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些大学教师流失也很严重,许多博士、教授选择到南方的大学就业。你怎么看?

孙启耀英语教授


菜鸟来谈谈吧,欢迎大家关注菜鸟!*^O^*

人往高处走。这句话在那个时代都是适用的,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为了获得更多的教育和生活资源,去南方地区的大学教师并不少,现在不仅是孔雀东南飞那么简单了。

一、以资引人、吸人

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一直是非常有效的挖人方式。就是提高其工资待遇,东北地区给5000/月,那南方地区就10000/月,这是最直接的引才方式,也是最好的方法,没有比这更直接的方式了。所以,菜鸟一直以为人才流动最大的问题,还是最终的待遇问题。其实,靠情怀也可以留住人才,但留住的往往是极少数的一部分人,这个菜鸟也不再多说了。现在各地区挖人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还是用大量的资金来挖人,这个是最直接的方式。

二、解决对象、子女的问题

这个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挖人方式。很多南方高校挖人,首先解决的就是个人的后顾之忧的问题。一是解决你对象的工作问题,还有孩子的落户和读书问题,基本上都是绿色通道,特别的方便。有很多人不想离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孩子的读书问题,还有对象的工作问题,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那么其留下的问题就不会那么的复杂了。一般做好这些工作的,基本上就都能够挖到手,这是菜鸟最直观的一个感受。

三、遏制不正当的挖人手段

有时候你觉得这种挖人方式很可恶,属于釜底抽薪的办法,但能够真正的遏制住吗?其实是非常难的,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去制止这种挖人的方式,但总可以降低这种挖人的方式。一是提高其本单位人才的工资待遇问题,二是要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困难,这样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可能就会更好一些吧。毕竟他们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有些难免存在的问题也是需要去解决的。还要讲点情怀和奉献,要不然留人难,难留人真的很让人头疼啊。


菜鸟大师兄


本人东北人,辽宁人一个。我13年大学毕业,是全国前十名的名牌大学。家里让考公务员,我当时报考沈阳的公务员,沈阳和南方不同,虽然也是公开招考,但是很多专业都是特招的,就是去指定院校招人。其实那些他们去招人的学校挺一般的,我们这些名牌大学毕业的反而没什么机会了。

然后我的高中同学,北航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去大连一个国企找工作,面试的时候,对方直接和他说,你不要来了,我们都是要沈阳航空的学生。估计应该都是内定了。无奈之下,他去了深圳。

作为东北人,都希望自己的家乡好,希望能留下来东北好好建设家乡,但是,现实非常无奈。

现在我们高中同学里,回东北的越来越少了。没办法,想回去也不能回了,在南方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现在慢慢适应了南方的生活和工作,但是还是希望家乡好。


老于聊公考


一次高铁上,路遇一对大学教授夫妇,他们刚刚从东北某大学辞职,去新单位报到。

原单位哪里没说,新单位哪里也没说。

女性不愿意聊工作的事,男性也是很含蓄地表达了对东北工作环境的失望。

他们也是纠结了许久,到新单位考察几次,最终在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决定离开原单位。

没有比较就没有选择。人到中年,选择放弃稳定的生活,更需要勇气。可是有了重视人才的环境,他们舍不得放弃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

“双一流”时代,人才争夺战是一场回避不了的残酷竞争,不重视人才的高校必然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困境。

虽然教育部明确指出不鼓励从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但事实上,高校合理招揽人才无可非议,教师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也无可厚非。

优秀的人为何不选择有更多发展机会的平台?

一纸公文挡不住人才流动的步伐,他们爱国爱家,也爱自己。

东北地区的高校要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只有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才是根本。依靠政策手段,或者强压方式是留不住人的。

东北目前不具备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要想留住人才,只有努力创造学术环境优势,用事业留人、用情感留人。

如果校方从福利待遇到学术环境,从教授的个人生活到家庭的后顾之忧,都不让教授困扰;如果校方能够给教授们创造一个能够体现尊重知识分子、重视知识分子的工作环境,也许教授未必会选择离开。

当然,教授们也得重视合同契约精神,建立按契约办事,合理流动的环境。


妈咪老师


本人就是辽宁人,现在在北京一所大学读博,即将毕业自己也面临回家还是在外地的选择,想说下自己的真实想法:

首先,待遇是一个比较大因素,南方工资水平确实要比北方好很多(北京除外),特别是对于大学老师和研究生,浙江江苏的单位往往提供大量的科研启动资金和安家费,相比之下北方几乎没有。

其次,与个人发展的专业方向有关,北方多是传统重工业加工制造业,南方多是互联网等高科技企业。现在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多集中在计算机通信等,必然导致毕业就业倾向南方。

最后,感觉与南北方人生活方式有关,北方多国企,家里人都会认为公务员是最好的工作,人工作的活力相对较弱,而南方多是私企,工作的动力比较强,会导致一些充满热情的大学老师和研究生更倾向于去南方。

当然生活环境空气质量也会有影响,但可能我更在意前三点


痘痘的垂死挣扎


最搞笑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粤东某县一个知名中学,一位老师被深圳挖走,这个中学的老师带着一点点资金前往深圳做这个老师的思想工作,结果前往做工作的二位老师也被深圳方面倒过来做工作,最终全留在深圳!从此以后,人才流动,很多单位表示理解!当然不理解也要逼你理解的!!!


手机用户5994689473


  • 东北地区最近十几年人才流失情况的确是比较严重的,现在已经慢慢的开始波及到高校教师了。
  • 待遇。可能东北地区高校教师选择去南方高校当老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南方学校能够开出的待遇要比东北高校高很多。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年轻人在东北高校能够拿到一月1万元的收入,而到南方高校已能够拿到一月2万元的收入,他们肯定是能心动的。
  • 跟风趋势。有的高校老师看着自己的同事到南方高校发展的很好,所以自己也就心动了;可能再加上前同事的鼓吹,自己就更加的心动了,让自己的前途是联络一下南方高校的职位,如果条件合适的话就会跳槽到南方高校。另外,东北高校教师跳槽的南方,可能也是因为受到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在很多东北人都去广东广西海南这些省份发展,这些高校教师可能也有朋友去南方发展,所以他们就跟风去了南方发展。

  • 经济发展。最近一二十年东北的经济发展的确是很缓慢的,东北地区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而且这些工业企业大部分属于国企,最近一二十年因为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导致这些企业亏损比较严重。如果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话,本地的财政收入也就会降低很多,这也会影响到当地政府补贴当地的高等教育发展。如果高校得到的教育经费比较少的话,那么学校里面老师的收入水平可能也会比较低。相对应的话,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很不错,高校得到的政府补贴也很多,高校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也很高。

  • 气候。另外一个影响东北高校教师到南方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气候。东北地区冬天的时候,气温能够达到零下三四十度,而广东、广西、海南这些省份冬天最低气温只有个位数,相对来说南方是要比东北宜居的。
  • 社会人情。东北地区的人情比较复杂,办什么事情都需要社会关系,可能这样的办事模式也影响到了学校的管理,高校教师觉得自己的才能在学校里得不到正常的发挥;东北地区高校的教师认识到了问题的症结,觉得如果去南方高校任教的话,好好做科研说不定能够被重用。

饕餮视听


很正常的人才流动现象,有的老师也是被“挖”走的。


一些中西部知名高校的教授、学科带头人因为各种原因出走学校,往东部或沿海发达地区名校或普通大学任教最近几年非常普遍。经济发达地区的985高校或非重点大学都会将人才引进的眼光瞄准中西部的好大学,尤其是东北、西北的985、211高校,然后挖人。


这种现象被戏称为“孔雀东南飞”。


以地处西北的兰州大学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流失的人才,可以再办一所兰州大学。主动走或被挖走的老师中很多都是学科带头人、院士、准院士,兰州大学的某些学科出现了塌方和断层。但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办学条件的改善,兰州大学人才流失的现象的得到了遏制。


东北、西北地区高校人才流失严重的原因:


1.经济发展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把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东北和西北地区远远的抛在后面,经济差距逐渐拉大。经济发展一滞后,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医疗健康、教育水平就会和东部地区产生差距。而且地方政府难以在资金方面大力支持当地高校的发展。


一方面,经济发展的落后,生活条件、质量和东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大学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有效支持,发展受限。


办学经费就是一个例子,同样是985高校,却不同命。兰州大学2019年的教育经费却不到浙江大学的四分之一。办学经费,都没有经济发展水平更好城市,武汉、成都的211高校武汉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多。地方政府支持的不足,是重要的原因。

“仓里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面对这样的状况,很多西部、东北地区高校的老师为了自身事业和家庭,就会选择出走,到物质条件更好的东部、沿海高校任职。


2.高校发展的抢人大战。

师资力量是衡量高校实力最重要的一个标尺,也是培养人才,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强,学科科研实力就上去了,就能培养更多为优秀的人才,学校的知名度、社会认可度就更高。

所以,人才竞争是高校竞争的根本。


中国有2000多所高校,985高校就是39所,211高校有100多所,各个学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开设的专业都大同小异,你有的专业,我也有。然而,由于办学属性、历史原因,师资力量分布却不是均衡的。


即使是211高校,也有着其他985高校所没有的优势专业学科及雄厚的师资力量。比如,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就比中山大学的民族学学科实力强。

即使是清华北大,也有自己的弱势学科。比如,清华北大的医学和农学学科就比较薄弱。在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不上号。


为了发展自己的弱势学科,东部、沿海高校财大气粗,不惜花重金从中西部高校挖高层次人才,包括院士、长江学者、杰青、资深教授。


即使是学科实力相差不大的两所高校,如果其中一所高校经费充足,那么他们也会从其他高校挖走人才,来壮大自己的学科实力。


人都是往高处走,大学老师也一样。他们也希望能到条件更好的地方生活,在科研条件、资源更好的高校潜心研究,也希望能给家人和后代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面对别的高校开出更好的条件,大学教授也是人,他们也会心动。


东部高校挖人大战可休矣


教育部长曾表示,“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他疾呼:“挖走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

教育部已发文要求,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并明确提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神奇小鲤鱼


人才流动是正常现象。

这几年东北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出现向南方大规模流动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作为曾经的高校教师,我的很多朋友都到南方了。

对这个问题有着最直接的感触。

大致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方面:

1、待遇差别太大了

有人可能说近几年东北经济不景气是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放到别的行业,这的确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但是,对于高校教师来说,

东北经济不景气不是根本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这几年南方的高校疯狂引进教师,

给出的条件诱惑力太强了。

举几个我了解的例子吧。

(1)广东省、浙江省等沿海城市的待遇:

博士、副教授一次性引进费用大概30万—70万不等。

提供中转住房,科研启动金,给购房补贴、除了工资还有津贴。

(2)西南贵州、云南、重庆和四川等省份的待遇:

东南沿海引进人才的待遇高可以理解,

但是西南省份这两年也在疯狂引进高校师资。

攀枝花学院引进博士的费用是60万。

大家想一下,从东北到南方,换个单位就到手几十万。

这个诱惑大不大?

2、工作环境的原因

东北机制、体制僵化,

在高校也是一样的,官僚主义盛行。

南方在这方面要好很多。

大家同样有能力,

在东北不靠关系,可能很难出头。

但是,在南方,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关系的影响就淡化很多。

3、气候的原因

虽然东北冬天有暖气,

但是一个冬天的户外运动太少。

年龄大了,气候寒冷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

所以东北人冬天还是愿意到南方过冬,

于是三亚变成了黑龙江省三亚市。

东北有不少博士、教授到南方工作,

也会考虑气候的原因。


雷哥观教育


走的都是混的不好的,要不就是贪图南方的待遇。其实每个月多那么几千块钱,房价都是几倍的找回来了。没看到哪些在东北混的不好,到南方就有出息的,一样很渣,只是心里感觉平衡了一点。在东北的985,换到南方的三四流大学,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想的,到哪都嫌大环境不好,到南方也一样。另外说一下,南方的大学离职率也很高,很多下海经商了,有些正常的人才流动和地域没什么关系。东北一出点什么状况就马上跟进“投资不过山海关”之类的,都是没出过家门没见过世面的井底之蛙。东北这里的高校和研究所,很多人也是从南方回来的,我周围就有好几个人。


oashi


新疆有东北有同样情况,甚至全国西北、东北地区都有这样的情况。刚到新疆某高校,就遇到了招人问题。

做为双一流高校,我们招人必须有严格要求,如国家名校的博士,并且需要多篇顶级期刊的论文和科研项目的经验。

但这样优秀的人,我们给的薪资待遇呢?仅仅二三十万。

而同等级这些人在内地高校或者企业工作,年薪最少五十万,甚至可能会到一百万。

我在看某地次于我们的学校拿出二十多万招聘。还看到了我身边在职的老师参加了应聘。

归根结底,工资待遇太低

一个年薪十几万,一个年薪二三十万,怎么比?只有加强我们边疆地区的工资才可以留得下人,留得住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