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都孤兒》:地獄爬向天堂,想得到幸福,就必須無底線地善良?


《霧都孤兒》:地獄爬向天堂,想得到幸福,就必須無底線地善良?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

那是個睿智的年月,那是個矇昧的年月;

那是信心百倍的時期,那是疑慮重重的時期……

我們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們大家都在直下地獄。"

——《雙城記》

提起查爾斯·狄更斯,大多數人最熟悉的恐怕就是這段"名言",出自他近天命之年所著的《雙城記》,這位一生高產的作家,始終以犀利而詼諧,詭譎而浪漫的文字,為世界文學之林留下絢爛多彩的作品。

人們總結狄更斯的作品精神之時,許是他始終聚焦於底層的"小人物",始終執著於描繪當時英國複雜的社會現實,而總結他的作品風格為批判現實主義。

《霧都孤兒》:地獄爬向天堂,想得到幸福,就必須無底線地善良?

查爾斯·狄更斯

但是,25歲的狄更斯在1838年,正值聲名鵲起時,出版了他第二部小說《霧都孤兒》,卻是一部用作家吉爾的話講為"浪漫現實主義"的作品。

正如這本小說的英文原名《Oliver Twist》,冷靜而直白地用主人公奧利弗·退斯特命名作品。

不僅是希望以小見大地通過一個小孩"成長"的經歷,去直面那個"一座城,兩個世界"的黑暗社會與複雜時代,更是一種對未來的美好願景。

似乎生在19世紀的作家們,尤其是生在英國"底層"的狄更斯,當過童工,一路掙扎成長的他,更能體會那種矛盾而扭曲的人性的抗爭。

《霧都孤兒》:地獄爬向天堂,想得到幸福,就必須無底線地善良?

一面,是歷史進程的遺留傷害,拿破崙時代的結束,與法國革命的影響波及英國,讓當時的社會動盪不安,經濟異常蕭條,大半人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地獄中,而貴族和"中層"們卻日夜歌舞昇平,猶如天堂再顯,就是沒有可以過度的"人間之景";

另一面,卻是於1834年英國政府似悲天憫人般,開啟的《濟貧法》,自我矇蔽般,直接把人性最後的尊嚴剝奪,濟貧院成了名副其實的"魔窟",不斷地吞噬著屬於政府、社會僅存的"善意"。

或許有見於此,狄更斯才催生了靈感,寫就這本《霧都孤兒》,雖筆力尚屬稚嫩,情節略有"反邏輯"的瑕疵,以及刻意上升"願景"的圓滿結局,但這份"浪漫",卻讓這部作品顯得更加真實而有人情味。


《霧都孤兒》:地獄爬向天堂,想得到幸福,就必須無底線地善良?

地獄在人間

"我"的世界只有貧困、壓迫和死亡

早些年,被英倫之都、粉紅之城、藍色之城等美景吸引,前往那個神秘的印度,真真體會了一把什麼叫"腳在地獄,眼望天堂"的分裂世界。

尤其是昔日首都加爾各答,與新遷首都新德里,富人區與貧民窟"一線之隔"的天堂與地獄之景的對比,顯得真實而悲涼,無奈而無力。

很難想象,在現代社會里,居然有如此天淵之別的"一城兩國"之景,那個天堂與地獄之間,模糊的是人間的界限,或者說,在哪裡,沒有"人間"。


《霧都孤兒》:地獄爬向天堂,想得到幸福,就必須無底線地善良?

一城兩個世界

所以在看這本《霧都孤兒》的時候,不免有了真實的對照。


都說,這本小說的最大的價值在於:

反面為大眾展現了窮人在英國的悲慘遭遇;

而正面讓人性的光輝與希望得以放大,激勵抗爭,祝願得到幸福。


正如這則評論:

"狄更斯是把對於社會上千百萬個孤苦無告的弱小者,無限的同情和深切地愛憐傾注在了這個兒童主角的身上。"

一般讀者會認為作品想呈現的是,讓奧利弗的身上,鮮明地表現出本性的純良,一心向善的心願和一種努力反抗黑暗現實的精神。

但是,正如那個時代十分缺乏的,反應現實社會悲慘的故事一樣,作者狄更斯在設計奧利弗時,

更像是讓他成為一個承載"善"的符號,用現實社會的地獄之惡,去反襯這種人們爬向天堂,最"希望"的範本。

可是,這樣的設計恰恰與真實的社會相悖,正如故事裡描繪的諸如濟貧院的壞管事,棺材店惡人老闆娘,以及插翅神偷、賊頭費金等等人物,都惡地鮮明真實而飽滿。

反倒是主角奧利弗那種出淤泥而不染,天生"善良、高潔的心靈",以及不管多麼艱難,辛苦地一次次抗爭,被命運折磨,始終都不曾動搖的"善",更像是一種扁平化的"天使化身"設計,顯得"反邏輯"而有點脫離現實。

《霧都孤兒》:地獄爬向天堂,想得到幸福,就必須無底線地善良?

討粥

在作者狄更斯的筆下,這個世界是充滿貧窮、壓迫和死亡的,正如奧利弗一來到這個世界,母親就過世了,一個吻,生與死就這麼脆弱而無力地被展開。

此後更是"註定"般地悲慘地活著,在這個"美好"的濟貧院裡,奧利弗始終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飽受欺凌之下,只能忍氣吞聲才能"活著",最大的反抗竟然只是:"我想要更多。"

一勺薄粥,一頓毒打,第一次抗爭,消弭於空氣,被寄以希望的命運的轉折,卻以更糟的處境結束。

第二次抗爭來自於奧利弗心中的軟肋,那個以死成就他活下來的母親的天然孺慕之情,棺材店裡每天太多死亡,最卑微的奧利弗,可以忍受諾比的居高臨下,那種越是被剝奪尊嚴的底層,越是更喜歡欺負更加卑微的人的快感。

但是難以忍受被當做侮辱,被踐踏的"神聖母愛",於是他打了諾比,爬向那個心中嚮往的"高貴"霧都,既然生命已經沒有了底線,那麼唯有前行,才可能有一線生機。

《霧都孤兒》:地獄爬向天堂,想得到幸福,就必須無底線地善良?

可惜,當奧利佛爬到這裡,這個充滿黑暗罪惡的"高貴"城市,迎接他的依然是無邊的"地獄",是的,才出狼窩,又入虎穴。

奧利弗的"前半生"就是如此,從出生開始就是無邊黑暗的地獄,沒有任何希望,即使努力抗爭,即使艱難爬行,只不過是從一個小地獄爬到了另一個大地獄而已。

其實,19世紀的黑暗社會與絕望時代,無論通過文獻還是記錄,都可以一窺當時的"瘋狂",也能理解那些"底層"人們的複雜人性,正如《何以為家》裡的贊恩一樣,那個環境,那個社會帶來的,永遠是難以掙脫的悲慘命運。

《霧都孤兒》:地獄爬向天堂,想得到幸福,就必須無底線地善良?

《何以為家》

所以,或許作者狄更斯對奧利弗的設計,更像是一種"善與惡"的彙集濃縮,這種極度的壓縮,就好像是《寄生蟲》裡被貼標籤的富人與窮人的強烈對比一般。

用始終不動搖的善良天性,永遠讓怨恨與絕望掩埋的赤子之心,去對抗那個充滿黑暗的地獄社會,這種極致的善與惡,或許才是作者狄更斯最"理想"的人性。

即使,真實的地獄般人間是如此絕望,起碼,有奧利弗作為千千萬萬"孩子"的化身,給予這個現實社會一點光明。


《霧都孤兒》:地獄爬向天堂,想得到幸福,就必須無底線地善良?

天堂在招手

不墮落,始終善良,就可爬向天堂

其實,《霧都孤兒》的後半段,這段作者狄更斯設計奧利弗"通往"天堂之路的情節設計,以本人的觀點看來,是十足的瑕疵,要是故事停止在這裡,或者結束在陷入賊窩,反而得到悲劇般的昇華。

但或許年輕的狄更斯,當時自己正開始慢慢掙脫命運的枷鎖,於是讓他的經歷向奧利弗投射,才會塑造一個如此不合常理,經歷巧合過分到"至善至極"的奧利弗的形象。

後半部看似積極向上,想詮釋一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命運"審判"故事,讓奧利弗一步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般地"巧合",得以圓滿身世,得到幸福的後半生。

但是,就現實來看,除了極不合理的為了巧合而巧合的,諸如第一次有墮落的念頭,就"剛好"遇到生父的好友布朗羅,還被"好心"的書攤老闆向警察證明清白,被接入家中好好照顧。

《霧都孤兒》:地獄爬向天堂,想得到幸福,就必須無底線地善良?

以及再次"墮落"被脅迫去大宅行竊,被打傷,被丟棄,帶傷爬行求生時,又剛好昏倒在親姨媽羅斯的房前,得到再一次救助與照顧。

甚至還安排"最狗血"的從天而降一份“應該”遺產的情節,把哥哥蒙克斯設計為不擇手段的小人,但又在陷害奧利弗的情節中,出現一位"良心未泯"的賊人南茜挺身而出,用生命換得奧利弗後半生的幸福生活。

似乎奧利弗把"前半生"所有苦難得到的幸運,都換到此時的一連串的"巧合"當中,這條通往天堂的路,由奧利弗始終堅持的善良,勇敢抗爭著的不墮落,以及"高潔的心性",鋪就,似乎有了這一切,就"應該"得到幸福,得以生活在天堂之中。

作者狄更斯,極盡描繪了當時英國地獄般的底層"小人物"的悲慘生活,但是何以把"中層"塑造地如此"完美",只要奧利弗遇到的人,無論是羅斯小姐還是布朗羅紳士,甚至書攤老闆都是如此?


那麼,狄更斯究竟想表達和呈現給讀者的是什麼?


在最後的尾聲裡,狄更斯寫下這樣一段話:

"沒有強烈的愛,沒有仁愛之心,沒有對以慈悲為準則、以對世間眾生的愛心為偉大特徵的上帝的感激之情,是永遠得不到幸福的。"


或許他最想表達和呈現給讀者的,除了冷靜而理性地拋開當時英國社會的黑暗與邪惡現實之外,更想為那些依舊掙扎在"底層地獄"的人們,一個美好的天堂。

《霧都孤兒》:地獄爬向天堂,想得到幸福,就必須無底線地善良?

以及一條可以努力抗爭之後,得以實現的天堂之路:

用人性中最堅強、最善良的天性,對抗這個殘忍的社會和世界,不拋棄,不墮落,依舊懷抱著一刻赤子之心,帶著永恆的希望與愛去承受世界給予的所有苦難與磨礪,如此,或許終有一天就可以從地獄走到天堂。


《霧都孤兒》:地獄爬向天堂,想得到幸福,就必須無底線地善良?

失去了"人間"

但如此一來,這條看似守得雲開見月明的從地獄到天堂之路,卻失去了真實而現實的"人間"。

作者狄更斯為"他們"提供的路,描繪的最終美好願景,反而更讓人感受到一種無盡的悲涼,甚至比奧利弗飽受磨難、壓迫的"前半生",更加悲慼。


不墮落的善良,真是這個黑暗不幸世界的出路?


恐怕不盡然,正如《夏目友人帳》中,

夏目回答朋友問:

"你小時候經歷了那麼多不幸,為什麼你沒有變壞?"

而夏目回答:

"因為怕變壞了就更沒有人願意收養自己了。"

《霧都孤兒》:地獄爬向天堂,想得到幸福,就必須無底線地善良?

《夏目友人帳》

是的,堅持不墮落的善良,或許可以得到一些人的憐憫,或者如奧利弗幸運地被父親好收養,得到"未來"的幸福,但是得不到的是一個人,被當做人的尊嚴與尊重。

如果,命運讓我們始終難以避免一切的不幸,即使我們擁有高潔的善良,純潔的美好以及不妥協的墮落。

那麼是否在被黑暗與罪惡席捲的全世界裡,我們的抗爭就變得必然失敗,要麼向地獄臣服,要麼期望天堂的降臨?

為人稱道的不是所謂的善良,而是你身居高位的心懷憐憫;

為人唾棄的是黑暗的罪惡,而不是你走投無路的依靠。

所以,或許在地獄與天堂之間,需要的僅僅是一個"人間"。



寫在最後:

正如有評論說:

"狄更斯只寫出社會醜惡的一些表現,而看不到產生這些罪惡的根源就在於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反而認為這只是社會的反常現象,用善有善報的光明尾巴來解決矛盾。"一樣。

年輕而處於上升期的狄更斯,筆下的《霧都孤兒》是稚嫩的,沒有深入到底的"底層"生活,也沒有徹底上升到"中上層"的體驗,所以故事裡儘管犀利批判了當時英國社會的黑暗與罪惡,但是為"他們"尋找的"路"顯得如此天真。

於是,在此後的一百多年裡,時間和歷史為他找出了一條"正確"的人間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