法:走路時,意念想氣機沉穩。

VIII、往復摺疊(指動作)

用松腰帶動,形體就自然做到往復摺疊。

形體沿螺旋勢動。“進如螺旋,退如抽絲。”

有身形的往復摺疊,上下肢進退有往復,不以直為用

有氣機的往復摺疊,用意念來調節。

IX、四肢要求:大關節與蛇形(行),小關節如蛹動

相鄰的兩個關節做方向相反的動作

運氣於髮膚指端

手的放鬆:兩手相對,放在兩腿之間撥手。

X、目光的運用

作用:“氣是添年藥,心為使氣神,能知使氣者,便是

得道人。”

——如何做到得道人?其機在目。

目光、意念、形體注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