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偷襲珍珠港到中途島慘敗:《珍珠港:1941現代美國命運的轉折》

作為一本非虛擬作品,《珍珠港:1941,現代美國命運的轉折》並不是單純地羅列史實,從歷史文獻的細節中尋找縫隙,以小見大,將不同人物的命運與宏大的歷史背景聯繫起來,既有歷史讀物的嚴謹性,又能體現出對於戰爭中個體的人文關懷。

從《珍珠港:1941,現代美國命運的轉折》中歷史已經證明,誰不斷進步,誰的思想轉變得快,誰就將掌握未來戰爭的主動權。


1、《珍珠港:1941,現代美國命運的轉折》:從歷史文獻的細節中尋找縫隙,以小見大

1941年12月7日,霧,整個日本被一則消息震驚到了。

"日本黎明前在西太平洋與美國和英國進入戰爭狀態。"

也就是在這一天凌晨,日本襲擊了美國珍珠港的海軍基地,稍後日本正式向同盟國宣戰。

整個世界都被這個意外的事件給嚇到了,無論是日本的盟友還是敵人,第一反應都是"這是假的吧?"

希特勒聞訊暴跳如雷,因為他始終沒有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對於戰局的干涉,在德國與歐洲各國的戰爭中,他始終要求海軍嚴格執行"德國潛艇不準在大西洋攻擊美國船隊"的指令,儘量不給美國人參戰的機會。可是這一切因為日本的珍珠港偷襲而失敗。

而焦頭爛額的丘吉爾在知道了珍珠港事件後,高興得老淚縱橫,曾幾何時,為了把美國捲入戰爭,他費盡心機而不得。但是日本人的這次突襲,卻輕輕鬆鬆地讓美國人決心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發生在79年前的這次偷襲事件,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從戰術上來說,這是一次巨大的成功,可是從整體戰略上來說,這又是一次極大的失敗。

一直以來,人們對這段歷史都極為感興趣,研究珍珠港事件的文獻、圖書很多,其中美國職業歷史作家克萊格·尼爾森的《珍珠港:1941,現代美國命運的轉折》,通過大量的歷史資料,以珍珠港事件為核心,追蹤珍珠港爆發前後的歷史細節,力爭從美國、日本兩個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來探討珍珠港事件爆發的英國關係。

從偷襲珍珠港到中途島慘敗:《珍珠港:1941現代美國命運的轉折》


作為一本非虛擬作品,《珍珠港:1941,現代美國命運的轉折》並不是單純地羅列史實,從歷史文獻的細節中尋找縫隙,以小見大,將不同人物的命運與宏大的歷史背景聯繫起來,既有歷史讀物的嚴謹性,又能體現出對於戰爭中個體的人文關懷,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讀的優秀作品。

2、 1853年與1941年:相隔90年,美日都靠軍艦改變了對方的歷史進程

其實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國與日本的關係大體上來說還是比較密切的。

有意思的是,《珍珠港:1941,現代美國命運的轉折》中講到,兩國之間的接觸,最早也是始於軍艦。

日本早期實施閉關鎖國的政策,一直延續了兩百多年。

但是在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佩裡率4艘軍艦駛抵日本,逼迫它放棄兩百多年來的閉關鎖國政策,實行對外開放。

從偷襲珍珠港到中途島慘敗:《珍珠港:1941現代美國命運的轉折》

也正是對外開放,讓日本見識到了世界先進技術,先進理念,開始走上強國的道路。

其後的很多年間,美國與日本之間的許多觀念都是比較接近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對待中國人的態度上,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日本接連擊敗沙俄與中國軍隊,軍國氣焰大漲;而美國由於淘金熱與修鐵路的熱潮,大量華人移民湧入,美國開始擔心國家會被華人和亞裔所佔據,開始有了排華情緒。(《珍珠港》第一部分:通往戰爭之路)。

因此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的階段,美國對於日本侵華的態度並不怎麼嚴厲,甚至在九一八事變前夕,美國與日本之間還達成秘密協議,不干涉日本在東北的行動。

從九一八到1941年這幾年裡,美國一直源源不斷地位日本運送物資。日本發動戰爭不可缺少的石油、鋼鐵、飛機、汽車等重要戰略物資大部分是從美國得來的。

這段時期可以說是美國與日本之間的蜜月期,但是隨著日本對外擴張速度的加快,尤其是日本南進,入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這就相當於觸到了美國的逆鱗。

作為懲罰措施,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了第8832號行政命令,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財產一億三千一百萬美元,並開始對日本實行全面石油禁運。此後,英國、英聯邦國家和荷蘭相繼宣佈對日本進行貿易限制和禁運。

這個事件的發生讓美國與日本之間的矛盾之間惡化,成為里程碑式的時間。之前的矛盾並不足以讓兩個國家走上直接對抗的道路,但是在辭之後,雙方的利益衝突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日本一方面高喊"堅定執行南進計劃,不惜與美英一戰",一方面又認為美英不會做出強烈反應,這表明日本在高估己方實力的同時,也低估了對方的敵意。

"決定命運的賭注就下在這裡了。"服部卓四郎這樣說道。

從偷襲珍珠港到中途島慘敗:《珍珠港:1941現代美國命運的轉折》

這也為後面珍珠港事件的爆發買下了深深的伏筆。

3、"鉅艦大炮"與"航母時代":戰爭觀念的轉變為偷襲珍珠港埋下了伏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世界傳統海戰的模式基本上都是類似的,也就是雙方艦艇擺好陣勢,相互進行炮擊以決勝負。

這種頗具俠士之風的海戰方式,還真有些像中國古代兩軍對壘,列陣相迎,兵對兵,將對將的方式。

這種模式的海戰對於戰艦提出了三點要求,第一個是"船堅",第二個是"炮利",第三個就是"船快"。

在所有的海面船隻中,戰列艦是最能符合這種要求的,因此日本傳統的軍人思想就是"鉅艦大炮",這種思想讓他們打敗了朝鮮,打敗了沙俄,打敗了中國。

在此思想的指導下,戰列艦越造越大,出現了巨無霸戰列艦"大和號"其排水量6萬多噸,主炮直徑450mm,堪稱霸主級別的大殺器。

從偷襲珍珠港到中途島慘敗:《珍珠港:1941現代美國命運的轉折》

曾在美國留學的山本五十六,深知海戰的未來是航母時代,對鉅艦大炮主義嗤之以鼻。

也因此在日本的內部出現了"鉅艦大炮"與"航母時代"的爭執。

去年熱映的《阿基米德大戰》,其背景也正是因為這兩種理念的碰撞。山本五十六為了打擊鉅艦大炮主義,請來數學天才出任審計,找出艦隊派造艦預算的漏洞,以便將有限的資金用來建造航母。

從偷襲珍珠港到中途島慘敗:《珍珠港:1941現代美國命運的轉折》

當然這是電影的演繹,實際上在很久以前,山本五十六對於美日雙方的實力判斷極為準確,對於航母戰術的應用已經進行過充分的研究。

鑑於對美國和日本強弱對比的深刻認識,山本五十六決定擯棄傳統海戰方式,出手即施以重拳。按照他的想法,此戰的根本意義不在於戰役本身可能取得的戰果,而在於可極大地打擊美軍的士氣,乃至令其一蹶不振。

山本酷愛賭博,的格言是"要麼大贏,要麼大輸"。這種"孤注一擲"的賭徒心理對他軍事戰略思想的影響或許可以從偷襲珍珠港體現出來。開戰前山本五十六坦言:"如果天助在我方,則奇襲大有希望;若中途失敗,說明我們失去天助,應該立即放棄全部作戰方案!"

最終從戰術上來說,偷襲珍珠港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打擊了美國的士氣,使得美國軍艦損失慘重,同時宣告了重炮鉅艦時代的結束,宣告天空戰勝了海洋,在世界軍事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但是從戰略上來講,偷襲珍珠港是失敗的。美國的軍艦雖然損失很大,但是主力航母得以保存。另外美國從這次偷襲中認識到了現代化航母編隊作戰的威力,從傳統的海戰思想迅速轉變為航母突襲的作戰方式,在珍珠港的兩年後,航空母艦的數量從3艘劇增至50艘,而日本直到戰爭後期也只造出5艘航母。

贏了局部,卻輸了全局。如此巨大的差距,讓日本怎能不接受戰敗的命運。

4、從 "黑室計劃"到兼職間諜海明威的"騙子工廠":美國情報工作

在戰爭初期,雖然美國並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但是他們一直有一個秘密武器,那就是對日本最高級別密碼的破解。(《珍珠港》第一部分通往戰爭之路)。

赫伯特·雅德利在軍隊和政府的出資支持下,從1919年就開始了秘密的外交密碼破譯工作,也就是"黑室計劃"。

從偷襲珍珠港到中途島慘敗:《珍珠港:1941現代美國命運的轉折》

日本的密碼"紅色""藍色""黑色""紫色"先後被美國軍方所破解。在1941年的時候,美國的密碼專家知道美國的外交政策時間甚至比日本駐美國大使還要早。

美國從被擊沉的日本"伊-124號"潛艇上撈出了一批有關"JN-25"密碼的密碼本,然而日本人卻放心大膽地照用不誤,甚至用來收發有關作戰細節的重大機密。

雖然1941年12月7日由於思想上的麻痺大意被日本偷襲了珍珠港,然而就在半年之後,美國幾乎用同樣的方式在中途島戰役中重創強大的日本艦隊,也成為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情報工作的重要性。

說起二戰時期的美國情報工作,還想起了一個《珍珠港》中沒有提到的關於海明威兼職當間諜的軼事。

海明威一直對法西斯主義極為痛恨,在得知日本人偷襲珍珠港之後,他感到極其憤怒。

從偷襲珍珠港到中途島慘敗:《珍珠港:1941現代美國命運的轉折》

在戰爭初期,軍隊不讓記者去前線,海明威無法直接參與戰鬥。他不甘心,獨闢蹊徑,在古巴得到了默許,成立了一個間諜機構,旨在查清古巴境內為數不少的納粹分子的走狗。

海明威將這個間諜組織取名為"騙子工廠",並決定馬上招募兵馬。組織成員中有漁民、"佛羅里達"酒吧的侍者、天主教神父堂·安德列斯、港口的裝卸工,還有流浪漢

簡直就是古巴版的敵後武工隊。

正是這幫業餘的兼職間諜,蒐集到德軍各種情報,由海明威進行分類、分析,再轉送美國大使館,甚至他們還偷偷探尋德國潛艇的位置,通報轟炸機和軍艦對德軍潛艇進行圍剿。

後來丹·西蒙斯根據海明威的經歷寫成了

《海明威與騙子工廠》一書,作為《珍珠港》和二戰歷史的延伸閱讀,也是十分的有趣。

5、在長久的和平時期兵器由於工業的發展改進了多少,作戰方法就落後了多少

歷史上但凡是新兵器的出現或作戰思想的革新,往往都伴隨著陸地或海洋霸主地位的轉移。

遠的如騎兵的出現,火器的應用;

近的如法國拿破崙對炮兵的天才運用,英國鐵甲鉅艦"無畏艦"之於,德國希特勒的"閃電戰"。

這些兵器或戰術均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日本偷襲珍珠港也是如此,航母在二戰中取代戰列艦成為海洋的主宰,直至現在,航母的數量都是衡量一個國家海軍實力的象徵。

綜觀戰後世界,無論是古巴導彈危機,還是馬島戰爭,不論是海灣戰

爭,還是伊拉克戰爭,以航母艦載機進行突襲,一直是海軍強國在海戰中的基本作戰方式。

山本五十六的眼光是毒辣的,日本奇襲珍珠港的戰術方法也是成功的,可是日本實在是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也低估了美國對於日本偷襲的憤怒。

從戰略上來說,日本這次的偷襲珍珠港實在是失遠遠大於得。

從偷襲珍珠港到中途島慘敗:《珍珠港:1941現代美國命運的轉折》

隨著美國的"被迫入圈",半年之後的中途島海戰日本就受到了空前重創。日本有六艘重型航母主力艦,分別是赤城、加賀、蒼龍、飛龍、瑞鶴、翔鶴,其中赤城、加賀、蒼龍、飛龍全部都在中途島海戰中沉沒。

中途島海戰後,日本便開始處處捱打,再也沒有實力圍殲美國太平洋編隊。

除了損失航母的因素,中途島海戰結束後,日本海軍士氣受到的嚴重打擊,也是日本海軍快速失去制海權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長久的和平時期兵器由於工業的發展改進了多少,作戰方法就落後了多少。"

恩格斯的這一預言,在很多地方都得到了驗證。

日本偷襲珍珠港,警醒了歲月靜好狀態中的美國人,從這方面來說,可以認為這個事件是當代美國的大轉折。

隨著進入21世紀,社會更加複雜,國際形勢日新月異。隨著科技迅猛發展,新兵器不斷湧現,作戰思想、作戰方式順應時代的潮流不斷產生變化。

從《珍珠港:1941,現代美國命運的轉折》中歷史已經證明,誰不斷進步,誰的思想轉變得快,誰就將掌握未來戰爭的主動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