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历史知识说出来你自己都不相信?

只读帖不评论



一二八淞沪抗战停战之后,军委会认为下一次日军仍然有可能从上海进攻,而这时候按照停战协定,国军不能在上海驻军,但日本却可以以保护租界的名义驻军,所以,为了提前有所准备,国军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抽调精锐的八十七师和八十八师驻扎在距离上海比较近的无锡和苏州,一旦战争爆发,随时可以沿京沪铁路进入上海,此事由张治中负责,并提前组织军官到上海秘密勘察战场。

国军做的另一个准备是在从长江口到杭州湾,修筑了吴福线和锡澄线两条堡垒线,都是按照当时的技术条件,用钢筋水泥修筑的永备国防工事。并且做了一个预案,如果战争爆发,国军应当先在上海抵抗和消耗日军一段时间,等待二线部队增员上来之后进入国防工事,占领阵地,淞沪战场的国军则逐次抵抗,诱敌深入,国军再依托国防工事继续消耗日军。等到一线部队退下来整补之后,再从两翼将日军反包围并歼灭之。

当然,这还不是作战计划的全部,还有后手。这个后手就是在一线淞沪战场抵抗以后,转入二线的永备国防工事继续抵抗和消耗日军,如果第二道防线也被日军突破了,那就要继续后退到南京一带,依托南京外围的山峰构筑阵地,继续抵抗和消耗日军,等待后续增援部队上来以后,再将日军反包围,并歼灭之。也就是说,这个计划包括了三道防线,步步为营,逐次抵抗,一道防线失守了,就退到下一道防线,继续抵抗,但南京是最后的决战战场。


这个计划看起来不错,但是执行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首先是国防工事只修筑了吴福线和锡澄线,也就是第二道防线,而南京外围的工事并没有按照计划提前修筑,而是在淞沪会战已经出现颓势而且无法扭转之后,才开始启动修筑。而且,因为国军常见的贪污腐败的问题,加上当时时间紧迫,所以这些所谓的钢筋水泥工事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按照预定的要求和标准来修,只是草草了事,应付一下而已。

这样,国军剩下比较可靠的防线实际上就只有第二道防线了,应该充分利用才是。但即便是这唯一的一道防线,在抗战爆发后,也没有充分利用,实际上是完全没有发挥作用。这是因为,在淞沪会战爆发后,国军统帅部自己就先打破了原来的计划,并没有在淞沪会战抵抗一段时间后就后退,而是不断的向淞沪战场增兵,将国军精锐几乎全部用在了淞沪战场和日军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上,而没有留出原定的二线部队,更不用说原定的后备部队了。


再就是淞沪战场的撤退并不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撤退,而是在日军从侧翼的杭州湾登陆之后,切断了国军退路的情况下,统帅部才被迫下令全线撤退,而且是以毫无组织的溃退姿态离开淞沪战场的,连留下阻击日军的部队都没有预留,也没有组织后面的部队提前占领吴福线和锡澄线的永备国防工事。等到前线的国军溃退下来,到了这一线,根本没有人组织部队进入工事和掩体,占领阵地,就直接践踏而过,直接往南京方向一路狂奔了。

对此,国军将领中有些人,尤其是中央军将领后来的在回忆中的解释是,这些工事修筑完成之后,就把工事的钥匙交给了当地的保甲长保管,而在淞沪战场全线崩溃之后,当地老百姓逃跑一空,部队到了当地也找不到保甲长来开门,所以只能践踏而过。其实这种解释很勉强,没有什么说服力。如果真想进入,几十万大军怎么可能拿那些锁没有办法呢?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溃退下来以后,国军早已经失去了战斗意志,根本无心恋战,只想逃命,压根就没想进入工事去抵抗。


萧武


我来说两天条和手术有关的。

一、关羽一边刮骨疗伤,一边继续吃喝

三国时期,一次和曹军打仗,退兵的时候,关羽不小心右臂中了敌人的毒箭。因为打仗,草草包扎了伤口,结果每逢刮风下雨,就疼痛难忍。

军医再次仔细检查后,对关羽说:将军,您这个毒箭上的毒已经渗透到骨头里面去了。必须把骨头破开,把这个毒刮掉,才能除根。

当时关羽正在大帐中,请大家吃喝玩乐,听闻此言后,直接对医生说:动手吧。你割你的,我吃我的……

结果在没有麻醉剂的情况下,关羽同志一边左胳膊鲜血狂飙,流的到处都是,一边继续用右胳膊割肉,和大家大碗喝酒……

联想到我们现在打篮球,胳膊上被蹭伤一点点,都疼得不行。对比之下,关羽真可谓壮士。

二、杨继盛在牢房中,在昏暗的灯光下用瓦片割烂肉和筋


杨继盛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个小官(兵部武选司员外郎),1553年,他挺身而出,弹劾当朝首辅、大贪官严嵩,被抓进大狱,严刑拷打。

在狱中,他创伤发作,疼的半夜醒来,决定自己给自己做手术。他把瓷碗往地上一摔,然后用手拿着瓷碗碎片,聚精会神的割两腿上的腐肉。肉被割完了,筋和骨膜连在了一起,他又用手把筋拉住,用瓷片隔断……

一名狱卒,佩服他的忠义,在旁边手持煤油灯,帮他照清楚里面的烂肉。看到杨继盛如此做法,内心深受震撼,手不停的发抖。杨继盛于是说:别抖,请拿稳点!否则我看不清楚里面的腐肉!

三、两个谁更牛?

同样的刮骨疗伤,关羽和杨继盛都做到了常人无法做到的,都是英雄。

但我觉得,杨继盛条件更艰苦,毅力也更令人钦佩一些。

第一,环境。关羽是在大帐中,而且是白天,光线充足。杨继盛是在牢中,夜晚,一丝微弱的灯光。

第二,手术工具。一个是专业专业工具,一个是瓷碗碎片。

第三,手术氛围。一个有专业医生主刀,周围有酒有肉;一边是自己动手割自己,周围安静一片,没有任何其他可以分散自己注意力,让自己没那么疼的东西。

牛娃点评:

英雄不问出身。杨继盛各方面和关羽相比,完全处于下风。可是,在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方面,二人不分伯仲。

历史记住了武圣关羽,却也留下了杨继盛的光辉形象。也许,他没有关老爷那么出名,可他们,是同一层级的人物。

因为,他们都是英雄,国之栋梁。


执着的放牛娃


长征的部队越走越多,绝对是一个奇迹。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一方面军出发前有8万人,到达只有不到一万人;四方面出发有8万人,到达不足4万人(西征又损失惨重);二方出发约两万人,到达约1.2万人。整个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之后每个方面军都有严重的损失,但是有一支单独参加长征的部队,他的人员数量,却越来越多,它是徐海东大将率领的红二十五军。

1934年11月16日,根据中央命令红二十五军主力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北方桐柏山区进行战略转移,部队出发前的总兵力为2987人。部队出发前进行了整编,将两个师缩编为3个步兵团和1个手枪团,以简化指挥层次,名义上程志华担任军长,实际军事指挥有徐海东负责。

并且出发前红二十五军同国民党军东北军一零七、一一七两个师和河南军阀刘镇华部两个师打了一仗,仅机枪就缴获了100多挺。也因为此,红二十五军长征开始后第二天,红军便顺利通过平汉线,开始进入桐柏山区。到达桐柏山区的红二十五军很快发现这里离武汉太近,敌我力量悬殊,并不具备建立根据地的条件。

经过讨论,随军行动的鄂豫皖省委决定改道进入豫西伏牛山地区。为了更好的进入伏牛山区,徐海东率领部队先是回头击溃了一直跟随在后的国民党追剿部队刘桂堂部,后亲自带队佯攻枣阳,迫使国民党军主力回防,再虚晃一枪,率队急行三天三夜,进入了伏牛山地区边缘,最后经过一番激战,打败了驻守伏牛山口的西北军老将庞炳勋,全军得意进入伏牛山。

1935年初,在鄂豫陕省委领导下,红二十五军开展了创建鄂豫陕根据地的斗争。徐海东和吴焕先、程子华等同志率领部队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敌人的反革命“围剿”,广泛发动了群众,建立了革命政权,使红二十五军发展到三千七百余人。

1935年7月15日,原鄂豫皖省委交通员石健民从上海经西安到达红二十五军驻地,带来了党中央的文件,并确切证实了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和准备北上的消息。当晚,鄂豫陕省委在长安县沣峪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即派红二十五军北进,迎接中央红军北上。

7月16日,徐海东等率领红二十五军开始再次踏上征途。这一次,他们一路势如破竹,占领胡宗南部后方大本营天水,夺取大量物资,并进军西安城下,迫使国民党军抽调大量部队迎战,从而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在25军西进的过程,红二十五军的政委吴焕先壮烈牺牲,红二十五军进行改组,由徐海东任军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

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先头部队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军会师,第一支远征而来的红军最终到达了陕北。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人员有约3800多人,比出发时候的2987人多了800多人,是长征过程中唯一部队人员增加到队伍。

红25军长征历时10个月,途经安徽、湖北、河南、陕西、甘肃5个省,转战近5000公里。它是在与中共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单独转移并先期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队伍。毛泽东曾称赞红25军的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


帝国烽火


靖康之变后,作为囚徒的宋徽宗,居然在金国的监牢中,9年时间生了14个孩子。

公元1127年,历史上出现了极为耻辱的一幕-靖康之变。金国人大军南下,灭掉了北宋,曾经繁华一时的都城-汴梁沦为人间地狱,而北宋最后的两位皇帝-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俩被俘,除他们外,还有许多皇室宗亲和王公贵族及其家眷3000多人也被俘了,一起被押往金国。

虽然一路上死了很多人,但是宋徽宗、宋钦宗倒是活到好好的,活着到了金国,在行为牵羊礼之后,金国高把这些皇亲国戚全部关押起来。

不过为了以示金国对宋朝皇帝的恩德,金国人留了几十个原北宋宫女给宋徽宗,由她们照顾宋徽宗的生活。

囚徒生涯显然不好受,于是宋徽宗只好和宫女们拼命生孩子玩,他人生最后的9年都是在监牢中渡过的,然而就是在这9年时间里,他生了14个孩子,据《靖康稗史笺证·宋俘记》称,宋徽宗“入国后,又生六子八女”。

被俘的前几年,金国人对宋徽宗还算不错,所以宋徽宗有力气生那么多孩子。后来,金国人又将宋徽宗和宋钦宗转移至五国城继续看押,宋徽宗的随从顿时少了很多,待遇大不如从前,弄得宋徽宗叫苦不迭。

宋徽宗在五国城又被关押了五年,“坐井观天”,受尽屈辱而死。


袁卫宇


说两件事情。

一、皇帝办裸体展,模特竟是宠妃。

在中国古代的数百位皇帝当中,其中不乏昏庸变态的。北齐皇帝高纬,堪称第一。



高纬有一宠妃,名叫冯小怜。身材十分火辣性感,凹凸有致,五官精致,皮肤白皙,堪称人间尤物。在朝堂之上,高纬也是经常将她搂入怀中,卿卿我我,毫不避讳。经常整的大臣们是面红耳赤,好不尴尬。按说,这已经够出格的了,可高纬还觉得不够。他认为好东西就应该拿出来大家一起分享。



为此高纬特地办了一次展览,展品就是他的爱妃,冯小怜。只见冯小怜脱光了衣服,躺在一个展台上,不断的变换着各种妖娆的姿势。大臣们则排着长长的队伍,花费千金后,才可以进入展馆,高纬则在门口堂而皇之的卖起了门票。

二、女到15不嫁人是犯罪。

女子15岁嫁人,在今天那绝对是犯罪,18岁才算成年,20岁之前不允许结婚。可在古代,女子到了15岁还不嫁人,那算犯罪,不仅要罚款,家人和亲戚朋友还要受到连坐。



在当今社会,大龄未婚女青年不在少数,选择不婚的女性也是大有人在,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今天,这可苦了不少男同胞。

你知道吗?在汉惠帝时代,法律明确规定,女子在15岁以上,还不嫁人要罚款600钱,到后来的宋朝更是规定,女子到了15岁不嫁人,家人坐之。这不简简单单是罚款的事情,家人还要面临牢狱之灾。

你怎么看?


波波戏说历史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你别看电视里把我国古代的厨师吹得多神奇,实际上就算是万人之上的皇帝,吃得还不如现在的普通老百姓好。什么,你不信?皇帝不是天天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吗?怎么会没现在普通人吃得好?不要急,等我一点点给你分析。

一、首先是食材丰富度问题

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玉米、土豆、西红柿、南瓜、菠萝、草莓、瓜子(指最常见的葵花瓜子)、四季豆等等,这些东西,原产地是美洲,一直到明朝末年才开始传入中国,也就是说,明朝和之前的皇帝,压根儿吃不到这些东西。而我们普通老百姓,想吃怎么办?去菜市场随便逛逛就行了……



事实上,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吃到的很多蔬菜、水果、肉类、饮料等等,都是古代皇帝吃不到的。

二、其次是食材新鲜感问题

正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玉环喜欢吃荔枝,唐玄宗为了满足她,动用全国的力量,才从岭南快马加鞭运回来,以满足她的口腹之欲。可见,就算是杨贵妃,想吃荔枝也没那么容易的,而且吃到的荔枝还是在路上运了很多天的不新鲜玩意儿。

而现在,我们普通老百姓想吃荔枝,只要去水果店或者网购下单,很快就能吃到新新鲜鲜的荔枝,管饱,管鲜!不止如此,现在运输技术发达,比如内地人想吃海鲜,忍痛花点钱也能吃上很新鲜的食材,但古代皇帝,等你把海里的东西运到皇宫,只怕离发臭已经不远了。

三、再次是味道相关的问题

除了食材丰富度、新鲜感之外,还有个问题就是味道。那些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把御厨的烹饪水平形容得无与伦比,然而有一个很浅显的真理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技术再好,没有东西你也做不出来。这里说的东西,不止说食材,还包括调味品。


古人也是有调味品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我们现代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许多必备调味品,古代都是没有的。就举个最常见的例子:辣椒。辣椒一直到明朝才传入中国,也就是说,那之前的皇帝,是无法享受到辣味的。其他的味精、鸡精、蚝油等等,也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四、最后是烹饪手段的问题

还是举个简单的例子,古代没有高压锅,想吃炖排骨?炖牛肉……不可能,没有高压锅的话,牛肉排骨这些食材,就算要煮熟都要花很大力气。要想炖得现代这样入口即碎、收汁入味更是绝无可能。


又比如火锅,火锅的历史其实不短了,但古人的火锅和现代的火锅完全是两回事。古代生火可不像现在这样,用点天然气就好,无色无味。古时候烧起火来,既不方便,烟味还大。就算是皇帝,想吃一顿现在的普通火锅,只能是在梦中了


结语

总之,古代的皇帝,固然是九五之尊,只要能吃到的东西,想怎么吃怎么吃。只能说,如果单论数量,现代一般人肯定是比不上他们的。但如果论吃的质量,皇帝还真比不上现在的老百姓。


卧闻海棠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乘法口诀我们从小就背,但是,关于乘法口诀的历史你知道吗?给你一分钟,你先猜猜,它产生于何时?

答案也许你根本想不到,秦朝就有乘法口诀了!

在湘西酉水之畔,有一个小镇——里耶。”里耶“是土家族语——“拖土”,即开垦土地之意。200年,一次偶然的考古发现,在里耶的一口古井中,发掘出大量秦代竹简,这其中,有一枚竹简就写有乘法口诀。

当然,秦朝的乘法口诀与现在的有所不同,但也只是在表达上,算法是没有问题的。

2200多年以前的乘法口诀表,竟与现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诀表有着这么惊人的一致,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祖先。这枚小小的竹简给世界算术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珍贵的实物资料,改写了世界的数学发展史,西方最早的乘法口诀表是在1600年前的,这证明中华民族发明乘法口诀表比西方早了600多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再一次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这枚秦简木质,长23厘米,宽4.5厘米,两面刻字,是我国最早的乘法口诀实物。2012年9月,中国邮政发行过一套《里耶秦简》特种邮票(2张),其中一张就选取了这枚“乘法口诀”,另一张则选取了“秦历日”,均代表当时的科技文化水平。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在很久以前网上曾经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而且每年到了夏天几乎都会被重新翻出来,再流传一阵子。

故事是这么说的:青岛原德国租借区的下水道在高效地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德国企业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城建公司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这个看似是再度证明了德国企业严谨工作态度的例子,其实根本就是谣传!

来源存疑

首先,这个故事最早在2017年以网贴的形式出现,因为故事中有专业名词、数据也很精确,所以帖子一出现就有很多人信以为真。

事实上,这个故事刚刚出现,就有人前去城建部门求证,结果城建部门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事。所以这个故事根本就不是从城建部门就流传出去的,具体来源无从得知。

德国的油布包裹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历史上德国油布包裹的事情出现过两次:一次是曾在拉脱维亚挖出过德军撤退时留给当地游击队的武器,这些武器都用油布包裹,埋藏在地下,挖出的时候已经不能使用了;另一次是德国人从青岛离开的时候,因为对自己的房子是百般不舍,所以在给下一任房主留言的时候就提到,房间里的备件都用油布包裹放到何处何处了。


这个故事有可能就是受这两个例子的启发编出来的。

故事描述的内容不真实

无论一百多年前,德国的工业是如何的先进,体现到当时青岛下水道工程中的,也只有先进的设计理念(雨污分流),除此之外并不比当时西方列国先进多少。当时的下水管道主要材料是陶瓷,即使到了现在换成了高分子材料,金属备件出现在下水管道里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

我们来看看故事描述的,备件是从下水管道中找到的,根据文章中提到的3米以内会有备件的理论,备件只可能是下水管道的。陶瓷的备件需要用耐腐蚀性弱于陶瓷的油布包裹吗?假如真的是金属部件,在潮湿的下水管道中,油布包裹的办法又怎么会保持百年之后还是光亮如新?


青岛城建部门也曾出来澄清过,早期确实有工人从下水管道中挖出过,当时德国人修建下水道剩下材料。不过都是一些陶瓷材料,没有用油布包裹专门存放,只是随意的摆放在下水道中。

这个故事虽然早就有媒体专门出来辟谣,但是每年的雨季来了之后,还是会有人将这个故事修饰一番发出来,然后下面的评论很多就是“德国的工业态度就是严谨”“德国的技术领先不是没有道理的”等等一些对德国工业的赞美之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国人对德国工业的盲目崇拜,以及对中国工业的不自信。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很多的技术领域已经和德国工业相差无几,有的还已经超越了德国。现在,中国的工业产品在世界上的名声是越来越响亮,而德国的工业最近几年一直是丑闻不断,去年出现的汽车尾气事件,再度让德国工业饱受打击。


只有国人更加的自信,类似故事才不会继续上演!


历史淘沙


邓世昌是众所周知的民族英雄。然而,作为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带头违反军规,却鲜为人知。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9月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决定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两百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邓世昌落水后,决定以身殉国。他的爱犬“太阳”犬叼住他的发辫,想把他拉上岸,邓世昌搂着狗一起沉入水底……每当看到这里,人们总会扼腕叹息。但是,并不为人所知的是,北洋水师军规规定:不许带宠物上船!

作为致远舰的指挥官,邓世昌带头、随意的违反军规。这种事情在北洋水师非常常见。例如,有的士兵沉迷赌博……。

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标志着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改变腐朽落后的政治和思想,用张之洞的话说就是“中体西用”。“中体西用”导致中国学习西方学的不彻底。

邓世昌违反军规,让我们从侧面看到当时中国人在用心学西方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很多陋习也是需要近代化的。当时的中国需要从政治、经济到思想全面的近代化。


穿着毛衣的历史


历史上有很多事情的发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都是不好说的。毕竟历史已经过去了,就不会再现了,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造成了很多事情失真了。

当然了有的事情,即使过去了,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线索,推测出来事情的真伪性来,这也是历史最有意思的地方。

我们说几个发生在民国时期的这样的事情吧。

大家都知道民国时期,蒋介石是黄埔军校是的校长,他和学生之间发生了很多这样的事情,这些事情的真真假假,我们是可以通过日后他们的表现,看出来的。

胡宗南就是蒋介石比较重用的一个人,事实上早在胡宗南上黄埔军校的时候,蒋介石就开始给予胡宗南以重任了。

那么,蒋介石又是如何发现胡宗南的呢?

有一次蒋介石起来的很早,他想看看学生们都在干什么?

当时的胡宗南正好从外面玩了一夜刚回来,他想到过不了多久,就要上课了。还是不要睡觉了,看一会书吧。

就是这一幕被蒋介石看到了,蒋介石觉得胡宗南很优秀,然后,经过了解。蒋介石知道胡宗南是自己的老乡,他就开始重用胡宗南,觉得这个小伙子很不错。

后来我们都知道胡宗南毕业之后,在战场上根本没有打过什么胜仗,表现的真的是太平平无奇了。

这说明他这个走后门进来的胡宗南确实是没有什么真本事呀。所以说说胡宗南是有真才实学的,是让我们难以信服的一件事。

胡宗南之所以被蒋介石重用,就是两个人是老乡。蒋介石很信任的人,恰恰就是他的老乡。

还有蒋介石和徐向前的故事。

为了拉拢更多的学生加入国民党,蒋介石经常找学生谈话。有一次,他就找到了徐向前和徐向前聊天。

但是,蒋介石发现徐向前不善言谈,应该不是他想要的学生。因此,没说几句话,蒋介石就让徐向前离开了。

事实上,这一次谈话并不是蒋介石错过了徐向前,而是徐向前故意这样表现的。原来在徐向前加入黄埔军校的时候,他的引荐人就是毛泽东。

也就是说徐向前认识了毛泽东,肯定就是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了,蒋介石是国民党,对于国民党的示好,徐向前当然是视而不见了。

所以说蒋介石错过了徐向前,是我们不信的。正确的认识是徐向前压根就没有看上蒋介石。

后来经过战场上的表现,徐向前确实是军事天才,无论是什么样的仗,他都擅长打。徐向前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被授予十大元帅的职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